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形影神》的哲学内蕴与思想史位置
作者: 钱志熙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形影神》  佛道思想  生命哲学  陶渊明  魏晋玄学 
描述:形影神组诗,代表了魏晋生命思想的高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蕴。陶渊明从生命体中抽象出形、影、神三范畴,同时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并且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多种生命价值。陶渊明通过对形、影、神的思辨,得到"神
全文:形影神组诗,代表了魏晋生命思想的高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蕴。陶渊明从生命体中抽象出形、影、神三范畴,同时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并且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多种生命价值。陶渊明通过对形、影、神的思辨,得到"神
陶渊明“真意”探微——从沈从文一篇遗文得到的启示
作者: 郭杰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商山    自然观    人生观  隐逸传统 
描述:在陶渊明的诗中,“南山”和“商山”是各有含义、语境不同的,陶渊明所敬仰的“商山四皓”是高洁隐逸之士的典型,并不包含沈从文所说的出山辅政的因素。但沈从文的遗文仍具有启发意义。过去谈论陶渊明多从老庄以来的道家哲学以至于魏晋玄学思想这一传统中追溯渊源,但今天看来,还应该从商周之际隐于首阳山的伯夷、叔齐,秦
全文:的道家哲学以至于魏晋玄学思想这一传统中追溯渊源,但今天看来,还应该从商周之际隐于首阳山的伯夷、叔齐,秦汉之际隐于终南山的“四皓”等高蹈远遁之士的隐逸传统中揭示源流。只有把领悟宇宙真谛的自然和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入地认识陶渊明的精神特质和诗歌境界,才能真正理解其“真意”之所在。
陶渊明的《移居(二首)》评析
作者: 杨丹  来源:新校园(中旬)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言志  悠然见南山  赠答诗  采菊东篱下  虚实相生  陶诗  就这样  《饮酒》  邻曲  田居 
描述:陶渊明的诗包括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等。有的诗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如《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也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从中可见当时战乱和灾害中的农村,绝非其乐融融的世外桃源。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人所熟知,尤其是那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作,往往呈现出宁静、优
全文:的农村,绝非其乐融融的世外桃源。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人所熟知,尤其是那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作,往往呈现出宁静、优美、淡远的境界,成为陶渊明自然适意的人生的最佳注脚。我们熟知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
酒、诗、思*——对陶渊明《饮酒》诗的哲学诠释
作者: 臧要科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描述:《饮酒》诗是陶渊明的一组五言诗,共20首。《饮酒》诗中,酒、诗与思共同支撑起陶渊明的思想世界,陶渊明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发生于酒、诗与思的相激相荡中。天人共同构成着世界,陶渊明把世界称为世间人境,物与人共在于世间人境。人生活于世间人境,或迷或悟,各成一精神境界,亦各居一境域。在陶渊明看来,心能远物并
全文:与人共在于世间人境。人生活于世间人境,或迷或悟,各成一精神境界,亦各居一境域。在陶渊明看来,心能远物并且带来寂静,在寂静中吾亲近于物,物之为物,物我性分自足,我既不化物,亦不物化,物我各持其性,自在、适性、逍遥。
关于刘勰《文心雕龙》不提陶渊明的再思考
作者: 李剑锋  来源:中国文论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陶渊明  文学观 
描述:"《文心雕龙》为什么没有提及陶渊明"是一个从《隐秀》补文真伪争论中引申和独立出来,在陶渊明和刘勰接受史特定发展阶段上必然产生的问题。学术考察不能满足于从多角度来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应以此为契机从刘勰《文心雕龙》的局限,从它思考停止的地方起步,去思考和探索它没有来得及思考或者思考有待深入之处。陶渊明的
全文:《文心雕龙》的局限,从它思考停止的地方起步,去思考和探索它没有来得及思考或者思考有待深入之处。陶渊明的文学与刘勰《文心雕龙》相比有异有同,刘勰与陶渊明关于文艺抒情言志本质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却忽视
陶渊明诗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以新井白石《陶情诗集》为例
作者: 李莹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井白石  陶渊明  《陶情诗集》 
描述:中国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作流传到日本后一直备受日本文人追捧。受陶诗影响,日本江户时代政治家、儒学者新井白石就曾作《陶情诗集》这部汉诗集,他模仿陶渊明风景诗的物象传意,重视交友诗的传世手法,并借史言志。但是白石不是简单地模仿陶诗风格,而是想通过诗表"陶情"。他对陶诗的接受,不仅是出于对汉学的喜爱,更是源
全文:。但是白石不是简单地模仿陶诗风格,而是想通过诗表"陶情"。他对陶诗的接受,不仅是出于对汉学的喜爱,更是源于他与陶渊明相通的特质,"归隐和出仕"的经历、"儒学"的素养和"正直"的性格特征。国内外学者尚无人提及新井白石对陶诗的接受,这一研究将丰富对新井白石的整体认知以及侧陶诗在日本的影响力。
隐逸主题下陶渊明与艾米丽·狄金森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作者: 陈颂  来源:华东交通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  隐者  隐逸  比较研究  自然  意象 
描述:中西隐逸文化具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在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和独立存在价值,以及在与自然互动中寻求生命意义方面。陶渊明作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艾米丽·狄金森被称为“白衣修女”,两位诗人在隐居生活中,会面对相似的的境况与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诗人们会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哲学,反映在诗歌中便产生
全文:的平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诗人在隐居生活中感受、思想和艺术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通过对两位诗人的意象的相同和不同点的分析,总结差异性产生的原因,从而深化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思想、哲学等方面的认识,进一步了解
陶渊明及其辞赋思想主题研究
作者: 豆红桥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仕隐  《感士不遇赋》  思想主题  《闲情赋》  陶渊明  悲剧意识 
描述:本文以陶渊明《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三篇赋作为专题观照,在吸收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着重研读探讨其各自思想主题意蕴,探讨各自文学文化渊源,并试图揭示三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此四个方面的论述来把握审视陶渊明三赋。陶渊明出身寒族,虽然曾祖显赫一时,但到他时,家道早已衰落,远不复从前。
全文:儒家思想影响的他内心极度痛苦,虽经五仕,而终竟莫遇。出仕失败后,转志从文,归田乃是其不得已之选择,其诗文仍然难掩深重的悲剧意识。这是本文探讨陶渊明三赋主题思想及出处行节的切入点。《感士不遇赋》抒发
评价理论视角下陶渊明诗歌三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作者: 胡文静  来源:湖南科技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极差  陶渊明诗歌  评价理论  态度 
描述:陶渊明(365-427)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陶渊明凭借他自身在田园劳作的经验和他朴实无华且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并且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陶渊明的许多作品被多位译者翻译成英文。本论文从众多英译本中选取了傅乐山、方
全文:描写。译文在态度和极差资源的建构和原文基本保持一致,少量评价资源在译文中没有实现对等。三个译本中,乐傅山和程曦的合译本在评价资源的实现上完成的最好,最贴近陶渊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译者本身的教育背景
上页 1 2 3 ... 5 6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