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歷史與空間:陶淵明的矛盾與動搖
-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陶淵明一向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所以人們往往特別重視義熙元年(405)他四十一歲時拋棄彭澤令一官、徹底離開官場回故鄉隱居以後的生活和詩文。但須注意的是,他先前已經隱居過兩段時間,一是從他二十九
-
全文:陶淵明一向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所以人們往往特別重視義熙元年(405)他四十一歲時拋棄彭澤令一官、徹底離開官場回故鄉隱居以後的生活和詩文。但須注意的是,他先前已經隱居過兩段時間,一是從他二十九
-
宋元文人陶渊明情结的文化审视
-
作者:
高文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元文人 特质 隐逸风尚 陶渊明情结 文化审视
-
描述: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宋代注重理性思辩与沉静意蕴相杂糅的雅文学范式,再到元代演变为雅俗合流,俗文化逐步占据主流地位的俗文化格局,其形成均与宋元文人的陶渊明情结存在莫相分离的关系。 宋元文人产生了较之唐代文人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陶渊
-
全文:历代无数文人与陶渊明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中国文学发展到宋代注重理性思辩与沉静意蕴相杂糅的雅文学范式,再到元代演变为雅俗合流,俗文化逐步占据主流地位的俗文化格局,其形成均与宋元文人的陶渊明情结存在莫相分离的关系。 宋元文人产生了较之唐代文人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陶渊明情结,反映出宋元文化的多面视角,以宋代诗人林逋与元杂剧作家马致远为代表。宋代诗人林逋一生崇陶,不仅没有步入仕途,而且还以此自我标榜。其“陶渊明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清逸幽雅生活中的隐逸高趣;孤高傲世情怀中的狷介乐道;山水自适心境中的闲适幽深。在历代众多的诗人中,林逋是崇陶效陶最为用心且最为彻底付诸于行动的。 相比之下,元代文人马致远的隐逸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真正归于冲淡平和的隐逸并非完全相同。马致远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中把隐逸文化精神发展到极至,构成元代文人“后陶渊明情结”的重要内涵,表现为在对污渎现实的参破与觉醒中,其人生观念与审美意绪的极力张扬,主体人格与生命意识的狂飙突进,不甘与无奈之中的游戏人生,代表着元代俗文学锐意创新的审美倾向。 宋代诗人苏轼与元代诗人刘因的和陶诗蕴涵着特殊的文学意义和美学意义,但同是和陶,两者却各具不同特质。
-
[0图]陶渊明集校笺
-
作者:
东晋 陶渊明 杨勇校笺 来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东晋时代 作品集 古典散文 中国 古典诗歌
-
描述:陶渊明诗清新脱俗,平淡自然,这是中国文学的最高造诣,也是中国人生的理想境地。历来论陶诗者,于陶渊明之年寿、籍贯、出处所见各有异同。原香港中文大学杨勇教授潜心陶集多年,于其交游、年寿等问题一一为之梳理,并辨明陶集版本,定全书为十卷,一至七卷以宋绍熙三年……
-
全文:陶渊明诗清新脱俗,平淡自然,这是中国文学的最高造诣,也是中国人生的理想境地。历来论陶诗者,于陶渊明之年寿、籍贯、出处所见各有异同。原香港中文大学杨勇教授潜心陶集多年,于其交游、年寿等问题一一为之梳理,并辨明陶集版本,定全书为十卷,一至七卷以宋绍熙三年……
-
租块地,当回“陶渊明”
-
作者:
高丽莎 来源:新民晚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撰稿高丽莎每年花800元,就可以在距离闹市不远的地方拥有一块菜园。春天在这里播撒瓜果蔬菜种子,锄草施肥,等到秋天,邀上亲朋一起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还可以免费喝茶打牌。近日,一项专门为都市人度身打造的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休闲项目在杭州推出。据了解,该休闲项目正公开招募“庄园主”,仅50名限额的“主人
-
全文:撰稿高丽莎每年花800元,就可以在距离闹市不远的地方拥有一块菜园。春天在这里播撒瓜果蔬菜种子,锄草施肥,等到秋天,邀上亲朋一起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还可以免费喝茶打牌。近日,一项专门为都市人度身打造的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休闲项目在杭州推出。据了解,该休闲项目正公开招募“庄园主”,仅50名限额的“主人
-
从陶渊明、李白、苏轼的政治表现与文学创作谈性情文人与政治
-
作者:
蒋琛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 性情 李白 文学创作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是具有政治情结的诗人。客观政治环境的影响兼以本身政治元素的缺乏或不足使得他们在政治仕途上屡屡失意,潦倒不堪。作为诗人,其诗歌创作体现出其异彩纷呈的“性情”本色;其从政生涯也别具政治性情。儒家思想的政治引导,知识分子出路一元化的社会体制以及读者评价文人作品时政治偏向等因素导致了性情
-
全文:政治性情。儒家思想的政治引导,知识分子出路一元化的社会体制以及读者评价文人作品时政治偏向等因素导致了性情文人与政治的不可分割性,但另一方面,性情文人因其天生的“性情”本质决定了其政治仕途的必然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