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从陶渊明看中国古代文人的退隐
作者: 张剑  来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退隐  儒道文化  中国古代文人 
描述:中国古代文人的退隐 ,一直备受后世关注。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从社会和个人性格的原因出发 ,探究文人们的退隐。其实 ,把文人的退隐放在民族文化心理的大背景中 ,就会发现导致中国古代文人退隐的另一原因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孔子的“仁者静”及儒家倡导的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人格 ,老子的“清静为天下正” ,
全文: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孔子的“仁者静”及儒家倡导的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人格 ,老子的“清静为天下正” ,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文人独有的品格。因此 ,在历经仕途坎坷后 ,他们往往选择退隐。在宁静中修善其身 ,完善自我。
生命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纠葛与幻化——陶渊明《饮酒》诗七首意象结构探索
作者: 祝菊贤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现实自我  意象结构  生命自我 
描述:妥协世俗,扩展生命以用世的现实自我与摆脱名教、回归生命本真的生命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是陶渊明《饮酒》诸诗中一系列意象的深层结构。在《栖栖失群鸟》等诗中,现实自我与生命自我表现为两种对立的精神状态与情绪,以鸟儿与松(菊、兰)的意象表现出来;在《有客常同止》等诗中,生命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幻化为“一
全文:情绪,以鸟儿与松(菊、兰)的意象表现出来;在《有客常同止》等诗中,生命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幻化为“一士”、“一夫”两个人物意象;在《结庐在人境》等诗中,生命自我摆脱战胜了现实自我,其澄明、宁静,自由欣悦的本真状态投射生成一系列浑然灵妙的诗歌意象,构成陶渊明诗审美的最高境界。
陶渊明\苏轼人格特征异同浅析
作者: 蒋泽洪  来源:课外阅读·中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异同  人格结构  独善其身  人格特征  陶渊明  兼济天下  苏轼  士人阶层 
描述:陶渊明、苏轼都是我国古代士人阶层有着代表性格的人物,他们的人格结构都是由心灵自救与社会拯救两种倾向构成,可以说“退”与“进”,“仕”与“隐”,自救与救世在他们身上交织在一起,都有着成为道家与成为儒家两种可能性的人格基础,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准确地反映了陶渊明、苏轼这种二重人格。这
全文:感情与陶冶情操,这样既可以在精神上超越现实政治,又可获得心灵的宁静与瞬间的愉悦,与文学方式的救世主要是在作品中宣扬一种价值观念,扬善抑恶,以“美刺”形式来干预社会政治,从大体上来说,陶渊明、苏轼都是
陶渊明人格、诗文风格与批评研究
作者: 高巍  来源:海南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  陶渊明  人格  风格 
描述:陶渊明的人格主要体现在委运任化、安贫守志和重亲情友情三个方面。其委运自然是真正地期待回归自然,在躬耕南山时将生活与理想寄托于自然,享受着田园的自由和闲适。所以他在隐居南山时,找回了本我。同时,委运任化也是陶渊明的生存方式,在这一方式之下,他任真自得,纵浪大化,顺应自然,以归隐消解了隐与仕的矛盾。陶渊
全文:的贫困。他面对贫穷的坦然安逸,与对富贵的认识有关。他不愿意以富贵役形,安贫乐道,心胸旷达。并在诗歌里再现自己的躬耕生活,不在意现实的苦痛和艰辛。陶渊明心态宁静而平和,但他仍然深富情感,诗歌真率幽默的语言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一赏析陶渊明《杂诗·其-》
作者: 郭艳萍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杂诗(其一)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首诗写在陶渊明的晚年,诗歌虽然字数不多,但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人在晚年,都会总结一下自己的人生,诗人回首自己
全文:和帮助的,尤其是在逆境中,读读陶渊明的诗,也许会帮我们找到心灵的宁静与归依。 (郭艳萍 河北丰润车轴山中学 064001 )
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歌比较研究
作者: 王春秀  来源:辽宁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同  语言  自然观  主题  田园诗 
描述:华兹华斯和陶渊明是英国和中国田园诗歌史上最杰出的田园诗人。两位诗人有着共同的对大自然以及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崇拜,并且都将它们作为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华兹华斯以其自然诗歌闻名并被冠以“讴歌自然的诗人”的称号。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深刻而广泛。他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读者能感受到他
全文:深刻的价值理念和哲学思想。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歌的开山鼻祖。在经历了官场的起伏之后,陶渊明最终选择远离世俗的喧嚣,归隐宁静而淳朴的田园生活。他享受并热爱这种隐居的生活,并且创造了大量的讴歌大自然以及赞美乡村
《归园田居·其一》古诗赏析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
全文: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
没有外物负担又没有心灵负担的境界——读陶渊明《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暂无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福建】孙绍振 前记:陶渊明《饮酒·其五》有教授认为其主旨是“诗人在美好的大自然环境中自得其乐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由衷的热爱”(《名作欣赏》,201 0年第8期,第20页)。此或可作一解。吾则以为,此解尚有深化的余地。 《饮酒·其五》 要真正品出陶诗的纯真韵味来,有
全文:的陈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是从心理效果上来表现心灵的宁静。为什么把房子建筑在人间,而感受不到车马之喧呢?因为身驱虽然在,但心灵和现实已经拉开了距离。难得的是,这种心理
上页 1 2 3 ... 8 9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