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四言诗的特色及四言诗的衰微
作者: 农作丰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玄学清谈  四言诗  陶渊明  晋宋  衰微 
描述:四言诗在魏晋的繁荣复兴与玄学清谈造成的崇尚简约务求古雅的社会风尚有关。陶渊明四言诗形式上变魏晋的冗长呆滞为精短灵活,内容上变魏晋的玄虚飘忽为真情感悟,风格上变魏晋的古质典雅为清津淡远,这些特色体现了陶四言诗在诗史上的转折意义:随着魏晋玄学清谈风尚在后的逐渐衰退,四言诗的衰微命运已不可避免。
全文:四言诗在魏晋的繁荣复兴与玄学清谈造成的崇尚简约务求古雅的社会风尚有关。陶渊明四言诗形式上变魏晋的冗长呆滞为精短灵活,内容上变魏晋的玄虚飘忽为真情感悟,风格上变魏晋的古质典雅为清津淡远,这些特色体现了陶四言诗在诗史上的转折意义:随着魏晋玄学清谈风尚在后的逐渐衰退,四言诗的衰微命运已不可避免。
东晋佛学思想对陶渊明苦难观和生死观的影响
作者: 蔡锦军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东晋佛学  生死观  苦难观  陶渊明  玄学  儒学 
描述:陶渊明对苦难的本质和原因的认识受到了佛学苦谛说的影响,他虽以儒家的“君子固穷”来标榜自己,同时又明确表示对固守穷节以留取身后之名的否定,陶渊明能做到固守穷节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佛学忍辱度修持方法的影响。陶渊明对待死是豁达的,儒学、玄学的生死观均未达到这种境界,而佛学十二因缘体系所体现的生死观是极为豁达的
全文:陶渊明对苦难的本质和原因的认识受到了佛学苦谛说的影响,他虽以儒家的“君子固穷”来标榜自己,同时又明确表示对固守穷节以留取身后之名的否定,陶渊明能做到固守穷节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佛学忍辱度修持方法的影响。陶渊明对待死是豁达的,儒学、玄学的生死观均未达到这种境界,而佛学十二因缘体系所体现的生死观是极为豁达的,但陶渊明委运任化的生死观并不单单是佛学对其影响的结果,同时还受到玄学“乐天委运”的思想的影响,是佛学和玄学共同作用的结果。
试论陶渊明弃官归田的原因
作者: 党玉敏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抱负  《归去来兮辞》  司马元  五斗米  晋书  刘裕  陶渊明  颜延之  官场  统治阶级 
描述:陶渊明(365—427),名潜,又字元亮,东晋末年人。他不仅是他那个时代——魏晋南北朝出类拔萃的作家,而且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有深刻影响的杰出的诗人。鲁迅就称“陶潜、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肯定陶渊明是伟大的诗人。一千五百多年来,他的作品象屈原、李白、杜甫的作品一样,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全文:陶渊明(365—427),名潜,又字元亮,东晋末年人。他不仅是他那个时代——魏晋南北朝出类拔萃的作家,而且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有深刻影响的杰出的诗人。鲁迅就称“陶潜、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肯定陶渊明是伟大的诗人。一千五百多年来,他的作品象屈原、李白、杜甫的作品一样,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试论陶渊明弃官归田的原因
作者: 党玉敏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抱负  《归去来兮辞》  司马元  五斗米  晋书  刘裕  陶渊明  颜延之  官场  统治阶级 
描述:陶渊明(365—427),名潜,又字元亮,东晋末年人。他不仅是他那个时代——魏晋南北朝出类拔萃的作家,而且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有深刻影响的杰出的诗人。鲁迅就称“陶潜、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肯定陶渊明是伟大的诗人。一千五百多年来,他的作品象屈原、李白、杜甫的作品一样,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全文:陶渊明(365—427),名潜,又字元亮,东晋末年人。他不仅是他那个时代——魏晋南北朝出类拔萃的作家,而且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有深刻影响的杰出的诗人。鲁迅就称“陶潜、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肯定陶渊明是伟大的诗人。一千五百多年来,他的作品象屈原、李白、杜甫的作品一样,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关于《文心雕龙》论文不及陶渊明之问题
作者: 力之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陶渊明  成书体例 
描述:《文心雕龙》不及陶渊明,乃其论文以东晋末年为封域使然,而时代风气及作者好恶等外部因素无关。学术界至今仍多有不明此而从“外部”找原因者,其或认为在这一点上刘勰之识力不及钟嵘与萧统。细究之,问题恐怕亦与是书本身有关,即《时序》篇“略举大较”而提及“王、袁联宗”、“颜、谢重叶”等,影响了人们这样之追问:《
全文:《文心雕龙》不及陶渊明,乃其论文以东晋末年为封域使然,而时代风气及作者好恶等外部因素无关。学术界至今仍多有不明此而从“外部”找原因者,其或认为在这一点上刘勰之识力不及钟嵘与萧统。细究之,问题恐怕亦与是书本身有关,即《时序》篇“略举大较”而提及“王、袁联宗”、“颜、谢重叶”等,影响了人们这样之追问:《文心雕龙》论文不及陶渊明,是否与其体例有关?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