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手抄本的迷雾 开创性的视角——读田晓菲《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作者: 陈庆  来源:编辑之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开创性  研究著作  陶渊明  朱光潜  文学史  田晓菲  文化研究  手抄本 
描述:自宋代以来,陶渊明逐渐被视为中古文学史上“唯一”伟大的诗人,其人格及诗文备受推崇,而陶集的注笺和相关研究著作亦层出不穷,使陶渊明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论题。近代学者中,如鲁迅和朱光潜就“陶潜是否静穆”而展开的争议、陈寅恪的“新自然说”等,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全文:自宋代以来,陶渊明逐渐被视为中古文学史上“唯一”伟大的诗人,其人格及诗文备受推崇,而陶集的注笺和相关研究著作亦层出不穷,使陶渊明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论题。近代学者中,如鲁迅和朱光潜就“陶潜是否静穆”而展开的争议、陈寅恪的“新自然说”等,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陶渊明生存困境分析
作者: 魏超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孝武帝  仕隐  困境分析  陶渊明 
描述:东晋孝武帝十八年(393年)至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历经十三载仕隐交替的生涯,从此征召不就,没身未仕。
全文:东晋孝武帝十八年(393年)至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历经十三载仕隐交替的生涯,从此征召不就,没身未仕。
陶渊明年寿问题辨证
作者: 和谈  来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原因  生年 
描述:陶学研究者对史书记载的陶渊明年寿提出了质疑并各创新说。除史书所言渊明63岁外,其余诸说多是从陶渊明诗文中找到证据,并推断渊明年岁。但诸说均忽略了渊明居处遇火对其诗文保存与写作的影响,并以其诗中不能确指的数字作为推论的原点。陶渊明年寿的可靠资料应是《宋书.隐逸传》、颜延之的《陶征士诔》和萧统的《陶渊明
全文:陶学研究者对史书记载的陶渊明年寿提出了质疑并各创新说。除史书所言渊明63岁外,其余诸说多是从陶渊明诗文中找到证据,并推断渊明年岁。但诸说均忽略了渊明居处遇火对其诗文保存与写作的影响,并以其诗中不能确指的数字作为推论的原点。陶渊明年寿的可靠资料应是《宋书.隐逸传》、颜延之的《陶征士诔》和萧统的《陶渊明传》,而袁行霈先生的一些说法就很难成立。陶渊明年寿仍应以"六十三"岁为妥。
自由的区别:从绘画思想论苏轼之别于陶渊明
作者: 万颖  来源:科技信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画韵  画趣  自由  画意  画风 
描述:崇尚自由是陶渊明和苏轼的共同特点之一,从文学方面来说,陶诗和苏词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苏轼的绘画思想中表达出的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与陶渊明有着明显的不同。词发展到宋朝成为一种可以抒发豪情壮志的文体,绘画则是文人心理情绪的浮现,更能体现出作者最真实的心理感受。苏轼绘画思想中的自由倾向更接近他的真实想
全文:崇尚自由是陶渊明和苏轼的共同特点之一,从文学方面来说,陶诗和苏词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苏轼的绘画思想中表达出的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与陶渊明有着明显的不同。词发展到宋朝成为一种可以抒发豪情壮志的文体,绘画则是文人心理情绪的浮现,更能体现出作者最真实的心理感受。苏轼绘画思想中的自由倾向更接近他的真实想法,本文从苏轼的绘画思想入手,从四个方面讨论苏轼与陶渊明对自由的不同诠释和追求,进而在对比中分析陶渊明和苏轼对自由不同的追求方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思想的蕴含。
从绘画思想论苏轼之别于陶渊明
作者: 万颖  来源:文学教育(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画韵  画趣  自由  画意  画风 
描述:崇尚自由是陶渊明和苏轼的共同特点之一,从文学方面来说,陶诗和苏词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苏轼的绘画思想中表达出的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与陶渊明有着明显的不同。词发展到宋朝成为一种可以抒发豪情壮志的文体,绘画则是文人心理情绪的浮现,更能体现出作者最真实的心理感受。苏轼绘画思想中的自由倾向更接近他的真实想
全文:崇尚自由是陶渊明和苏轼的共同特点之一,从文学方面来说,陶诗和苏词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苏轼的绘画思想中表达出的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与陶渊明有着明显的不同。词发展到宋朝成为一种可以抒发豪情壮志的文体,绘画则是文人心理情绪的浮现,更能体现出作者最真实的心理感受。苏轼绘画思想中的自由倾向更接近他的真实想法,本文从苏轼的绘画思想入手,从四个方面讨论苏轼与陶渊明对自由的不同诠释和追求,进而在对比中分析陶渊明和苏轼对自由不同的追求方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思想的蕴含。
从绘画思想论苏轼之别于陶渊明
作者: 万颖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画韵  画趣  自由  画意  画风 
