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陶渊明:一个任真自得的美学存在
-
作者:
杜现娟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爱 陶渊明 和 任真 美 文化美学人格 古今对话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株艺术奇葩,在他所处的时代其人其诗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但是在他身后百年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诗文魅力却日益散发出熠熠的光辉照耀着后世的文人士大夫,更是吸引了众多学者对他进行这样或是那样的研究和探讨。但是在许多文章或著作中,陶渊明成为研究者自说自话的对象,而不是一个与“我
-
全文:生成关系,从“爱”、“美”、“和”三个角度对陶渊明这一个“任真”的美学存在作以文字上的塑形。在与其诗文及人格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一个任真自得、真实可感、平易近人的陶渊明,他既是一个
-
从陶渊明、李白、苏轼的政治表现与文学创作谈性情文人与政治
-
作者:
蒋琛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 性情 李白 文学创作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是具有政治情结的诗人。客观政治环境的影响兼以本身政治元素的缺乏或不足使得他们在政治仕途上屡屡失意,潦倒不堪。作为诗人,其诗歌创作体现出其异彩纷呈的“性情”本色;其从政生涯也别具政治性情。儒家思想的政治引导,知识分子出路一元化的社会体制以及读者评价文人作品时政治偏向等因素导致了性情
-
全文:。知其不可为仍为之,性情文人的政治关怀具有悲剧色彩。性情文人悲剧式的政治关怀反作用于其文学创作,无意中增添了其作品的厚重感,增强了其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对于一个真正的性情文人而言,要做的也许不是如何摆脱政治
-
陶淵明與隱逸之風研究
-
作者:
林昭毅 来源:国立成功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隱逸 真淳 陶淵明 審美 獨特
-
描述:遠從先秦時代開始,隱逸即是中國歷代不曾缺少的現象。而歷代隱士亦隨著當代的學術思潮、民生經濟、政治局勢、社會風氣、宗教信仰、文化內涵等不同的背景,加上個人性格與素養的差異,而在另一種生命型態中,詮釋著不同的隱逸特色,發展出更深刻、豐富的隱逸內涵,並在道德修持、藝術審美、知識傳布、學術研究等方面,彰顯著
-
全文:遠從先秦時代開始,隱逸即是中國歷代不曾缺少的現象。而歷代隱士亦隨著當代的學術思潮、民生經濟、政治局勢、社會風氣、宗教信仰、文化內涵等不同的背景,加上個人性格與素養的差異,而在另一種生命型態中,詮釋著不同的隱逸特色,發展出更深刻、豐富的隱逸內涵,並在道德修持、藝術審美、知識傳布、學術研究等方面,彰顯著多樣化的價值。由此可知,隱士雖為對世局冷淡,而抱持疏離態度之人,但他們的言行、風格,卻往往成為當代及後世注目的焦點,甚至成為追慕、嚮往的對象,對整個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力。陶淵明身處魏晉末期的混亂政局,在絕望於濟世之心失落的同時,受到玄學思潮等時代解放之風的薰陶,加上個人質樸的本性、曠達的胸襟、委運任化的人生觀等因素交織的影響,沉浸於詩中情韻、酒中深味、琴中希聲、書中智慧、田園山水、天倫親情的懷抱之中,在濁世營造了一方有情的美麗世界,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隱逸詩人之宗」的美譽。他的詩在清新質樸的語言中,散發著淡泊名利的襟懷,也瀰漫著山水田園的閒適之美,在一幅幅恬靜淡遠、美不勝收的田園詩中,款擺著詩人高妙的性靈和神韻,引領著國人,在詩與生活中,往更高的美學境界擺渡。不僅開拓了文學的新境界,更使他在浩瀚的中國文化中,以獨特的隱者姿態,閃耀著真淳的光芒,讓後人景仰不已。於是,隱逸不再是生命面臨無可奈何時的悲歌,而是生命美學的創作與展現。而他藝術造境般的詩歌,不僅引導著中國詩作的審美方向,他瀟灑的身影與真淳的形象,亦成為隱士中最令人嚮往的典範。本論文「陶淵明與隱逸之風研究」,先呈現中國文化史上各種的隱逸形貌,以論證隱逸行為在整個中國歷史、文化發展中,確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接著深入探討淵明以隱逸為人生抉擇的原因,以及淵明隱居生活的實況,與其中所蘊含的種種美感,最後分析淵明的隱逸所展現的理想性與獨特性,以論述淵明的隱逸在中國隱逸史的長流中,在創造生命之美的層面上,不僅超越了前人的規格,更為後世的讀書人作了最佳的示範,其「隱逸詩人之宗」的美譽,絕非虛名。所以,本研究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方法、概況與期望。第二章:對「隱逸」一詞的定義與內涵,形成的原因,及其呈現的形式,以及所創造的各種價值,透過史籍記載,加以整理與分析,以期呈現中國文化史上隱逸型態的種種面貌。