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6)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6)
按年份分组
2014(1)
2008(2)
2007(3)
按来源分组
安徽文学(下半月)(3)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1)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
南方论丛(1)
相关搜索词
读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谈文人与政
作者: 张慧敏  来源:南方论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挽歌  陶渊明  陈翔鹤  文人 
描述:文学常通过个体的一个特殊事例,像"陶渊明",聚焦他个人的特殊性,却历来表现了人类对"归园田居"的普遍向往。中国文人与政,自古以来就矛盾纠结。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及倡导"归园田居"向来被标志心智独立高洁。但也有关乎他崇尚自然的纯粹性争议。即他始终都无法真的成为"田居"村民的"落户"者,他的思想始
全文:文学常通过个体的一个特殊事例,像"陶渊明",聚焦他个人的特殊性,却历来表现了人类对"归园田居"的普遍向往。中国文人与政,自古以来就矛盾纠结。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及倡导"归园田居"向来被标志心智独立高洁。但也有关乎他崇尚自然的纯粹性争议。即他始终都无法真的成为"田居"村民的"落户"者,他的思想始终在儒和道中徘徊摇摆,甚至儒的入世远远高压于道的出世。本文读解上世纪60年代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揭示当代人之以古喻今。入世与出世是中国文人纠结的两难,而政治就好比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始终宿命般的缠绕于中国文人,方酿造出多重悲剧。
历史的悲哀:论陈翔鹤小说《陶渊明写<挽歌>》
作者: 周致远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悲哀  历史  陈翔鹤 
描述:六十年代兴盛一时的历史小说寄寓了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却也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政治斗争。陈翔鹤的《陶渊明写》一文作为本时期此类的开先河之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被批判的命运。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对作品断章取义地“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在结合文本历史背景时没有顾及作者的主体内环境,因而产生了误解。但究其
全文:六十年代兴盛一时的历史小说寄寓了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却也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政治斗争。陈翔鹤的《陶渊明写》一文作为本时期此类的开先河之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被批判的命运。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对作品断章取义地“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在结合文本历史背景时没有顾及作者的主体内环境,因而产生了误解。但究其根本原因,却时特定时代背景下政治斗争的需要,这不啻是对历史的嘲讽。
历史的悲哀——论陈翔鹤小说《陶渊明写》
作者: 周致远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悲哀  历史  陈翔鹤 
描述:六十年代兴盛一时的历史小说寄寓了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却也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政治斗争。陈翔鹤的《陶渊明写》一文作为本时期此类的开先河之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被批判的命运。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对作品断章取义地“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在结合文本历史背景时没有顾及作者的主体内环境,因而产生了误解。但究其
全文:六十年代兴盛一时的历史小说寄寓了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却也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政治斗争。陈翔鹤的《陶渊明写》一文作为本时期此类的开先河之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被批判的命运。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对作品断章取义地“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在结合文本历史背景时没有顾及作者的主体内环境,因而产生了误解。但究其根本原因,却时特定时代背景下政治斗争的需要,这不啻是对历史的嘲讽。
历史的悲哀:论陈翔鹤小说《陶渊明写<挽歌>》
作者: 周致远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悲哀  历史  陈翔鹤 
描述:六十年代兴盛一时的历史小说寄寓了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却也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政治斗争。陈翔鹤的《陶渊明写》一文作为本时期此类的开先河之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被批判的命运。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对作品断章取义地“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在结合文本历史背景时没有顾及作者的主体内环境,因而产生了误解。但究其
全文:六十年代兴盛一时的历史小说寄寓了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却也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政治斗争。陈翔鹤的《陶渊明写》一文作为本时期此类的开先河之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被批判的命运。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对作品断章取义地“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在结合文本历史背景时没有顾及作者的主体内环境,因而产生了误解。但究其根本原因,却时特定时代背景下政治斗争的需要,这不啻是对历史的嘲讽。
坚守个人话语的历史叙述——论陈翔鹤历史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
作者: 朱美禄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个人话语  文学史意义  陈翔鹤  历史叙述 
描述:陈翔鹤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两篇历史小说,其丰富的艺术技巧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其在当时历史语境下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个性化叙述,在文学史上有着深刻而持久的意义。
全文:陈翔鹤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两篇历史小说,其丰富的艺术技巧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其在当时历史语境下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个性化叙述,在文学史上有着深刻而持久的意义。
挽歌为谁而作——读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
作者: 胡晓明  来源: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学  隐者  陶渊明  死生  小说解读  陈翔鹤  文人 
描述:《陶渊明写〈挽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文艺政策的调整,老作家陈翔鹤(1901~1969)在题材问题的清规戒律有所松动的状况下率先创作的历史题材小说,发表在1961年11月的《人民文学》上。作品描写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东林寺访友、田间漫步、席间闲谈、榻上凝思等几个晚年日常生活场景,表现了陶渊明对生
全文:《陶渊明写〈挽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文艺政策的调整,老作家陈翔鹤(1901~1969)在题材问题的清规戒律有所松动的状况下率先创作的历史题材小说,发表在1961年11月的《人民文学》上。作品描写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东林寺访友、田间漫步、席间闲谈、榻上凝思等几个晚年日常生活场景,表现了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态度,刻画了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旷达宁远、清贫自守的性格。作品大胆突破当时文学写作方面的不少禁区,塑造出一个坦然面对生死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将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与心理活动的描写结合起来,语言质朴平易,但又具有浓郁的知识分子特色。本文从四个方面描述对这篇小说及作者创作的解读体会。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