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863)
报纸(181)
学位论文(71)
图书(55)
新闻(15)
会议论文(13)
诗文作品(6)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1002)
人物生平 (181)
作品著述 (15)
缅怀纪念 (6)
按年份分组
2017(35)
2016(58)
2015(72)
2014(76)
2013(82)
2012(87)
2011(82)
2010(88)
2009(72)
2008(52)
2007(67)
2006(37)
2005(42)
2004(37)
2003(28)
2002(31)
2001(15)
2000(23)
1999(9)
1998(15)
1997(10)
1996(17)
1993(17)
1992(18)
1989(5)
1987(13)
1983(8)
1982(4)
1981(6)
1957(3)
按来源分组
九江师专学报(20)
香港文汇报(14)
古典文学知识(13)
江西社会科学(11)
文学教育(6)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国中古(汉—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3)
九江学院报(3)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
中华文史论丛(2)
青海师专学报(2)
学术月刊(2)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
淮阴师专学报(2)
皖江晚报(2)
河西学院学报(2)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
零陵学院学报(1)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1)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
文学教育·中(1)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北京林业大学社会科学论文集(1)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江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文学教育·上(1)
相关搜索词
论陶渊明的生命多重存在及其诗歌艺术的多样性
作者: 段幼平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重性  陶渊明  生命存在  自然主义  诗歌艺术 
描述:陶渊明最早是通过隐逸和诗文创作两种生命存在方式被后世接受的,人们赞叹、钦羡他真朴远寄、廉深简约的隐逸品格,将之视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学习模仿他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将之所开创的田园诗歌视为诗歌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正是这种认识定势,使我们忽略了陶渊明身处魏晋生命思潮中,通过从政和哲学思考这两
全文:平淡、毫无修饰的“田家语”来表现简单的田园生活,抒发真挚的情感,表达对人生最朴素的理解,真正实现了语言的回归“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诗就不讲究技巧,苏轼说得好,诗是“外枯而中膏”、“癯而实腴”,他
在隐逸身形的背后:浅析精神层面上的陶渊明及其影响
作者: 郭阳卿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田园  精神层面  陶渊明  人格  自然 
描述:在我国历史上,陶渊明是知名的隐士,更是一流的文学家。陶渊明不囿于时代风气,躬耕南山,放歌丘壑,开垦出一方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牺牲了物质享受而以清贫为代价换取精神自由,显示了精神对物质的高度驾驭。然而在他反复仕隐的人生道路中、在他隐逸身形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精神矛盾与精神危机,显现了其精神层面的复杂性。从
全文:在我国历史上,陶渊明是知名的隐士,更是一流的文学家。陶渊明不囿于时代风气,躬耕南山,放歌丘壑,开垦出一方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牺牲了物质享受而以清贫为代价换取精神自由,显示了精神对物质的高度驾驭。然而在他反复仕隐的人生道路中、在他隐逸身形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精神矛盾与精神危机,显现了其精神层面的复杂性。从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碰撞、交织到两种人格的对立统一,陶渊明选择了回归自然、躬耕田园的生活道路,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爱恋中找到精神的依托,从历史长河中寻找一个守节固穷的群体,构建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来完成理想人格对现实人格的超越。他是一个人性的率真者,人生的积极实践者,一个达观仁爱者和人生“幸福结局”者。他,为个性解放而隐,为精神自由而生,表现了生命的坚韧与人格的崇高。他的生活态度、人生体验以及精神探索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和深刻的影响。
宋元文人陶渊明情结的文化审视
作者: 高文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元文人  特质  隐逸风尚  陶渊明情结  文化审视 
描述:,其形成均与宋元文人的陶渊明情结存在莫相分离的关系。 宋元文人产生了较之唐代文人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
全文:,其形成均与宋元文人的陶渊明情结存在莫相分离的关系。 宋元文人产生了较之唐代文人更为普遍的隐逸风尚及陶渊明情结,反映出宋元文化的多面视角,以宋代诗人林逋与元杂剧作家马致远为代表。宋代诗人林逋一生崇
苏轼对陶渊明美学思想的“发现”研究
作者: 刘文霞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发现  陶渊明  苏轼 
描述:陶渊明和苏轼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对中国美学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陶渊明从未明确阐述过关于美的见解,陶渊明文集中“美”字也很少见,然而,陶渊明诗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而,就有可能通过分析他的作品来探讨他的审美观,并进而评估它在魏晋美学史上的地位。本文从人格美、自然美、社会美、劳动美四个方
全文:独具风格的诗人;隋唐时,诗也并不显赫;而两宋时,陶渊明的人品和诗文之所以被逐渐推到了典范的地位,应归功于苏轼对陶渊明的“发现”。苏轼对陶渊明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苏轼发现了陶渊明个性之“真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