第三章:則說明淵明隱逸的原因,乃亂世歪風的逼迫、魏晉風流的薰染與高隱之風、內在思想的調和,以及家風的薰陶等因素的交相影響之下,而促成其以隱逸為人生歸向的堅定抉擇。第四章:則介紹淵明隱逸生活中的各種實況,包括躬耕不悔的勞動生活、故里景物的遊賞、寄酒為跡的靈魂酣醉、撫琴寄意的心絃美聲、構思於閱讀中的精神桃源、構築於筆端的生命智慧、與親友共處的人倫之樂,以期呈現其中所蘊含的種種美感。第五章:則分為閑靜與豪情的真性激盪與共存、身在俗世而心遠之的從容與安定、詩文中的隱逸美學、在躬耕中修煉而成的真等四節,以探討淵明隱逸的獨特性與理想性,以論述淵明之隱,乃是以魏晉風流為底蘊所綻放的美感典範。第六章:結論,則分析淵明隱逸的獨特性與理想性,使其隱逸生活瀰漫著清新、真切的美麗氛圍,並結晶而成如圖畫般的田園詩,使其在中國文學史上,亦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後世追慕不已。
-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
作者:
杨小旭 来源:西北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学意蕴 审美风格 陶渊明 田园诗
-
描述:对陶渊明的研究和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他充满兴趣。对陶渊明诗文的审美意蕴的探究,为本文的目标。 审美意蕴也较含混,经过翻阅大量资料,最终将框架定为人格(人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审美。这三个方面基本可概括他诗文中所蕴涵的审美观。由于他的至情至性和绝俗超越皆十分感人,
-
全文:》,但那是民歌,诗中对农村生活并未进行审美观照。文人以审美的眼光写田园风光,当始于渊明。他对虚静的审美,对和悦润畅景色的偏爱,无不体现着思想中儒道互补: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崇尚虚无,反对雕饰;而
-
论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
作者:
潘多灵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创作 陶渊明 内心世界 晋宋时期 田园诗歌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但是经过接受史的重重堆叠,“经典化”之后的陶渊明呈现出了单一化的形象特征。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而单一化的诗人如何能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便很可怀疑。 因此本文以大量陶渊明的诗文为佐证,用最直观的方式来亲近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经过细致地分析与归类,发掘陶渊明内心
-
全文:又放达如老庄,坚强如孔夫子。 三、痛苦与超脱。一直以知识分子自居的陶渊明始终没有办法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他又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陶渊明常常在自省中忍受精神的苦痛。但陶渊明
-
论陶渊明诗文的审美心理
-
作者:
刘杨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审美心理 田园生活 桃花源 审美追求 精神生活 心理机制 《闲情赋》 弗洛伊德 心理选择
-
描述: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杰出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关于陶渊明的研究很多,新观点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人们加强了对陶渊明的多视角,深层次的研究,为我们能够较为立体地把握其生活、思想、精神面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陶渊明心灵的轨迹、心理实质,对其审美心理进行分析的文章尚很寥寥,为此,
-
全文:的。动理现象,即无论是在一些文字的表面,还是在其艺术形象的背后,都可以察觉作者饱含的极为强烈的孤独感。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有的直接表白他的孤独难忍,说“自我抱兹独,蝇免四十年”(《连雨独饮》);有的含蓄抒发
-
美是自由的象征: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赏析
-
作者:
程建虎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名作赏析 象征 陶诗 汉字 视觉印象 诗歌 观照 自由 陶渊明 求道
-
