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读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谈文人与政
作者: 张慧敏  来源:南方论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挽歌  陶渊明  陈翔鹤  文人 
描述:文学常通过个体的一个特殊事例,像"陶渊明",聚焦他个人的特殊性,却历来表现了人类对"归园田居"的普遍向往。中国文人与政,自古以来就矛盾纠结。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及倡导"归园田居"向来被标志心智独立高洁。但也有关乎他崇尚自然的纯粹性争议。即他始终都无法真的成为"田居"村民的"落户"者,他的思想始
全文:〈挽歌〉》,揭示当代人以古喻今。入世与出世是中国文人纠结的两难,而政治就好比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始终宿命般的缠绕于中国文人,方酿造出多重悲剧。
自由观念的中国面孔:论陈寅恪、吴昌硕对陶渊明的思想认祖
作者: 夏中义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面孔  陈寅恪  文化神州  吴昌硕  陶渊明  自由观念 
描述:远在"五四"新文化启蒙之前,中国面孔的自由观念早在儒生—知识者群落流播甚久。若以1919年"五四"为时间下限,则从陶潜(369~427)算起,它已流传近1500年;从苏轼(1013~1101)算起,它已流传900年;从龚自珍(1792~1841)算起,它已流传70年;从吴昌硕(1844~1927)算
全文:远在"五四"新文化启蒙之前,中国面孔的自由观念早在儒生—知识者群落流播甚久。若以1919年"五四"为时间下限,则从陶潜(369~427)算起,它已流传近1500年;从苏轼(1013~1101)算起,它已流传900年;从龚自珍(1792~1841)算起,它已流传70年;从吴昌硕(1844~1927)算起,它已流传25年;从王国维(1877~1927)算起,它已流传15年。换言之,中国面孔的自由观念在"五四"之前,已如渴望燃烧的千年干柴堆得神州遍野皆是。故当《新青年》引燃西学火种,便顷刻成燎原之势,至今未熄。
朝鲜文人权斗经《次〈感士不遇赋〉》与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之比较
作者: 杨昊  来源:滨州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感士不遇赋》  陶渊明  《次〈感士不遇赋〉》  权斗经  辞赋 
描述:陶渊明对古代朝鲜文学影响颇深。朝鲜文人权斗经的《次〈感士不遇赋〉》,按照陶渊明《感士不遇赋》的原韵、原字和次序相和而作,且部分语句和思想化自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也有部分语句反用其意,表达的意旨和《感士不遇赋》不同。《感士不遇赋》通过对天道、人事的分析,得出不遇是文士的宿命,表现出陶渊明归隐的理性
全文:和《感士不遇赋》不同。《感士不遇赋》通过对天道、人事的分析,得出不遇是文士的宿命,表现出陶渊明归隐的理性与彻底。而《次〈感士不遇赋〉》则是权斗经兼济天下而不能的不平鸣,其意旨最终仍在于仕进,表现出的仍然是积极用世之心。
陶渊明与苏轼饮酒诗比较
作者: 王迎春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酒诗  陶渊明  苏轼 
描述:历史上陶渊明与苏轼都是与酒关系颇为密切的诗人,均创作了数量丰富的饮酒诗。这些饮酒诗既表现出相似的审美观,也有明显的不同。陶渊明以酒为诗,他的饮酒诗更多表现为对黑暗时代的退避,安守田园;苏轼因酒著诗,他的诗中有盛宋时代入世的矛盾与乐观,未能免于漂泊仕途。苏轼对陶诗有继承,他们的饮酒诗受到宗教思想影响,
全文:,他的诗中有盛宋时代入世的矛盾与乐观,未能免于漂泊仕途。苏轼对陶诗有继承,他们的饮酒诗受到宗教思想影响,诗人在生活中安贫乐道,在酒与诗中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境。
论陶渊明生命意识的三种跨越
作者: 曹章庆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意识  跨越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是魏晋时代"人的觉醒"的杰出代表,其生命意识以理性精神为统摄,以生活实践为引领,以诗性体验作表达,经历了三种跨越:一是由向往功业到躬耕守节、立善遗爱的跨越;二是由向往长生的焦虑到坦然面对人生短暂顺化的跨越;三是由体验他人死亡到体验自身"死亡"的跨越。这三种跨越分别从价值人生、自然人生和终极人生
全文:短暂顺化的跨越;三是由体验他人死亡到体验自身"死亡"的跨越。这三种跨越分别从价值人生、自然人生和终极人生的逻辑和历史维展现了陶渊明生命意识的丰富内涵和动态发展历程,并将魏晋时期的生命思想推向新的高峰。诗与哲学是近邻,故就人生哲学而言,陈寅恪誉陶渊明为"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并非虚言。
