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从陶渊明所崇敬的五位女性透视其夫妇关系──兼谈其人格行为和生活理想
作者: 李珺平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格行为  夫妇关系  陶渊明  生活理想 
描述:考察一个人的人格行为和生活理想,夫妇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侧面,历代学者研究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个人行状,并未直接涉及于此。本文以较为翔实的资料,考察了陶渊明所崇敬的老莱妻、黔娄妻等五位女性的行为品德,并以此反观其夫妇关系,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陶渊明高尚冲穆的人格行为和不求闻达的生活态度。
全文:考察一个人的人格行为和生活理想,夫妇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侧面,历代学者研究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个人行状,并未直接涉及于此。本文以较为翔实的资料,考察了陶渊明所崇敬的老莱妻、黔娄妻等五位女性的行为品德,并以此反观其夫妇关系,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陶渊明高尚冲穆的人格行为和不求闻达的生活态度。
从陶渊明所崇敬的五位女性透视其夫妇关系:兼谈其人格行为和生活理想
作者: 李__平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理想  生平事迹  中国  人格  女性 
描述:从陶渊明所崇敬的五位女性透视其夫妇关系:兼谈其人格行为和生活理想
一个封建文人的家园之梦──陶渊明和他的世外桃源
作者: 刘爱东  来源: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同境界  桃花源  陶渊明  田园情结 
描述:陶渊明的田园情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桃花源不仅仅是脱离现实的理想社会,实际上还是早期农业文明的体现,是《礼记》中所谓的“大同”境界。陶渊明看到在现实的基础上依靠圣人明君、个人才能、靠礼治来实现“小康”是不可能的。遂寄希望于“天下为公”的真正“大同”社会。
全文:陶渊明的田园情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桃花源不仅仅是脱离现实的理想社会,实际上还是早期农业文明的体现,是《礼记》中所谓的“大同”境界。陶渊明看到在现实的基础上依靠圣人明君、个人才能、靠礼治来实现“小康”是不可能的。遂寄希望于“天下为公”的真正“大同”社会。
试论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蕴味
作者: 黄亚卓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然的人化  人的自然化     
描述: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特质与诗人的自然哲学观密切相关,“真”的美学蕴味充分而具体地体现在诗人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创造出的两种美学境界中,即“人的自然化”的淡远、空灵之美、“自然的人化”的淳朴真实的现世人生美
全文: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特质与诗人的自然哲学观密切相关,“真”的美学蕴味充分而具体地体现在诗人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创造出的两种美学境界中,即“人的自然化”的淡远、空灵之美、“自然的人化”的淳朴真实的现世人生美
纯朴村姑 淡抹脂粉——陶渊明田园诗平淡风格技巧探赏
作者: 石社生  来源: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平淡风格  陶诗  田园诗 
描述:陶渊明的田园诗 ,如一幅情韵天成的田园乡村画卷 ,其风格平淡清新自然 ,而其风格的形成又是诗人艺术匠心独运的结果。本文从题材选择、白描手法运用、朴素清新的诗歌语言、情景理交融境界的形成等方面探讨了陶诗的平淡艺术风格。
全文:陶渊明的田园诗 ,如一幅情韵天成的田园乡村画卷 ,其风格平淡清新自然 ,而其风格的形成又是诗人艺术匠心独运的结果。本文从题材选择、白描手法运用、朴素清新的诗歌语言、情景理交融境界的形成等方面探讨了陶诗的平淡艺术风格。
主体的消融与主体的张扬──论陶渊明和华滋华斯的归隐自然之路
作者: 李增  来源:外国语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主体  张扬  消融  客体  自然 
描述:其主体的存在,以达到“无我”的境界,而华滋华斯却在自然中张扬其主体的存在,以实现“有我”的个性。本文从
全文:其主体的存在,以达到“无我”的境界,而华滋华斯却在自然中张扬其主体的存在,以实现“有我”的个性。本文从两人的诗歌创作入手,具体描述和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归隐自然的方式,深刻揭示这两种选择的文化意义。
主体的消融与主体的张扬──论陶渊明和华滋华斯的归隐自然之路
作者: 李增  来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主体  张扬  消融  客体  自然 
描述:其主体的存在,以达到“无我”的境界,而华滋华斯却在自然中张扬其主体的存在,以实现“有我”的个性。本文从
全文:其主体的存在,以达到“无我”的境界,而华滋华斯却在自然中张扬其主体的存在,以实现“有我”的个性。本文从两人的诗歌创作入手,具体描述和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归隐自然的方式,深刻揭示这两种选择的文化意义。
试论陶渊明的生命原生悲剧意识
作者: 毛红星  来源: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原生悲剧意识  本体价值  消解  情感  自由  暴露功能  抗争   
描述:本文以生命原生悲剧意识作为陶渊明的深层心理基础,探讨了这一深层心理对陶渊明之生活模式的影响。指出:正由于生命原生悲剧意识的存在,使诗人对儒家的价值体系持消解倾向。同时,出于对这一悲剧重负的抗争,诗人构筑起以“真”与“自由”为核心的新价值体系,并在“情”的抚慰下,使生活具备了动人的情愫。从而从深层心理
全文:本文以生命原生悲剧意识作为陶渊明的深层心理基础,探讨了这一深层心理对陶渊明之生活模式的影响。指出:正由于生命原生悲剧意识的存在,使诗人对儒家的价值体系持消解倾向。同时,出于对这一悲剧重负的抗争,诗人
论陶渊明的隐逸心理空间与诗境构造方式
作者: 刘玉珺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心理  隐逸心理  儒道思想  儒家思想  儒道互补  心理状态  心理空间  陶渊明  诗境构造方式  平和冲淡 
描述:陶渊明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乡农村过着隐居的生活,其间也曾多次断断续续地做过官,自从41岁辞去彭泽令后,便不再出仕。他现存的120余首诗很多是作于归隐以后,并以隐居躬耕生活为题材。他的隐逸的心理
全文:陶渊明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乡农村过着隐居的生活,其间也曾多次断断续续地做过官,自从41岁辞去彭泽令后,便不再出仕。他现存的120余首诗很多是作于归隐以后,并以隐居躬耕生活为题材。他的隐逸的心理
[0图]文化视野中的陶渊明
作者: 王守国 卫绍生  来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陶渊明(学科:  评传) 
描述:本书着重探讨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仕途起落、农耕生活、陶渊明与隐逸文化、晋宋名士、东晋佛教、田园诗派及与音乐、松菊、酒文化的关系和影响。
全文:本书着重探讨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仕途起落、农耕生活、陶渊明与隐逸文化、晋宋名士、东晋佛教、田园诗派及与音乐、松菊、酒文化的关系和影响。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