描述: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志欲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一、 难以忘情的羲皇上人 此诗写于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辞官彭泽令后的隐居期。诗以议论发端,首四句
-
全文:躬耕陇亩,亲事稼穑。中六句写农事劳作的所见所感,诗人的心情是快乐和畅的,欣秉耒耜,笑语农人,即使所获无多,但能勤力黾勉,亦让人快慰,“欢”、“解颜”、“欣”三词让我们恍见陶令当日语笑蔼然的风神。后六句
-
中西比较诗学的空间维度:以海德格尔和陶渊明为例
-
作者:
武亚楠 来源:湖北民族学院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空间理论 方法论 空间诗学 存在 家园
-
描述:时间和空间本是人类探索的两个具有终极意义的话题。现代社会中,无论哲学、美学、文学等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都有对时间和空间问题的探讨,空间也是中西诗学视界中探讨理论交流的一个有力维度。作为个体的人,时刻离不开空间与时间,人类文化的异质同构性,才有今天的比较诗学,作为中西方文化与文论交流的使者,比较诗学站
-
全文:与我国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园诗进行映照,通过家的空间感,把二者结合,寻找中西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仍然可以进行对话的方式,是对本文空间诗学的一种理论实践。
-
陶渊明农耕的生命情境与美学意涵
-
作者:
梁贻婷 来源:成功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耕 田园 陶渊明 农耕美学 生命情境 自然
-
描述:陶淵明不僅為隱者、詩人,亦兼有農人的身分。以「深情」回歸鄉里,將「隱逸」結合「農耕」,化虛擬想像為真切體驗,感受多元族群之間的往來交涉,構築出帶有人間情味的園田世界。「農耕行為」不僅得以看出陶淵明對於農耕文化的重視,也說明他對於這片鄉野風土的深切認同。因此,本文嘗試探究陶淵明務農行為對於農耕文明的承
-
全文:陶淵明不僅為隱者、詩人,亦兼有農人的身分。以「深情」回歸鄉里,將「隱逸」結合「農耕」,化虛擬想像為真切體驗,感受多元族群之間的往來交涉,構築出帶有人間情味的園田世界。「農耕行為」不僅得以看出陶淵明對於農耕文化的重視,也說明他對於這片鄉野風土的深切認同。因此,本文嘗試探究陶淵明務農行為對於農耕文明的承繼,以及作品中所呈顯出來的生命情境與美學意涵。 藉由躬身力行,「謀食」亦「謀道」,體驗農家生活的苦樂,將「農耕」結合「道德」、「知識」、「浪漫」,開展了農耕的多維向度。長時間的農事體驗後,不僅能自我勉勵,也能有感同身受的同情。仕宦時期,對於田園幽居的浪漫情懷,至歸田晚期,已能有深沉的體悟,呈現的是擺落生命矛盾束縛後的澄明心境。此外,躬耕隴畝,除了主觀的欣賞田園之美,時日一久,亦被田園所形塑。園田中所出現的意象,分別寄寓著陶淵明高潔的人格、樂觀的態度、恬淡的情懷,以及仁愛精神。 陶淵明回返自然、守拙田園,並且以心遠的生命距離棲居人境,散發簡樸真淳與悠然自適的情調。藉由荷鋤耕種,更可貼近自然,也能結合傳神寫意的筆法,自然體現萬物的風韻神采。省淨古樸之中,蘊含著無窮的深意。物我交流互攝、相諧和善,充盈著自由的氣息。陶淵明即在這片田園調養修行,將勞動與休閒相提並論,化解生命之苦,進而能樂在其中。所以說陶淵明即是將勞動情形、勞動過程,結合價值意義,構建出其農耕美學,強調的是根植於日常生活的美感。這片園田,即是他生命的園田。 歸返故土,以躬耕務農的生活方式,尋得自我生命的本質,並在此安身立命。他走向自然、親近土地,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以及這片土地的溫暖慰藉。鄉居歲月,不僅對自我生命有了深層的體悟,對於生態環境,也能以尊重的態度,依循自然法則,任憑自由滋長。將真、善、美有機地融合,以詩意的筆觸,超越塵俗的艱難,人間樂土即能當下求得,突顯了在地性的重要。是以,陶淵明的農耕書寫,即是立足墟里人境,結合風土人情、歷史意識,繼而開創出農耕的生命智慧與美學意涵。
-
苏轼和陶诗与陶渊明诗歌之比较研究
-
作者:
杨松冀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陶诗 和陶诗
-
描述:陶渊明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苏轼为宋型文化的典型代表,乃百代罕见全才,陶、苏二人对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选择苏轼和陶诗与陶诗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他们的创作以及生命实践的比较,揭示出二位诗人的诗歌特质及其异同,进而揭示他们的伟大人格精神和崇高的生命境界,试图为正在遭受
-
全文:二位诗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技巧。 首先,论文从观物、感事、神思三个方面比较了二者构思之特点,具体而言,陶诗中多以物观物而苏诗多以我观物,陶诗常观物以情苏诗常观物以理;陶诗感事重在所感,苏诗感事重在事理;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