陶渊明劝学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小天使(四年级语文人教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活到老,学到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的,学习,不关乎名利,不关乎年龄,不关乎前途,只需一颗持之以恒之心。话说陶渊明隐居田园后,乡邻中有个读书少年向他求教,说:“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有渊博的学识,不知您在少年读书时有什么妙法,小辈愿听指教,以开茅塞。” 陶渊明一听这少年是向他讨学习妙法的,先是掩
全文:,不知您在少年读书时有什么妙法,小辈愿听指教,以开茅塞。” 陶渊明一听这少年是向他讨学习妙法的,先是掩面捋须,而后哈哈大笑:“没听说天下还有什么学习妙法,荒唐,荒唐!” 突然,他收住了笑声,觉得对晚辈后生的疑惑岂能一笑了,而应循循善诱。
放浪形骸其外 谨守规矩其中:陶渊明《闲情赋》主题解读
作者: 王海鹏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闲情赋》是陶渊明诗文中仅有的一篇表现爱情生活的作品,赋作完整地叙写了主人公对理想中美人的追求过程。其间表现出的绮靡柔情、缠绵爱恋、深切思慕,将陶渊明以往简素淡泊的文风淹没已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位隐逸君子对爱情热烈而执著的追求和充溢在心灵深处蓬勃的生命激情。 一、主人公对美人大胆、热烈、执著的追
全文:这位隐逸君子对爱情热烈而执著的追求和充溢在心灵深处蓬勃的生命激情。 一、主人公对美人大胆、热烈、执著的追求过程充满了“真”美 作为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真”在《闲情赋》中是贯穿始终的。
陶渊明被误会了近一千七百年
作者: 宋浩浩  来源:作文通讯(个性阅读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辞》  《宋书》  中国文化  《晋书》  陶渊明  隐逸情怀  误会 
描述:陶渊明这个名词已经作为纯粹的隐士,传列《晋书》、《宋书》、《陶史》三史中的“隐逸”篇,可谓深入了中国文化的骨髓。每每一提到陶渊明就会想到他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想到那种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那种不问尘俗世事的清醒与潇洒。而历朝历代以来,几乎都把陶渊明当作一点也不关心国家大事、政治形势的第一隐
全文:,那种不问尘俗世事的清醒与潇洒。而历朝历代以来,几乎都把陶渊明当作一点也不关心国家大事、政治形势的第一隐士、“隐士宗”。然事实并非如此,他几乎被误会了近一千七百年,而且还有可能被继续误会下去。
辛弃疾与陶渊明
作者: 邓红梅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格精神  英雄失路  寓言  陶潜式  儒家理想主义 
描述:辛弃疾与陶渊明,本来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前者继承的是屈子精神,后者延续的是庄子思想。然而,在辛弃疾中年以后的文学活动中,却越来越多地称引渊明,表现出一个理想主义者向理性主义者的巨变。这是由辛弃疾所处的政治大气候、官场小环境及道家思想的时代背景合力造成的。而透过这一变化,不仅能使人真正理解辛词词境、词
全文:的政治大气候、官场小环境及道家思想的时代背景合力造成的。而透过这一变化,不仅能使人真正理解辛词词境、词风的多样性之源,而且能使人理解近古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精神的非理想主义化因和道家思想的价值阈限。
鲁迅先生论陶渊明
作者: 邵明珍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论述  六朝小说  鲁迅  陶渊明  写作  作家作品  《中国文学史》 
描述:鲁迅先生曾有写作《中国文学史》的计划,虽然没有实现,但由此也可以看到他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是有深人研究的。以陶渊明为例,鲁迅先生虽然没有发表过专论陶渊明的文章,但作为一个目光敏锐、不囿成说的杰出学者,他对陶渊明的有关简短论述,其实比有些长篇大论更具卓见,也更能启发后学。鲁迅先生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
全文:学者,他对陶渊明的有关简短论述,其实比有些长篇大论更具卓见,也更能启发后学。鲁迅先生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论述,散见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关系》、《题未定草》、《六朝小说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