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论陶渊明隐逸的表达模式
作者: 周期政  来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模式  陶渊明  隐逸  叙述  意象 
描述:陶渊明很大一部分诗作都流露出了隐逸思想。这种思想的表达主要借助于两种模式,一是叙述模式,即通过直接的叙述来表达隐逸的思想。二是意象模式,即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象,融入自己的感情,抒发对隐逸的向往与归隐后的欣喜。二者往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难以割裂。
全文:陶渊明很大一部分诗作都流露出了隐逸思想。这种思想的表达主要借助于两种模式,一是叙述模式,即通过直接的叙述来表达隐逸的思想。二是意象模式,即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象,融入自己的感情,抒发对隐逸的向往与归隐后的欣喜。二者往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难以割裂。
陶渊明隐逸身形的背后——兼谈儒道人生观的消涨融合
作者: 裘文意  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隐逸诗人  积极追求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均以隐逸诗人的身形出现在大家面前,如对其人生经历、写作动机、人格本质等方面作较为深入地考查,我们发现在其隐逸身形的背后,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儒道两派人生观的消涨融合,来探讨“陶渊明们”矛盾心理世界的原因。
全文:陶渊明均以隐逸诗人的身形出现在大家面前,如对其人生经历、写作动机、人格本质等方面作较为深入地考查,我们发现在其隐逸身形的背后,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儒道两派人生观的消涨融合,来探讨“陶渊明们”矛盾心理世界的原因。
自我放逐者的旷达之歌——试论中古时代隐逸文化及比较阮籍与陶渊明之隐逸人格特征
作者: 王迎春  来源:池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隐逸人格  陶渊明  隐逸文化  阮籍 
描述:中古魏晋时代政治动荡 ,具有典型的乱世特征 ,因而士子隐逸成风 ,遂形成了这一时代重要时代特征之一的隐逸文化。在这些隐士中 ,阮籍与陶渊明是其中最有成就而且具有相似之处的两位诗人 ,陶渊明的创作与精神风貌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阮籍的思想理念。本文试通过分析中古时代隐逸文化特征及阮籍、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形态
全文:中古魏晋时代政治动荡 ,具有典型的乱世特征 ,因而士子隐逸成风 ,遂形成了这一时代重要时代特征之一的隐逸文化。在这些隐士中 ,阮籍与陶渊明是其中最有成就而且具有相似之处的两位诗人 ,陶渊明的创作与精神风貌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阮籍的思想理念。本文试通过分析中古时代隐逸文化特征及阮籍、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形态及作品创作来阐释二人共同的隐逸人格特征
陶渊明:在家常生活中安顿精神家园:晋代文学史札记之四
作者: 顾农  来源:书品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晋代  陶渊明  文学史  诗歌评论 
描述:陶渊明是所谓“古今隐逸之宗”(钟嵘《诗品》),在他以前隐士很多,也不乏名气很大的,为什么惟有渊明能得此殊荣,而且引起长久的仰慕和模仿?
全文:陶渊明是所谓“古今隐逸之宗”(钟嵘《诗品》),在他以前隐士很多,也不乏名气很大的,为什么惟有渊明能得此殊荣,而且引起长久的仰慕和模仿?
陶渊明彭泽辞官“畏罪潜逃”辨——兼与耿宝强先生商榷
作者: 邓政阳 袁宁  来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隐逸思想  陶渊明  性格  辞官 
描述:通过对陶渊明拜迎长官的情况和其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的考证,得出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其自身清高的性格受不了繁忙琐屑的官场事务的羁绊和受两晋时期隐逸思想影响的结果。
全文:通过对陶渊明拜迎长官的情况和其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的考证,得出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其自身清高的性格受不了繁忙琐屑的官场事务的羁绊和受两晋时期隐逸思想影响的结果。
论唐宋文人对陶渊明文化解读之异同
作者: 李红霞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唐人  陶诗  宋人  陶渊明  隐逸 
描述:陶渊明以其自然纯朴的人生境界和简淡真淳的诗美境界为唐宋文人所仰慕,但时代精神和个人审美趣尚的歧异,唐宋文人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理解择尚也有所不同。本文即以唐宋文人对其受容及其历史动因为基点进行考察,指出唐宋文人虽都推赏其隐逸高风和饮酒雅趣,但唐人主要视陶渊明为隐逸高士,而宋人对陶的文化解读则更为全面立
