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南山种豆
作者: 鲍鹏山  来源:国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道德理想  世俗欲望  田园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  政治生活  生活指向  生活方式  陶渊明  幸福观  道德化 
描述:“元康之英”过后,有作为的便是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陶渊明和谢灵运了。陶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的开山;谢是“元嘉之雄”,山水诗的鼻祖。他们是试图从体制中解脱自己的一代。由汉末党锢、“古诗109首”到建安、正始以迄太康,痛苦得太久了,而且他们的实践几乎都证明着这一点:要想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有所作为
全文:、没心肝,只有高度发达的肠胃。但猪猡就更是屠杀的对象了,而且还被杀得毫无尊严与价值。太康的作家们虽然不像党锢、不像正始作家那样在政治生活中坚持正义与道德,却也不免于在忽左忽右变化莫测的政治陷阱中纷纷
苏轼诗歌创作中的陶渊明因素
作者: 刘畅  来源:辽宁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创作  陶渊明因素  和陶诗  苏轼 
描述: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的一位全才作家,其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的中华书局本《苏轼诗集》收苏诗五十卷,共计约二千七百五十八首。在苏轼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除了那些豪放满怀、气势恢宏的作品之外,同样包含了许多对陶渊明的羡慕、效仿及追和之作,而这些苏诗中的陶渊明因素,在不
全文:为第三阶段,为本文第三章。这一阶段苏轼再遭磨难,对仕宦以及人生都走向了旷达虚无,超然无谓的状态,更是“尽和陶诗”,真正与陶渊明趋近于行迹合一的境界。本章重点讨论苏轼被贬岭海时期的在创作心态、作品总体风格上
陶渊明的政治情结研究
作者: 王景龙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情结  出仕  归隐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星空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在我国乃至国际诗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作为一代杰出文人,他和其他中国古代封建文人一样具有着浓浓的政治情结。他自幼在家庭熏陶、地域学风浸染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加之动乱时代的洗礼,青少年时期就形成了大济苍生、建功立业的四海猛志。为了实现他的远大理想,陶渊明经过了十
全文:理想境地,在理想中为他的政治理想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归宿,向世人表明了他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虽属无法实现的虚无世界,却也有其现实基础、思想基础和传统渊源的。纵观陶渊明的一生,无论其出仕还是归隐无不伴随着
陶渊明\苏轼人格特征异同浅析
作者: 蒋泽洪  来源:课外阅读·中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异同  人格结构  独善其身  人格特征  陶渊明  兼济天下  苏轼  士人阶层 
描述:陶渊明、苏轼都是我国古代士人阶层有着代表性格的人物,他们的人格结构都是由心灵自救与社会拯救两种倾向构成,可以说“退”与“进”,“仕”与“隐”,自救与救世在他们身上交织在一起,都有着成为道家与成为儒家两种可能性的人格基础,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准确地反映了陶渊明、苏轼这种二重人格。这
全文:陶渊明、苏轼都是我国古代士人阶层有着代表性格的人物,他们的人格结构都是由心灵自救与社会拯救两种倾向构成,可以说“退”与“进”,“仕”与“隐”,自救与救世在他们身上交织在一起,都有着成为道家与成为儒家两种可能性的人格基础,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准确地反映了陶渊明、苏轼这种二重人格。这种二重人格表现在其文学创作上,就使文学成为自救的目的与救世目的的方式。以文学为方式的自救主要是抒泄感情与陶冶情操,这样既可以在精神上超越现实政治,又可获得心灵的宁静与瞬间的愉悦,与文学方式的救世主要是在作品中宣扬一种价值观念,扬善抑恶,以“美刺”形式来干预社会政治,从大体上来说,陶渊明、苏轼都是自救意识之类,若从具体文学现象来看,陶渊明、苏轼既不是纯粹的儒家文学家,也不是纯粹的道家文学家,而是两种精神兼而有之,只是或隐或显罢了。若将陶渊明、苏轼二人加以比较分析,就会进一步地发现,陶渊明田园生活中的美感,是以牺牲救世意识为代价的,苏轼则在一切生活领域中寻找美感。 陶渊明是在魏晋玄学气氛中出现的大诗人,他的诗清新自然,以平淡无华的语言描写平淡无奇的田园生活,他真正达到了老庄返璞归真的至上境界
论陶渊明诗词作品中的山水情怀
作者: 李娟  来源:读与写(中旬)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水情结  陶渊明  山水情怀 
