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在日本古代文学上的影响研究
作者: 儿玉三惠子  来源:南京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日本古代文学  影响研究  陶渊明 
描述:日本的陶渊明文学接受史源泉远流长,本论文的研究,是以“接受”、“影响”、“评价”、“理解”为着眼点,通过陶渊明给日本带来的影响,研究其日本接受史的嬗变和特征。本文共分三章,分别基于日本文学史上与中国发生密切关系的三次高分期。第一章是以飞鸟、奈良、平安时期的文学为对象研究,具体有:陶渊明传入时间考辩、
全文:日本的陶渊明文学接受史源泉远流长,本论文的研究,是以“接受”、“影响”、“评价”、“理解”为着眼点,通过陶渊明给日本带来的影响,研究其日本接受史的嬗变和特征。本文共分三章,分别基于日本文学史上与中国发生密切关系的三次高分期。第一章是以飞鸟、奈良、平安时期的文学为对象研究,具体有:陶渊明传入时间考辩、以《怀风藻》、《万叶集》所收山上亿良、大伴旅人作品以及-些平安文学为中心进行考察。第二章关注五山僧人的文学,分析虎关师鍊、中严圆月诗话。第三章为江户时期文学的研究,以藤原惺窝之文学和广濑淡窗诗话为中心进行考察。另外,第一章、第三章同时进行日本“陶渊明菊”文化内涵的变迁研究。在中国“菊花”具有的文化意义颇多,其演变历史上陶渊明文学带来的贡献极大,甚至“菊花”成为陶渊明的一个象征。对此,日本文学也有接受,本文对此都进行研究。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及比较
作者: 罗小虎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谢灵运  诗歌  陶渊明  风格 
描述:陶渊明、谢灵运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本文主要从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入手,研究陶谢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以期把握风格形成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加深对陶谢诗歌的理解。本文试图从文学史的角度前后纵向的分析比较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形成的内因和外因;从美学、文艺心理学及风格学的角度对他们的诗
全文:陶渊明、谢灵运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本文主要从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入手,研究陶谢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以期把握风格形成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加深对陶谢诗歌的理解。本文试图从文学史的角度前后纵向的分析比较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形成的内因和外因;从美学、文艺心理学及风格学的角度对他们的诗歌作静态的横向比较,总结两者诗歌风格的特点及他们风格之间的联系。把对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及特点放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中考虑,既考虑文学发展自身的规律,也兼顾历史演变、社会发展等外部的因素。考察思想史与风格史之间的某种结合。同时又结合各个时代的“趣味史”,既对公众趣味作历史的研究。并且把陶渊明、谢灵运放在界定清楚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考察与这一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风格特点及意象生成和意境构建与风格的关系。通过分析古代以刘勰、钟嵘、苏轼、严羽等为代表,近代以王夫之、沈德潜、叶燮等为代表和现代以鲁迅、朱光潜、袁行霈等为代表的诗论家的论述,概括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的风格特点。将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特点概括为:自然、平淡、古朴、情真、意远,同时表现出风格的多样性特点。谢灵运诗歌风格特点为:清丽、新俊、奇秀。从意境的建构看,陶诗中建构的兴象天然的意境,让读者面对诗人所创设的“第二自然”感受和体悟其对人生、历史、宇宙的思考,这是超越当下景物的一种哲理性的升华,是区别于哲学思辨的感性思考。谢灵运所创设的空寂中彰显生命的诗境,传达出的是鲜活的生命力。谢为其找到的归宿是抱朴含真的隐遁中彰显生命的活力,而陶渊明是在大自然和生活的“顺化”中去寻求自己的落脚点。第二章论述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形成的外因。分析研究了陶渊明、谢灵运的诗歌对诗歌传统的借鉴,主要分析了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风、游仙诗和玄言诗风格的关系。认为在历史的土壤中陶渊明、谢灵运分别汲取了不同的养料。陶、谢借鉴了《诗经》“比”、“兴”的情景构成方式,并且在自己的诗歌中形成了各自情景构成的特点。陶诗把“赋”法用在抒写个人的性情怀抱、理想、志愿上。也就是后人所评陶诗的“浅直”处,但也是其诗歌的“真率”处。陶诗继承了《楚辞》以物喻人,以物写志的方法,如以松、菊、归鸟、孤云、荣木等意象写自己的人格追求和理想。