全文:陶渊明以其自然纯朴的人生境界和简淡真淳的诗美境界为唐宋文人所仰慕,但时代精神和个人审美趣尚的歧异,唐宋文人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理解择尚也有所不同。本文即以唐宋文人对其受容及其历史动因为基点进行考察,指出唐宋文人虽都推赏其隐逸高风和饮酒雅趣,但唐人主要视陶渊明为隐逸高士,而宋人对陶的文化解读则更为全面立体;较之唐代,宋代对陶诗的品评达到了创作借鉴和理论阐释的双重自觉。
陶渊明:一种修辞学的阅读
作者: 吴琼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阅读  陶渊明  修辞学 
描述: 一直以来,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陶渊明被视为隐逸之宗,陶渊明的诗文也被看做是作者心迹的写照。本文立足于"文"的修辞效果,运用精神分析和符号学的方法,通过对陶诗作互文性的阅读,从陶渊明的身份认同、仕隐之辩、固穷守节之心等方面揭示了他的飘逸形象与他的写作策略之间的结构性关系。
全文: 一直以来,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陶渊明被视为隐逸之宗,陶渊明的诗文也被看做是作者心迹的写照。本文立足于"文"的修辞效果,运用精神分析和符号学的方法,通过对陶诗作互文性的阅读,从陶渊明的身份认同、仕隐之辩、固穷守节之心等方面揭示了他的飘逸形象与他的写作策略之间的结构性关系。
陶渊明组诗《饮酒》之五赏析
作者: 杨雨  来源:中国广播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组诗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生活在东晋末年。他的生活主要是隐居躬耕,是个“赫赫有名的大隐”。因为他在诗中多歌咏隐逸,描写田园,所以被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平淡自然而又富于真情实感。他曾写过二十首总题为《饮酒》的组诗,其中
全文: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生活在东晋末年。他的生活主要是隐居躬耕,是个“赫赫有名的大隐”。因为他在诗中多歌咏隐逸,描写田园,所以被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平淡自然而又富于真情实感。他曾写过二十首总题为《饮酒》的组诗,其中
论初唐诗人王绩对陶渊明的推崇与模拟
作者: 李翰  来源:古籍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王绩  初唐诗人  升庵诗话  《新唐书》  贺裳  五斗先生传  皋子  四库全书总目  沈宋  隐逸传 
描述:王绩无疑是唐代第一个对陶渊明大力推崇与仿效的诗人,他自号"东皋子",啸居林园,又尝作《五斗先生传》;诗中更是频频有酒也频频有陶。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甚至认为"陶、王之称,余尝欲以东皋代辋川";新、旧《唐书》也将其收入《隐逸传》。说明无论为诗还是为人,王绩与陶渊明联系得都特别密切。只是这种看法并不能
全文:王绩无疑是唐代第一个对陶渊明大力推崇与仿效的诗人,他自号"东皋子",啸居林园,又尝作《五斗先生传》;诗中更是频频有酒也频频有陶。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甚至认为"陶、王之称,余尝欲以东皋代辋川";新、旧《唐书》也将其收入《隐逸传》。说明无论为诗还是为人,王绩与陶渊明联系得都特别密切。只是这种看法并不能得到一致的赞同。先从为人来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即云:"是身事两朝,皆以仕途不达,乃退而放浪于山林,《新唐书》列之《隐逸传》,所未喻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王绩并不能继武渊明。从诗歌上看,推崇者要将陶、王中的那个王维换成王绩,更有人说王绩是"王杨卢骆之滥觞,陈杜沈宋之先鞭"(《升庵诗话·卷二》),但不同意的似乎更多。翁方纲固然肯定王的"真率疏浅"在初唐诸家是"鸾凤群飞,忽逢野鹿,正不可多得",但又认为"非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陶渊明的赠答诗
作者: 郑雅如  来源:汉学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隐士  六朝  交游  赌答诗 
描述:以隐逸高士的身分留名於青史的陶渊明,於现存诗作一百二十五首中,针对特定对象写作的赠答诗即有十七首之多,显示归隐田园的陶渊明非但不是屏交绝游,而是频繁地藉由诗篇进行人我间的互动往还。陶渊明的赠答诗摆脱西晋以来颂美之风,脱去东晋玄言之音,不论在体例或内涵意境上皆有创新开拓之处,并打上了陶渊明独特的生命印
全文:以隐逸高士的身分留名於青史的陶渊明,於现存诗作一百二十五首中,针对特定对象写作的赠答诗即有十七首之多,显示归隐田园的陶渊明非但不是屏交绝游,而是频繁地藉由诗篇进行人我间的互动往还。陶渊明的赠答诗摆脱西晋以来颂美之风,脱去东晋玄言之音,不论在体例或内涵意境上皆有创新开拓之处,并打上了陶渊明独特的生命印记。 形式方面,陶渊明於题眼开创 「酬」、「和」之类,影响南朝以降赠答诗的发展。内涵意境上,陶渊明不惜篇墨,详细描写个人日常生活细节,记叙、自传性质十分强烈,使得诗中吟咏的情志怀抱,与陶渊明一己的特殊经历密不可分。其赠答诗可谓篇篇从自我出发,围绕着与家人的日常生活、隐居固穷之志、内心的欢欣苦闷,反覆抒写,几无一篇是以酬赠的对方为主;即使於诗作中提到友朋,也多着墨於彼此共有的交往经验,与一般赠答诗以对方为主的颂美应酬内容,大异其趣。表白自我、召唤知音,或许是陶渊明写作赠答诗的主要动机。虽然陶渊明的赠答诗不以对方为主,诗中极少颂美之辞,但其中流露的情谊读来却是坦率真诚。即使对只有一面之缘的长沙公、交往不深的丁柴桑,甚至意趣不同的周绮之,或感慨、或勉励、或劝说,字衷行间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厚意。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