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的五斗米是多少
作者: 张蓬云  来源:国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诗人  检查工作  督邮  陶渊明  萧统  记载  晋朝 
描述:“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是晋朝诗人陶渊明的名句。那么,陶渊明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岁终,“会郡谴督邮至县。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曰
全文:“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是晋朝诗人陶渊明的名句。那么,陶渊明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岁终,“会郡谴督邮至县。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曰
陶渊明的五斗米是多少
作者: 张蓬云  来源: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名句  陶渊明 
描述:“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是晋朝诗人陶渊明的名句。那么,陶渊明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就是说,有一天,郡里派了个督邮来
全文:“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是晋朝诗人陶渊明的名句。那么,陶渊明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曰
陶渊明的田园情怀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石油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东晋王朝极端腐朽,以致其空有一腔热血,报国无门,百般悲愤之下,在义熙元年辞去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一职,
全文:东晋王朝极端腐朽,以致其空有一腔热血,报国无门,百般悲愤之下,在义熙元年辞去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一职,
“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荆州
作者:暂无 来源:江汉商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黄梅县史为:汉文帝十六年(前164),置庐江国,领县十二,有寻阳。此为寻阳县名见于史册之始。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划庐江之寻阳(指黄梅县),武昌之柴桑立寻阳郡,约以今之太白湖、龙感湖一线的“江北故道”为界,北境划归蕲春县,南境仍属县治迁江南之寻阳县。《元和郡县志》:九江故城在黄梅县西南七十里。《
全文:黄梅县史为:汉文帝十六年(前164),置庐江国,领县十二,有寻阳。此为寻阳县名见于史册之始。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划庐江之寻阳(指黄梅县),武昌之柴桑立寻阳郡,约以今之太白湖、龙感湖一线的“江北故道”为界,北境划归蕲春县,南境仍属县治迁江南之寻阳县。《元和郡县志》:九江故城在黄梅县西南七十里。《
作家与环境——从陶渊明搬家谈起
作者: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陶渊明前后有过好几处住房,给人印象最深的大约是他义熙元年(405年,乙巳年)归隐之初所住的一处,因为他曾兴高采烈地在《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过,说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庭户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应当是他为隐居新建(或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的一座别墅,其地点离
全文:陶渊明前后有过好几处住房,给人印象最深的大约是他义熙元年(405年,乙巳年)归隐之初所住的一处,因为他曾兴高采烈地在《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过,说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庭户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应当是他为隐居新建(或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的一座别墅,其地点离
陶渊明的五斗米是多少
作者: 张蓬云  来源:初中生世界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陶先生  五斗米  督邮  晋安帝  为五斗米折腰  义熙  小吏  束带  晋朝 
描述:“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是晋朝诗人陶渊明的名句。那么,陶渊明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就是说,有一天,郡里派了个督邮来
全文:“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是晋朝诗人陶渊明的名句。那么,陶渊明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曰
[0图]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 全2册
作者: 苏轼  来源: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四卷,宋苏轼着。爲苏轼晚年谪居海南时所作追和陶渊明诗之诗集。其实,苏东坡爱好陶渊明诗,不仅因爲喜好陶诗闲散飘逸的韵味,则是由于仰慕他的爲人,更是因爲苏轼本人与陶渊明有极其相似的人生经历,有感而作。其云“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如其爲人,实有感焉。”陶渊明(三六五-四二七年),晋
全文:等职,晋安帝义熙元年(四〇五年)八月任彭泽县令,不出三月,不屑爲官,云:“我岂爲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印绶,作《归去来兮辞》,隐居浔阳,不再出仕。而苏轼的仕宦之路同样坎坷多磨。宋嘉祐二年(一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