谢灵运对屈骚风格的借鉴主要不在喻象上,而在于一种“苦闷、求索”的格调、自我形象的塑造上。另一方面考察了社会政治、哲学思想、家族地域文化对陶谢诗歌风格形成的影响。政治经历的挫折决定了对不同哲学思想的选择和吸收,家族地域文化的影响,决定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表现为文学创作中不同的审美观。第三章论述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形成的内因。主要从个性特征、社会阅历和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分析了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形成的内在原因。认为从个人来讲,不同的个性特征、人生目标以及不同的人生阅历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趣味。而审美趣味直接影响了诗歌风格的形成。可以这样概括:陶渊明是向内寻求自己人格的独立完善,人生境界的升华。谢灵运身上有挥之不去的家族文化的影子和对家族荣誉的追求,诗歌中表现一种重振家族的愿望,审美趣味表现为对生命力的抒写和赞美。陶渊明、谢灵运经历不同、地位不同,但他们都共同找到了自己的情趣,而且在生活中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情趣,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诗歌风格。本文的结论是陶渊明、谢灵运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是承前启后的。陶诗受传统诗歌影响较大,意象构成相对稳定,在“比”的框架内,多是静态性的构成。陶诗的意象也是如此的简单,但简单并不同于单调,同样在寻求一种对人生、宇宙的阐释。陶既是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也是士人人格精神的代表。他的诗歌和精神影响了一代代诗人。谢灵运诗歌的意象重视当下,在诗人和景物性灵契合的瞬间构成动态性的意象,在诗歌中不断地捕捉这种相同中的不同,不变中的变化,幽寂中的活力,抓住那些能和自己内在的情感的律动相契合的物象,形成山水意境中明快的格调、清丽的风格,为成熟的唐代诗歌高潮的到来开创了道路。
陶渊明谢灵运的美学思想研究
作者: 杨燕丽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谢灵运  诗文美学  陶渊  接受美学  人生美学 
描述:本文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出发,分析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形象。接受美学将美学活动分为四个环节:世界、作品、作者、读者。在这四个环节中,读者处于主导地位,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对作品中的空白进行分析,产生新的意义。陶渊明开田园诗歌的先声,谢灵运开山水诗的先河,二者所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均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陶
全文:本文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出发,分析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形象。接受美学将美学活动分为四个环节:世界、作品、作者、读者。在这四个环节中,读者处于主导地位,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对作品中的空白进行分析,产生新的意义。陶渊明开田园诗歌的先声,谢灵运开山水诗的先河,二者所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均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陶渊明田园诗平淡但又不失雄厚的美学风格和谢灵运山水诗清新绮丽的美学风格为丰富中国古代文论和诗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他们所创作的很多散文也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我们不仅可以从二者的诗文中发现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闪光点,而且可以从二者的诗文中探讨他们的人生美学追求,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的人生美学的意蕴。通过陶渊明和谢灵运这两个在文学史上有着突出贡献的文人形象,为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提供经验,也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普通民众以人生的启迪,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去面对现实生活。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陶谢的所处的时代和二者的生平做一简要的交代,为后文提供依据。第二章着重分析陶、谢诗文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分别研究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和谢灵运的美学思想,并对二者的美学思想进行对比分析。第三章着重分析陶、谢的人生美学追求。以中国传统的人生美学注重和谐的美学要求为切入点,研究当人生理想和社会现实相矛盾的时候,陶渊明和谢灵运处理人生问题时的审美态度,从政治美学、生活美学两个角度来比较二者的不同,为后代文人提供一面人生追求的镜子,从而更好地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陶渊明的人生智慧
