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隐逸身形的背后——兼谈儒道人生观的消涨融合
作者: 裘文意  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隐逸诗人  积极追求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均以隐逸诗人的身形出现在大家面前,如对其人生经历、写作动机、人格本质等方面作较为深入地考查,我们发现在其隐逸身形的背后,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儒道两派人生观的消涨融合,来探讨“陶渊明们”矛盾心理世界的原因。
全文:陶渊明均以隐逸诗人的身形出现在大家面前,如对其人生经历、写作动机、人格本质等方面作较为深入地考查,我们发现在其隐逸身形的背后,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儒道两派人生观的消涨融合,来探讨“陶渊明们”矛盾心理世界的原因。
陶渊明与桃花源
作者: 易丹柯  来源:中山日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谈及中国古代文学,我喜欢读陶渊明的作品。他用主要精力写田园诗,在诗中描写如画的农村风光,赞美愉快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一种不齿流俗的情怀。他笔下的世外桃源,曾令多少人想入非非,心驰神往。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少年时代,家境贫苦,常处于饥寒交迫之中。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却十分富有,从小就熟读儒道经典,树
全文:谈及中国古代文学,我喜欢读陶渊明的作品。他用主要精力写田园诗,在诗中描写如画的农村风光,赞美愉快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一种不齿流俗的情怀。他笔下的世外桃源,曾令多少人想入非非,心驰神往。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少年时代,家境贫苦,常处于饥寒交迫之中。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却十分富有,从小就熟读儒道经典,树
陶渊明的“意静”
作者: 刘传卫  来源: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意静  质朴自然  率真 
描述:陶渊明诗歌"质朴自然"、"真"意永存的美学特质与他的创作心态息息相关。他的创作始终钟情于"意静",且不同于文艺理论家常提到的"意境"。"意境"强调主观感情必须与客观环境结合(情景交融);而陶渊明的"意境"强调的只是其主观感受(主观心态),不着意在特定的"境"上,它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作者那份独有的心情—
全文:陶渊明诗歌"质朴自然"、"真"意永存的美学特质与他的创作心态息息相关。他的创作始终钟情于"意静",且不同于文艺理论家常提到的"意境"。"意境"强调主观感情必须与客观环境结合(情景交融);而陶渊明
论陶渊明隐逸的表达模式
作者: 周期政  来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模式  陶渊明  隐逸  叙述  意象 
描述:陶渊明很大一部分诗作都流露出了隐逸思想。这种思想的表达主要借助于两种模式,一是叙述模式,即通过直接的叙述来表达隐逸的思想。二是意象模式,即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象,融入自己的感情,抒发对隐逸的向往与归隐后的欣喜。二者往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难以割裂。
全文:陶渊明很大一部分诗作都流露出了隐逸思想。这种思想的表达主要借助于两种模式,一是叙述模式,即通过直接的叙述来表达隐逸的思想。二是意象模式,即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象,融入自己的感情,抒发对隐逸的向往与归隐后的欣喜。二者往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难以割裂。
从《拟挽歌辞》看陶渊明的死亡观
作者: 黄佳佳  来源: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死亡观  《拟挽歌辞》  陶渊明 
描述:《拟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感于自身身世,吟咏死亡之作。陶渊明在这三首诗中将对死亡的思考上升到哲学层面,从而表达出一种“委运任化”的死亡观。本文结合魏晋文人创作挽歌诗的风气和传统,分析《拟挽歌辞》在写作手法和内容上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并试图阐发三首诗所体现的死亡观与陶渊明生平思想的契合之处。