描述:本文通过对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分析其对山水的热爱之情。通过作品研读,对比其他同类型文人的作品,同种意象在不同时期表达的不同之处等方面进行阐述。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如果
全文:远非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和人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陶渊明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及二者诗风的异同
作者: 魏倩倩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风  隐逸精神  王维  陶渊明  山水田园诗  意象 
描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一定程度上秉承了陶渊明使用的意象,借自然界景象事物的特点来象征隐士之风,如用“五柳”代表隐逸精神、用“桃源”寄托尘世中的理想、用日暮归鸟的意象表达年迈归隐的向往。二人的山水田园诗作中都含有回归自然的向往,但不同的是:陶渊明多以参与者的视角来写田园生活,而王维则是从旁观者的视角进行描
全文:田园诗作中都含有回归自然的向往,但不同的是:陶渊明多以参与者的视角来写田园生活,而王维则是从旁观者的视角进行描绘;陶渊明诗风自然朴实、情真意切,而王维更着意描摹山水景色,讲究饱满和谐的画面,诗句更为精致工整
浅谈陶渊明《形影神》组诗的哲学思想
作者: 郑筱诗  来源: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创作背景及思想渊源  “在‘三无道邈,淳风日尽’(《扇上画赞》)的东晋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出现了‘九流参差,互相推陨’(同上)的复杂局面。”[1]佛教神学在东晋时期已蔚然成风,庐山高僧慧远于元兴
全文:一、创作背景及思想渊源  “在‘三无道邈,淳风日尽’(《扇上画赞》)的东晋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出现了‘九流参差,互相推陨’(同上)的复杂局面。”[1]佛教神学在东晋时期已蔚然成风,庐山高僧慧远于元兴
陶渊明《归去来辞》与韩国汉文学
作者: 曹虹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韩国汉文学  《归去来辞》 
描述:陶渊明《归去来辞》在中国文学史上久享盛誉,且 因苏轼等文豪的拟效阐扬,这篇名作的人格范式与文学范式的意义更其光大。在《归去来辞 》的流传史上,海东文人所表现出的崇仰之情甚为浓烈,从高丽中期至李朝之末,赞评之语 与拟效之篇源源不断。从形式上看,韩国汉文学家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表达其仰慕效法之情 :一是集
全文:,赞评之语 与拟效之篇源源不断。从形式上看,韩国汉文学家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表达其仰慕效法之情 :一是集《归去来辞》字而成诗;二是以诗体表达读后;三是依其韵而赓和之。他们取则 陶渊明的文学实践,透显出
对陶渊明的推崇与苏轼词的士大夫精神
作者: 马丁良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士大夫之词  豪放词  士大夫文人  尊陶  士大夫精神  词体创作  陶渊明  《江城子》  苏轼词  苏拭 
描述:苏轼“以诗为词”完成了词体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彻底转变,使词真正成为陶冶士大夫情怀,显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文学载体.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端推崇陶渊明的第一人,理解苏轼的尊陶思想有利于我们去窥视苏轼词中的“士大夫精神”,加深对苏轼在词史上地位的认识.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集中体现在他给弟弟苏辙的
全文: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焉.……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不仅如此,苏轼还对陶渊明诗——追和,得诗一百二十四首.在词体创作中也有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哨遍》(为米折腰),表现出了对陶渊明如痴如狂的热情.
陶渊明心态综探
作者: 江国兵  来源:西藏民族学院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  人情  文化  心态  世俗  陶渊明  仕宦  隐逸 
描述:陶渊明研究历经千余年,涉及方方面面,取得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的丰硕成果。然而,历来陶渊明研究多现象分析,并且存在三个偏颇,或政治化,大书特书他的易代情结,不仕刘宋皇朝的东晋遗老气节;或文学化,批判唐以前人们对陶渊明诗文的“不公”,宗陶渊明为旷世的伟大文学家,非要贴上标签不可;或狭隘化,视陶渊明作一个悠闲
全文:,勾画出一个立体化的、人性化的、心理化的、社会化的陶渊明。具体研究中,我注意把握历史,把握个体与整体关系,谨慎思考,弄清哪些东西是可以忽略舍弃的,哪些东西是典型有代表性的。据此,本论结...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