作者: 江鹏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智慧  玄学  矛盾 
描述:陶渊明的一生充满矛盾,他要为着家族的荣誉,为了生存,进行内心的搏斗,在仕与隐之间徘徊,逼迫自己做出艰难的抉择。生与死的问题,每个人都必然要面对,但陶渊明的感受显然更深,他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他找不到答案,没人能够为他做出解答,最终的归宿是什么,他不知道。陶渊明是孤独的,他已经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全文:陶渊明的一生充满矛盾,他要为着家族的荣誉,为了生存,进行内心的搏斗,在仕与隐之间徘徊,逼迫自己做出艰难的抉择。生与死的问题,每个人都必然要面对,但陶渊明的感受显然更深,他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他找不到答案,没人能够为他做出解答,最终的归宿是什么,他不知道。陶渊明是孤独的,他已经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只好在古人中间寻觅知音,而更多的时候还是一个人去体味这份孤独。 陶渊明是一个诗人,他有一颗敏感的心,这同样也是一颗高贵的心,他不希望为了心外之物,而使这颗心受到羁绊。完全的摆脱尘俗又是不可能的,他生活在现世,对于世人共同的价值取向,他并未公然予以鄙弃,对于功名,对于长生,他并不是完全没有希冀,但会劳役其心,他也有过内心的交战。在《桃花源记》中,他为自己觅得一处乐土,用以安放那颗孤独的心灵,这就是他的理想家园。 陶渊明是一个玄学家,是魏晋风流的代表。魏晋南朝是一个玄学盛行的时期,不同于汉代的经学,玄学不仅仅是一门学问,它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思维方法。陶渊明受玄学影响很深,玄学已经深入他的血液,变成他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很难察觉。陶渊明并不怎么谈玄,但他却是在按照玄学的方式去思考人生,去行为处事,去解决现实中的矛盾和困惑。陈寅恪先生称之为“新自然说”,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大的自然观,秉持着一种随顺自然的心态,纵浪大化,不喜不惧。
宋词与陶渊明
作者: 王慧刚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审美风貌  内容题材  陶渊明  宋词 
描述: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陶渊明对后世的文人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宋代达到了高峰,对于宋人来讲,可以说,人人心中有一个陶渊明存在。从文学作品来看,陶渊明首先影响到宋人诗歌的创作,进而影响到词里。由于陶渊明对宋人诗歌的影响已得到较多的关注,本文拟选取相对较为薄弱的宋词加以研究。本文首先分
全文: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陶渊明对后世的文人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宋代达到了高峰,对于宋人来讲,可以说,人人心中有一个陶渊明存在。从文学作品来看,陶渊明首先影响到宋人诗歌的创作,进而影响到词里。由于陶渊明对宋人诗歌的影响已得到较多的关注,本文拟选取相对较为薄弱的宋词加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两宋词人接受陶渊明的背景,进而从宋词的内容题材和审美风貌两方面来论述陶渊明对宋词的影响作用,最后再通过个案分析以求研究更加细致深入。 本文分为四章,大略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分析两宋词人接受陶渊明的背景,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是政治背景,两宋词人在接受陶渊明、走近陶渊明之前大多经历了政治上的搏弈与动荡,而宋代的政治事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两宋党争和两宋灭亡。通过具体分析,可以看到,正是这些事件的发生改变了词人的心态,从而转向并加深对陶渊明的接受,以寻求精神的慰藉。其次是社会文化背景,宋代文人大多出身平民,崇尚平淡,身份阶层以及审美趣味的相似使得宋人更容易对陶渊明产生认同,同时宋代隐逸文化以及闲适之风的盛行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第二章主要分析陶渊明对宋词内容题材的影响。具体来讲,本章分隐逸词、闲适词、祝寿词、节序词、咏物词等五节展开论述。陶渊明的隐逸诗人身份以及《归去来兮辞》中所展现的“归去”思想,包括《桃花源记》等都对隐逸词的创作有所影响;陶渊明注重闲情,有饮酒、琴书、园林之好,这也是宋人闲暇时的休闲方式以及闲适词的表现内容。陶渊明还注重养生,喜爱菊花,并服食菊花及菊花酒,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长生意识、享乐意识等也影响到了祝寿词、重阳词、咏菊词的创作。