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陶渊明的世界观
作者: 杨曙  来源: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桃花源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正是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当时人才的进退,根本不以德才为依据,而要看门第的高下和财产的多少。他从小受着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统治者有过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实现大苍生的宏愿。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象他这样出身贫寒的人,不可能得到社会的重视,那个黑暗与腐朽的社会和他是格格不入的。同时
全文: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正是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当时人才的进退,根本不以德才为依据,而要看门第的高下和财产的多少。他从小受着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统治者有过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实现大苍生的宏愿。但是
“中国第一诗”―陶渊明《饮酒》(其五)价值新论
作者: 高原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第一诗  陶渊明  《饮酒》(其五)  “天人合一” 
描述:陶渊明《饮酒》(其五)的价值在于它堪称“中国第一诗”。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旨趣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就是表现或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而陶渊明的这首诗也正是完美地表现了这一根本精神。纵览中国诗歌史,无论是李白、杜甫及苏东坡等这些站在巅峰的诗人的诗集中,还是其他人的诗作中,都找不出这样一首
全文:中国诗歌史,无论是李白、杜甫及苏东坡等这些站在巅峰的诗人的诗集中,还是其他人的诗作中,都找不出这样一首完美体现中国文化“极高明而中庸”精神的有着“纯诗”品质的杰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菊花意象的三重境界
作者: 张天来  来源:2007年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众所周知,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与菊花是合二为一的文化意象。陶渊明为什么喜爱菊花?人们的一般解释是,陶渊明把菊花作为自己高洁品格的象征,这固然没错;但这种理解显然受到“比德”说的局限。实际上,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本文将陶渊明菊花意象的丰富意蕴概括为“三重境界”,即
全文:众所周知,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与菊花是合二为一的文化意象。陶渊明为什么喜爱菊花?人们的一般解释是,陶渊明把菊花作为自己高洁品格的象征,这固然没错;但这种理解显然受到“比德”说的局限。实际上,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本文将陶渊明菊花意象的丰富意蕴概括为“三重境界”,即实用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这三重境界对建构中国花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菊花意象的三重境界
作者: 张天来  来源: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境界  菊花  陶渊明  意象 
描述:众所周知,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与菊花是合二为一的文化意象。陶渊明为什么喜爱菊花?人们的一般解释是,陶渊明把菊花作为自己高洁品格的象征,这固然没错;但这种理解显然受到比德说的局限。实际上,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本文将陶渊明菊花意象的丰富意蕴概括为三重境界,即实用境界
全文:众所周知,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与菊花是合二为一的文化意象。陶渊明为什么喜爱菊花?人们的一般解释是,陶渊明把菊花作为自己高洁品格的象征,这固然没错;但这种理解显然受到比德说的局限。实际上,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本文将陶渊明菊花意象的丰富意蕴概括为三重境界,即实用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这三重境界时建构中国花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在自然的沉思中相遇—陶渊明与梭罗的自然观比较论
作者: 王永霞  来源:兰州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然观  梭罗  陶渊明  生态批评 
描述:本文将陶渊明与梭罗这两位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作家并置,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领域里,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二人的自然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探讨,深入开掘了其中所包含的生态意蕴。全文共分五部分:一、自然美的凝神观照与歌唱。这是陶渊明与梭罗在自然审美趋向上的第一个共同点。但是,细加比较,在趋同中又存
全文:的某些本质方面。二、自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伟大存在。这是陶渊明与梭罗在自然审美趋向上的第二个共同点。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认知内容:1、自然是一种独立存在,有自己的运行规律。2、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宋元文人陶渊明情结的文化审视
作者: 高文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元文人  特质  隐逸风尚  陶渊明情结  文化审视 
描述: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宋代注重理性思辩与沉静意蕴相杂糅的雅文学范式,再到元代演变为雅俗合流,俗文化逐步占据主流地位的俗文化格局,其形成均与宋元文人的陶渊明情结存在莫相分离的关系。 宋元文人产生了较之唐代文人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陶渊
全文: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宋代注重理性思辩与沉静意蕴相杂糅的雅文学范式,再到元代演变为雅俗合流,俗文化逐步占据主流地位的俗文化格局,其形成均与宋元文人的陶渊明情结存在莫相分离的关系。 宋元文人产生了较之唐代文人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陶渊明情结,反映出宋元文化的多面视角,以宋代诗人林逋与元杂剧作家马致远为代表。宋代诗人林逋一生崇陶,不仅没有步入仕途,而且还以此自我标榜。其“陶渊明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清逸幽雅生活中的隐逸高趣;孤高傲世情怀中的狷介乐道;山水自适心境中的闲适幽深。在历代众多的诗人中,林逋是崇陶效陶最为用心且最为彻底付诸于行动的。 相比之下,元代文人马致远的隐逸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真正归于冲淡平和的隐逸并非完全相同。马致远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中把隐逸文化精神发展到极至,构成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重要内涵,表现为在对污渎现实的参破与觉醒中,其人生观念与审美意绪的极力张扬,主体人格与生命意识的狂飙突进,不甘与无奈之中的游戏人生,代表着元代俗文学锐意创新的审美倾向。 宋代诗人苏轼与元代诗人刘因的和陶诗蕴涵着特殊的文学意义和美学意义,但同是和陶,两者却各具不同特质。
论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作者: 潘多灵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创作  陶渊明  内心世界  晋宋时期  田园诗歌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但是经过接受史的重重堆叠,“经典化”之后的陶渊明呈现出了单一化的形象特征。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而单一化的诗人如何能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便很可怀疑。 因此本文以大量陶渊明的诗文为佐证,用最直观的方式来亲近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经过细致地分析与归类,发掘陶渊明内心
全文:人生旅途中挥之不去的生命情绪,在孤独中诗人完成了人生智慧的增长与丰富。诗人一面为孤独所苦,另一方面又主动迎接这种普遍情绪的考验,且坚定的以此种方式实践自己对“”的维护。因此诗人在忍受孤独的同时又努力构建了一个自足
上页 1 2 3 ... 5 6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