描述:崇尚自由是陶渊明和苏轼的共同特点之一,从文学方面来说,陶诗和苏词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苏轼的绘画思想中表达出的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与陶渊明有着明显的不同。词发展到宋朝成为一种可以抒发豪情壮志的文体,绘画则是文人心理情绪的浮现,更能体现出作者最真实的心理感受。苏轼绘画思想中的自由倾向更接近他的真实想
全文:崇尚自由是陶渊明和苏轼的共同特点之一,从文学方面来说,陶诗和苏词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苏轼的绘画思想中表达出的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与陶渊明有着明显的不同。词发展到宋朝成为一种可以抒发豪情壮志的文体,绘画则是文人心理情绪的浮现,更能体现出作者最真实的心理感受。苏轼绘画思想中的自由倾向更接近他的真实想法,本文从苏轼的绘画思想入手,从四个方面讨论苏轼与陶渊明对自由的不同诠释和追求,进而在对比中分析陶渊明和苏轼对自由不同的追求方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思想的蕴含。
饮食题材的诗意提升:从陶渊明到苏轼
作者: 莫砺锋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食题材  诗歌史  陶渊明  苏轼 
描述:中国诗歌史上的饮食类题材是在陶渊明笔下初露曙光,到宋代则如日中天,而苏轼在这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值得重视。虽然苏轼之后善于吟咏饮食主题的诗人代不乏人,但就题材开拓的广度和诗境提升的高度而言,苏诗取得的成就是后人难以逾越的。当我们探索古代诗歌在题材走向上的发展脉络时,当我们评价苏轼对古典诗学的独特贡
全文:中国诗歌史上的饮食类题材是在陶渊明笔下初露曙光,到宋代则如日中天,而苏轼在这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值得重视。虽然苏轼之后善于吟咏饮食主题的诗人代不乏人,但就题材开拓的广度和诗境提升的高度而言,苏诗取得的成就是后人难以逾越的。当我们探索古代诗歌在题材走向上的发展脉络时,当我们评价苏轼对古典诗学的独特贡献时,饮食类的主题是一个独特的重要视角。
辛弃疾、陶渊明和寒山:在2010年寒山寺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作者: 韩参  来源: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今天,我很荣幸到这里来,和大家分享我对中国古代词人辛弃疾以及陶渊明、寒山的诗词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辛弃疾(1141—1207)是南宋爱国词人,几乎所有爱好中国古典诗词的人都知道,也多少读过他的一些诗词。他是一位多产的词人,至今尚存诗词600多首。他出生时,北方早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卓有军事才能的辛弃疾立
全文:今天,我很荣幸到这里来,和大家分享我对中国古代词人辛弃疾以及陶渊明、寒山的诗词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辛弃疾(1141—1207)是南宋爱国词人,几乎所有爱好中国古典诗词的人都知道,也多少读过他的一些诗词。他是一位多产的词人,至今尚存诗词600多首。他出生时,北方早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卓有军事才能的辛弃疾立志报国雪恨,恢复中原。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主张贯穿了他整个仕途生涯。他多次上表进奏强兵复国的战
陶渊明为何情钟刘子骥
作者: 魏红星  来源:山花: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士不遇  晋代  自娱  隐居  陶渊明  隐士  家园 
描述:“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并序》),陶渊明因为不满黑暗现实而最终隐居家园“躬耕自资”。在艰苦劳作之余,他时常怀念那些不问富贵、一心求真的隐士。这些隐士多是晋代以前的人:晋代隐士群体中得到推许的,唯有出现在《桃花源记》中的刘子骥。晋代名隐其实不少,为什么陶渊明对刘子骥情有独钟?难道真的是如他
全文:“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并序》),陶渊明因为不满黑暗现实而最终隐居家园“躬耕自资”。在艰苦劳作之余,他时常怀念那些不问富贵、一心求真的隐士。这些隐士多是晋代以前的人:晋代隐士群体中得到推许的,唯有出现在《桃花源记》中的刘子骥。晋代名隐其实不少,为什么陶渊明对刘子骥情有独钟?难道真的是如他所说的那样纯属无心之笔:“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饮酒二十首》)。
论清初学者对陶渊明诗风的接受:以王夫之、王士禛为例
作者: 夏正亮  来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清初  诗风  王夫之  王士禛  陶渊明  接受 
描述:陶渊明的接受研究进入清初这一特定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王夫之、王士禛对其孜孜不倦的继承上。这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清初文人的审美追求是分不开的。本文主要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入手,分别从诗学精神与艺术风格两个层面来阐述他们对陶渊明的接受,并试图从他们对陶诗诗风的接受中来更清楚地反
全文:陶渊明的接受研究进入清初这一特定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王夫之、王士禛对其孜孜不倦的继承上。这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清初文人的审美追求是分不开的。本文主要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入手
上页 1 2 3 ... 7 8 9 ... 14 15 16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