通过这五节的论述,就可以看到陶渊明对宋词的影响关系。 第三章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陶渊明对宋词审美风貌的影响。受陶渊明影响的这些作品不仅在题材上有别于传统的相思、恋情、闺怨等,而且在风格审美上也有所不同。本章从三个方面,即清、淡、雅展开论述。陶渊明不但以他清高的人格影响了两宋词人,还开辟了宋词全新的审美世界,那就是田园山水风光,这些都对宋词的“清”之美产生了影响。另外,陶渊明恬淡的情怀以及风雅的志趣反映到词作中,同样也使得词变得清淡、雅致了。可以说,正是因为陶渊明的影响,使得宋词的审美风貌更加的丰富多样。 第四章主要是个案分析。拟选取一些词人加以重点论述,选取原则上,要求词人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这样的考虑下,本章选取苏轼、辛弃疾、张炎三人加以分析,从时代上,他们分属于北宋中后期、南宋中期,以及宋亡后三个阶段,从身份上,又代表着文士、志士以及遗民三个方面。通过他们三人的考察,就大略可以了解到两宋词人接受陶渊明影响的概况。通过以上论述,本文认为:陶渊明对两宋词人以及宋词的创作有很重要的影响。从词人来看,陶渊明是他们抒发闲情逸致时的学习榜样,是他们身处失意时的精神食粮,更是他们在面对磨难时的人格力量。从宋词来看,受陶渊明影响的这些作品扩大了宋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宋词的题材内容,丰富了宋词的审美趣味,虽然这些作品没有传统的婉约、豪放词那样抢眼,但它们同样是宋词多彩光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渊明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以周作人为中心
作者: 张波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作人  身份认知  人生选择  陶渊明  知识分子 
描述:陶渊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历史的回响。不仅掀起了一股陶渊明热潮,而且还影响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包括对他们性情与趣味,审美等方面的引导,启示。其中,又以“老京派”——周作人最为典型。他的退隐直接相关于当时中国的现实情状——明朝与乱世。于此,周作人在经过时代之辨,自我之辨与年龄之辨后,逐步
全文:陶渊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历史的回响。不仅掀起了一股陶渊明热潮,而且还影响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包括对他们性情与趣味,审美等方面的引导,启示。其中,又以“老京派”——周作人最为典型。他的退隐直接相关于当时中国的现实情状——明朝与乱世。于此,周作人在经过时代之辨,自我之辨与年龄之辨后,逐步建构起来一套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完成了逃世与避世的人生课题,成为中国的“现代隐士”。不仅如此,他还引导并带动了一批知识分子,诸如他的弟子废名,俞平伯等人,还有在志趣、喜好与审美等方面有共通趋向的知识分子,如京派同仁。以致在1934年发生的“五秩自寿诗”事件,既可以解读出当时知识分子的的分化倾向,也足以折射出周作人在文艺界难以抹除的重大影响。仍旧固守着“五四”立场与传统的周作人,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即对“革命文学”持有异议,甚至著文指摘。而30年代“左联”的成立,则加剧了他与乃兄鲁迅的分异。于此,周作人的逐步退隐,触发的负面效应不得忽视。故而鲁迅肩起批判的大旗,“攻伐之声”不绝。以周作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诉诸“现代隐士”的面目,在追慕陶渊明的路途中,完成了自我形象的塑造与勾画,具有典型意义与示范效果,影响了当时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 本文主要以20世纪30年代为支点,前后伸缩,便于溯源。以陶渊明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影响为务,从周作人出发,进行梳理与分析。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目前的研究现状并考察研究意义。第二、三,四部分为论文正体部分,即分别为第二、三,四章。第一章主要讲述周作人的现实观,带出了陶渊明,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梳理周作人提及论及陶渊明的文章;第二节重点指出并阐发周作人的时代之辨。第二章讲述周作人对陶渊明的品读,二人在志趣,爱好与审美等方面的共同趋向,即三个关键词:隐逸,思想通达与生活之艺术。这是周作人汲取陶渊明营养之后,根于时代与自我,形成的一套有机体系。第一节讲述周作人的角色认知——凡人与文人的纠缠;第二节介绍陶渊明在现代的回归,以周作人为代表,对陶氏进行了现代“重塑”。第三章主要论说在周作人的影响之下,出现的知识分子喧哗与选择。分为三节:第一节讲周作人的弟子——废名与俞平伯,在周作人的影响与引导之下,文学活动与人生流向的问题,他们以跟随的方式回应了周作人的隐逸;第二节主要讲述京派同仁对周作人隐逸的看法,以朱光潜为例,他们的默认与认同,正折射出朱光潜们有着某种共同的趋向,尽管没有周作人那样明显。第三节重点讲述鲁迅对周作人的批判,原因及策略。从反面佐证周作人的隐逸,“左翼”人士的态度与倾向。
上页 1 2 3 ... 8 9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