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239)
学位论文(193)
报纸(176)
图书(98)
会议论文(43)
新闻(15)
诗文作品(11)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4573)
人物生平 (176)
作品著述 (22)
缅怀纪念 (4)
珍贵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6(245)
2015(319)
2014(292)
2013(343)
2012(322)
2011(346)
2010(385)
2009(315)
2007(207)
2006(170)
2005(123)
2004(124)
2003(109)
2002(105)
2001(74)
2000(75)
1998(60)
1997(54)
1996(55)
1995(45)
1994(47)
1993(44)
1992(39)
1991(39)
1988(43)
1985(55)
1981(14)
1961(3)
1945(1)
按来源分组
名作欣赏(61)
九江师专学报(54)
安徽文学(下半月)(29)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8)
文学教育(28)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4)
江汉论坛(10)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9)
名作欣赏(中旬刊)(9)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
中学语文教学(7)
鸭绿江(下半月版)(7)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6)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版)(6)
东方丛刊(5)
文学教育(中)(5)
绥化学院学报(4)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4)
文学教育(中旬版)(4)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3)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3)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东方丛刊(1997年第1、2辑 总第十九、二十辑)(2)
文学教育(中旬刊)(2)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协商新报(1)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1)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1)
相关搜索词
从陶渊明看晋末四言诗
作者: 张桂杰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四言诗  必然命运  陶渊明  复兴气象  发展 
描述:同其他事物一样,在诗歌史上,四言诗也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东晋末年诗歌向着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的方向一直发展,并且出现了像陶渊明这样的诗人,使此时的诗歌艺术出现了些许的复兴气象。从陶渊明入手可以揭示晋末四言诗发展的必然命运。
全文:同其他事物一样,在诗歌史上,四言诗也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东晋末年诗歌向着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的方向一直发展,并且出现了像陶渊明这样的诗人,使此时的诗歌艺术出现了些许的复兴气象。从陶渊明入手可以揭示晋末四言诗发展的必然命运。
陶渊明对玄的改造与突破
作者: 武海波  来源:理论界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玄言诗  改造与突破  贡献 
描述:西晋末年开始流行的玄统治诗坛近百年,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成分的过度膨胀,把变成了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文字,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而陶渊明的出现,将玄
全文:西晋末年开始流行的玄统治诗坛近百年,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成分的过度膨胀,把变成了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文字,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而陶渊明的出现,将玄
陶渊明的“南山”
作者: 何虹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语言  陶诗  白描手法  陶渊明诗歌  具体物  象征意义  运用  南山四皓  托物言志  君子 
描述:陶渊明诗歌的语言平淡,是脱尽脂粉,淡而现成,体现为白描手法的运用以及遣词时不设色,乍看如清水一杯,不觉其美,及至细品,愈觉其味。陶在描摹造像时常用比喻、象征,托物,将自己的情感、理解倾注到风花雪月、山水草木等具体物象之上,使它们一个个从自身确定的本来意义之中挣脱出来,像人
全文:陶渊明诗歌的语言平淡,是脱尽脂粉,淡而现成,体现为白描手法的运用以及遣词时不设色,乍看如清水一杯,不觉其美,及至细品,愈觉其味。陶在描摹造像时常用比喻、象征,托物,将自己的情感、理解倾注到风花雪月、山水草木等具体物象之上,使它们一个个从自身确定的本来意义之中挣脱出来,像人
生命的自由——陶渊明与“酒”
作者: 聂瑞芳 黄鹏  来源:鸡西大学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由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嗜酒,写酒,他用酒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自由的追求。这使得他的饮酒在不同的阶段有了不同的特点。而且,陶渊明的饮酒又与李白、李贺等人的饮酒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把酒作为情感宣泄的催化剂,而陶渊明是把酒看做自然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从而促成了其真正隐士精神的形成。
全文:陶渊明嗜酒,写酒,他用酒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自由的追求。这使得他的饮酒在不同的阶段有了不同的特点。而且,陶渊明的饮酒又与李白、李贺等人的饮酒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把酒作为情感宣泄的催化剂,而陶渊明是把酒看做自然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从而促成了其真正隐士精神的形成。
论陶渊明的“道”之学与“立名垂世”思想
作者: 孟国中  来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立名垂世  立德  陶渊明  不朽  立功  士志于道 
描述:"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道"的践履过程中所
全文:"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
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赏析
作者: 周毅  来源:科学咨询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山  田园生活  心远  描写  菊花  饮酒  陶渊明  个性鲜明  艺术形象  中国古代诗歌 
描述: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他以个性鲜明、理想高远、语言淳朴、描写真实而富于艺术形象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全文: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他以个性鲜明、理想高远、语言淳朴、描写真实而富于艺术形象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赏析
作者: 周毅  来源: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山  田园生活  心远  描写  菊花  饮酒  陶渊明  个性鲜明  艺术形象  中国古代诗歌 
描述: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他以个性鲜明、理想高远、语言淳朴、描写真实而富于艺术形象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陶渊明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
全文: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他以个性鲜明、理想高远、语言淳朴、描写真实而富于艺术形象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陶渊明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册》读后
作者: 冯贺军  来源:紫禁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鸡鸣  读后  陶诗  图册  石涛  陶渊明  山水田园诗  白云  辞官  桑树 
描述: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以诗意进行绘画创作,代不乏人,山水田园一类,犹受青睐。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册》便是成功佳例。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册》共十二帧,以十二首陶之意境入画,如五帧之带(戴)月荷锄归、六帧之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八帧
全文: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以诗意进行绘画创作,代不乏人,山水田园一类,犹受青睐。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册》便是成功佳例。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册》共十二帧,以十二首陶之意境入画,如五帧之带(戴)月荷锄归、六帧之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八帧
试论陶渊明对诗歌体式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 刘松来 王胜奇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继承创新  陶渊明  诗歌体式 
描述:陶渊明的诗歌按文体来划分可分为四言诗和五言诗,其中包含了各种题材的咏史诗、田园、拟古诗、责子和联句等。除了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之外,陶渊明在诗歌体式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同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全文:陶渊明的诗歌按文体来划分可分为四言诗和五言诗,其中包含了各种题材的咏史诗、田园、拟古诗、责子和联句等。除了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之外,陶渊明在诗歌体式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同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品读陶渊明的田园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以前,我对陶渊明的田园并没有多少好感,认为他的田园没有反映现实,没有及时反映人民的疾苦,只不过是抒发了一个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罢了。后来,读诗人的多了,才对这位性格正直的清正之官,产生了崇敬之情。陶渊明并非“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第一首),他与其他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一样,年轻时代便有“猛
全文:以前,我对陶渊明的田园并没有多少好感,认为他的田园没有反映现实,没有及时反映人民的疾苦,只不过是抒发了一个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罢了。后来,读诗人的多了,才对这位性格正直的清正之官,产生了崇敬之情。陶渊明并非“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第一首),他与其他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一样,年轻时代便有“猛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