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从孔子思想的融通性看陶渊明思想宗尚儒学原典
作者: 高峰  来源:山东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儒学原典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思想的来源学术界有三种观点,但无论是"儒"、"道"、"玄"哪种观点都未能切中实际.本文通过对儒学原典中""与""的融通性分析,针对陶渊明的人生轨迹及陶诗中的"道"的探讨,认为陶渊明的思想主流是儒学原典思想.
全文:陶渊明思想的来源学术界有三种观点,但无论是"儒"、"道"、"玄"哪种观点都未能切中实际.本文通过对儒学原典中""与""的融通性分析,针对陶渊明的人生轨迹及陶诗中的"道"的探讨,认为陶渊明的思想主流是儒学原典思想.
论陶渊明的冲突:兼及家世家风
作者: 张喜洋  来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仕隐  冲突  陶渊明 
描述:不了解陶渊明的冲突就无法理解这个人。文章认为,冲突是陶渊明思想人格的突出表征。它在出仕过程中一直纠缠于陶渊明心头,隐居后也没有止息。但若从家世家风角度看,它在陶渊明出仕之前的心灵中已埋下伏线。文章还讨论了陶渊明出仕的主要动机以及离开仕途的根本原因。
全文:不了解陶渊明的冲突就无法理解这个人。文章认为,冲突是陶渊明思想人格的突出表征。它在出仕过程中一直纠缠于陶渊明心头,隐居后也没有止息。但若从家世家风角度看,它在陶渊明出仕之前的心灵中已埋下伏线。文章还讨论了陶渊明出仕的主要动机以及离开仕途的根本原因。
陶渊明前期矛盾心态解读
作者: 武宏璞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伟大  理想  刘裕  陶渊明  桓玄 
描述:从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人们可以解读到他而达,济天下的理想。入桓玄幕及弃桓刘,都是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正是他矛盾心态的根源。正因为追求的执着,他的作品在荡漾着田园的清新的同时,更渗透着沉郁愤懑之气。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感受到他比其他田园诗人的伟大。
全文:从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人们可以解读到他而达,济天下的理想。入桓玄幕及弃桓刘,都是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正是他矛盾心态的根源。正因为追求的执着,他的作品在荡漾着田园的清新的同时,更渗透着沉郁愤懑之气。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感受到他比其他田园诗人的伟大。
陶渊明《桃花源记》英译本比较较研究:文化语境视角
作者: 李仕德  来源:南开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陶渊明《桃花源记》英译本比较较研究:文化语境视角
全文:
论陶渊明四之官场生活与心境
作者: 吴光滨  来源:实践博雅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东晋  刘裕  陶渊明  桓玄 
描述:據筆者過去的研究:陶淵明出生於東晉廢帝太和三年(368),卒於元嘉四年(427),享年六十歲。本文以此為基礎,研究陶淵明的官場生涯與心境,得到如下的結論: 1、一生凡四四辭,前後共十年。 2
全文:據筆者過去的研究:陶淵明出生於東晉廢帝太和三年(368),卒於元嘉四年(427),享年六十歲。本文以此為基礎,研究陶淵明的官場生涯與心境,得到如下的結論: 1、一生凡四四辭,前後共十年。 2
从陶渊明与“大历十才子”的隐逸诗探讨其隐逸观
作者: 梁嘉茵 张学松  来源: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历十才子”  陶渊明  隐逸诗  隐逸观 
描述:同是身处乱世、宦海浮沉,同是命运坎坷、仕途失意,同是隐居田园、纵情山水……陶渊明的隐逸诗和大历十才子的隐逸诗所透析出来的隐逸观却是迥异的。陶渊明的隐逸诗蕴含了他独特的人生视角和人格追求;大历十才子的隐逸诗渗透着他们对人生的无奈与对仕途的冀望。
全文:同是身处乱世、宦海浮沉,同是命运坎坷、仕途失意,同是隐居田园、纵情山水……陶渊明的隐逸诗和大历十才子的隐逸诗所透析出来的隐逸观却是迥异的。陶渊明的隐逸诗蕴含了他独特的人生视角和人格追求;大历十才子的隐逸诗渗透着他们对人生的无奈与对仕途的冀望。
陶渊明生存困境分析
作者: 魏超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孝武帝  仕隐  困境分析  陶渊明 
描述:东晋孝武帝十八年(393年)至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历经十三载交替的生涯,从此征召不就,没身未
全文:东晋孝武帝十八年(393年)至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历经十三载交替的生涯,从此征召不就,没身未
陶渊明生存困境分析
作者: 马超 魏超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孝武帝  士不遇  园田居  东晋  困境分析  生存  用世精神  质性自然  陶渊明  道法自然 
描述:东晋孝武帝十八年(393年)至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历经十三载交替的生涯,从此征召不就,没身未。乍看来,陶渊明自始至终无意于仕宦。《归园田居》其一中他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暗示他归隐山林正是夙愿。
全文:东晋孝武帝十八年(393年)至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历经十三载交替的生涯,从此征召不就,没身未。乍看来,陶渊明自始至终无意于仕宦。《归园田居》其一中他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暗示他归隐山林正是夙愿。
悠然之中有隐痛:评陶渊明的济世情怀
作者: 田海滨  来源: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治平思想  入世  儒家 
描述:陶渊明的一生除受释道思想影响外,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从小接受儒家经典熏陶,也曾出仕,归隐后仍关心民生,实践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出入世的准则。
全文:陶渊明的一生除受释道思想影响外,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从小接受儒家经典熏陶,也曾出仕,归隐后仍关心民生,实践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出入世的准则。
陶渊明隐逸情结及其现实意蕴阐释
作者: 武宏璞  来源: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理想  隐逸情结  士志于道  人格重建 
描述:陶渊明的的政治理想并非中的乌托邦,而是"而达,济天下"."士志于道"是历代士人的主导精神,隐逸诗人多不能超然地融入田园山水恰是"士志于道"赋予了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现代生命观的重建.
全文:陶渊明的的政治理想并非中的乌托邦,而是"而达,济天下"."士志于道"是历代士人的主导精神,隐逸诗人多不能超然地融入田园山水恰是"士志于道"赋予了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现代生命观的重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