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0图]陶渊明及其研究
作者: 魏正申  来源:北京:文津出版社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人物研究)  地点:  420))  年代:  陶渊明(学科:  人物研究  中国  东晋时代(317  文学家(学科: 
描述:陶渊明及其研究
也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兼与袁行霈先生商榷
作者: 徐声扬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孔子  陶渊明  哲学思想 
描述: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文诠释,特别是通过对“自然”、“天道”、“真”等关键词语的诠解,深入对陶渊明哲学思想进行了剖析与思考,其结论是:它归于儒而不归于道。
全文: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文诠释,特别是通过对“自然”、“天道”、“真”等关键词语的诠解,深入对陶渊明哲学思想进行了剖析与思考,其结论是:它归于儒而不归于道。
多层人格抒情的杰作─—陶渊明《形影神三首》新探
作者: 张振元  来源: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诗  自我  本我  抒情诗  多重人格抒情  超我  形影神三首 
描述: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国内当代的研究者向来视为哲理诗,并把它与当时的哲学论争联系起来。笔者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自身的特点和陶渊明的性格、陶诗的风格特点入手,吸收现代心理学理论中关于人格层次的观点,论证了这组诗歌作为抒情诗的特有内涵和创造性,肯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中国诗歌史上的独特地位。
全文: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国内当代的研究者向来视为哲理诗,并把它与当时的哲学论争联系起来。笔者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自身的特点和陶渊明的性格、陶诗的风格特点入手,吸收现代心理学理论中关于人格层次的观点,论证了这组诗歌作为抒情诗的特有内涵和创造性,肯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中国诗歌史上的独特地位。
“陶渊明研究中心”成立
作者: 史娟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学  研究中心  研究工作  师专学报  陶渊明  陶渊明研究  对外交流  徐声扬  学术影响  涌现出 
描述:“陶渊明研究中心”成立
全文:
对陶渊明研究的几点希望
作者: 李华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研究  文学研究  学术风气 
描述:对陶渊明研究的几点希望
全文:
1998年全国报刊陶渊明研究论文索引
作者:暂无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1998年  论文索引  学术论文  报刊  陶渊明研究 
描述:1998年全国报刊陶渊明研究论文索引
全文:
二十世纪十大陶学家论综述:[陶渊明研究]
作者: 李华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人物研究  中国 
描述:二十世纪十大陶学家论综述:[陶渊明研究]
试论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蕴味
作者: 黄亚卓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然的人化  人的自然化     
描述: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特质与诗人的自然哲学观密切相关,“真”的美学蕴味充分而具体地体现在诗人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创造出的两种美学境界中,即“人的自然化”的淡远、空灵之美、“自然的人化”的淳朴真实的现世人生美
全文: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特质与诗人的自然哲学观密切相关,“真”的美学蕴味充分而具体地体现在诗人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创造出的两种美学境界中,即“人的自然化”的淡远、空灵之美、“自然的人化”的淳朴真实的现世人生美
跨越二百年的神交:王绩与陶渊明
作者: 吴红梅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王绩  折射点  生活哲学  陶诗  跨越  田园生活  精神田园  陶渊明  初唐  实现自我 
描述:、陶都把田园作为归宿,在田园里他们避开世俗,实现自我,形成自已的生活哲学。与陶渊明的贫困相比,王绩的隐居条
全文:、陶都把田园作为归宿,在田园里他们避开世俗,实现自我,形成自已的生活哲学。与陶渊明的贫困相比,王绩的隐居条件优越得多。王、陶表面上一富一贫,但在精神田园里,二人的忧喜选择了相同的折射点。
陶渊明“新自然说”再探讨
作者: 王守雪  来源:殷都学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情物关系  士人生活  自然 
描述:极为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哲学、士人生活、文学表达三个维度加以论述,认为新自然说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名教说与旧自然说共有
全文:极为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哲学、士人生活、文学表达三个维度加以论述,认为新自然说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名教说与旧自然说共有的唯心主义倾向,在士人生活的层面上实现了儒道人格的融通,为文学表现中情物关系理论的深入研讨开拓了进路。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