全文:《拟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感于自身身世,吟咏死亡之作。陶渊明在这三首诗中将对死亡的思考上升到哲学层面,从而表达出一种“委运任化”的死亡观。本文结合魏晋文人创作挽歌诗的风气和传统,分析《拟挽歌辞》在写作手法和内容上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并试图阐发三首诗所体现的死亡观与陶渊明生平思想的契合之处。
《我说陶渊明》序
作者: 魏正申  来源:鞍山社会科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术水平  《我说陶渊明》  学术贡献  赵治中  诗歌创作  序言  陶渊明研究  人生经历 
描述:还记得1999年春季,丽水师专教授赵治中先生寄来了《陶渊明论丛》书稿并有为其著写序之邀。那时,我正在写作《二十世纪陶学论著》书稿的有关篇章,索性就将两者结合起来作思索,为赵著之序的开头写道:赵治中“可观的论陶实绩,与梁启超、朱光潜、逯钦立、萧望卿、朱自清、李长之、郭银田、王瑶、曹道衡、廖仲安、吴云、
全文:还记得1999年春季,丽水师专教授赵治中先生寄来了《陶渊明论丛》书稿并有为其著写序之邀。那时,我正在写作《二十世纪陶学论著》书稿的有关篇章,索性就将两者结合起来作思索,为赵著之序的开头写道:赵治中
陶渊明与苏东坡饮酒之异同
作者: 鲁克兵  来源: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感  饮酒  情感差异  心理感受 
描述:从文化、心理、个性的角度我们可以很好地把握陶渊明与苏东坡饮酒的异同。首先 ,他们都重视以酒为咀嚼生活的媒介 ;其次 ,他们都重视饮酒时的细微心理感受 ;再次 ,由于饮酒中历史感的表现不同 ,产生了不同的审美风貌 :一个显得异常深厚 ,一个显得逸气纵横 ;另外 ,由于渊明和东坡对出处尺度把握之参差 ,
全文:了不同的审美风貌 :一个显得异常深厚 ,一个显得逸气纵横 ;另外 ,由于渊明和东坡对出处尺度把握之参差 ,源于儒道在二人思想结构的比例的相异性 ,造成渊明与东坡在饮酒上的情感和意蕴的向度略有差异。
陶渊明生命情调之现代通识意涵
作者: 夏健文  来源:光武国文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赤子之心  生命实践  艺术人生  陶渊明  生命情调  全人教育  通识教育 
描述:通識教育之目的即在喚起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建立個體獨立思考、分析、判斷的能力,以及發展個體自我之價值觀體系,激發其對所處的人文及自然環境產生互爲主體的認識與關懷。作爲喚起人的自我主體意識之覺醒的通識教育,正是中國傳統以來全人教育的理念。 歷來對陶淵明質樸自然的人格與詩風,雖常論及,但卻忽略或未正視陶
全文:意涵。陶淵明以儒道安身立命、兼取各家之長,任真自得以求自我實現的生命情調,展現了人主體意識的覺醒;以生命實踐的智慧,享受藝術人生的優美情操,以及保有真誠的赤子之心,呈現出人之所以爲人尊貴之處,凸顯出入
陶渊明交游考
作者: 钟书林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考据  心路历程  陶渊明  交游 
描述:对陶渊明交游的考察,自南宋以来,多采用年谱形式,至现代朱光潜先生,始有专题的论述。之后,魏正申、龚斌、王定璋先生等人的研究,均又有所深入和拓展。本文在吸纳前贤成果的基础上,或总结归纳,或提出新说,系统地考察渊明的交游,并以此为视角,勾勒渊明各个时期仕隐矛盾的心路变化历程。 具体说来,全
全文:的简单接受情况和对渊明等作联句诗的充分肯定。其次是《联句》诗的系年勘定和思想内容的分析。结合《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和《赠羊长史》诗,以及它们与《联句》诗在思想内容方面内在的前后相承关系,重点考察
“无弦琴”的认同与启示(下篇):论陶渊明“无弦琴”的内涵在唐代之后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 盂二冬  来源:国学研究辑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书画理论  处世态度  佛教禅学理论  “无弦琴”  陶渊明  唐代 
描述:沈约、萧统等人最初赋予陶渊明“无弦琴”的佳话,未必符合陶渊明生活的实际情况,但“无弦琴”却带着陶渊明的诸般因素而为後世所普遍认同,并给人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思考与启示。本文下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陶渊明“无弦琴”的内涵在唐代之後的继承与发展。前五个方面,是在唐代已有内涵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开拓与发展。“无弦
全文:大自然与山水清音的直接象徵,此其二。“无弦琴”在佛教禅学理论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成为佛教徒谈禅与妙悟的重要法门之一,此其三。将“无弦琴”与儒家“无声之乐”的教化理论相结合,并在现实社会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