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责子》诗探究陶渊明教子心态
作者: 赵俊杰  来源:福建教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厌学  自我实现  存在缺陷  好书  懒惰  境界  教师  优生优育  饮酒  陶渊明 
描述:开栏语:优秀的教师多是有思想的学者。读书使人明智,使人善辩,使人深刻。如果您读到一好书,品鉴一幅佳作,欢迎来稿与我们分享,一同拾捡书中的朝花和雨露。陶渊明是一位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诗人
全文:开栏语:优秀的教师多是有思想的学者。读书使人明智,使人善辩,使人深刻。如果您读到一好书,品鉴一幅佳作,欢迎来稿与我们分享,一同拾捡书中的朝花和雨露。陶渊明是一位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诗人
苦痛的幻想:陶渊明《桃花源记》重读
作者: 陈国安  来源:教师博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精神世界  幻想  桃花源记  梁启超  痛苦  消解  陶渊明  入仕  现实世界  自然 
描述:陶渊明说"少无适俗韵,性爱丘山"时年过不惑,已决意归隐,这句话好像是自己给自己寻找归隐的根据,用这句话把自己的仕进之路"堵上",然后便开始心安理得的归隐生活了.从入仕到归隐,前后十多年,陶渊明身心饱尝苦痛.为了消解这种苦痛,归隐是陶渊明似乎唯一可做的选择了,回到山林自然,本性释放了,心灵的苦痛也渐
全文:陶渊明说"少无适俗韵,性爱丘山"时年过不惑,已决意归隐,这句话好像是自己给自己寻找归隐的根据,用这句话把自己的仕进之路"堵上",然后便开始心安理得的归隐生活了.从入仕到归隐,前后十多年,陶渊明身心
“清出于老”:论冈村繁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
作者: 杨子彦  来源: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冈村繁全集》于2002年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后,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陶渊明研究.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①,后代不乏赞美之词,关于陶渊明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肯定的意义上展开的.所以日本学者冈村繁提出陶渊明“其为人处世是相当不顾节义并十分功利主义的”②的观点,这一另
全文:《冈村繁全集》于2002年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后,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陶渊明研究.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①,后代不乏赞美之词,关于陶渊明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肯定的意义上展开的.所以日本学者冈村繁提出陶渊明“其为人处世是相当不顾节义并十分功利主义的”②的观点,这一另类的声音,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丢入一粒石块,激起不小的水花.对此,国内学界有认同者,但是更多的还是商榷和驳斥者.本文试图对冈村繁关于陶渊明的研究及国内相关文章进行辨析,同时借此来阐述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清出于老”.
略论陶渊明的《挽歌诗》
作者: 储江  来源: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宇宙意识  陶渊明  挽歌诗 
描述:陶渊明以田园诗名世,相比之下,其《挽歌诗》不太引人注意。其实,陶氏《挽歌诗》视死如永归于宅的境界,将个体生命融入整个宇宙的意识和阔大的气度,使他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人生,超越了自我。这与其田园诗中表现的敝屣功名,崇尚自然,处世率真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研究陶氏数量不多的挽歌诗,对于理解挽歌诗在魏晋南北
全文:陶渊明以田园诗名世,相比之下,其《挽歌诗》不太引人注意。其实,陶氏《挽歌诗》视死如永归于宅的境界,将个体生命融入整个宇宙的意识和阔大的气度,使他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人生,超越了自我。这与其田园诗
陶渊明的人格结构
作者: 赵婧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我  陶渊明  本我  超我 
描述:本文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分析陶渊明的人格结构,认为陶渊明的本我是“性爱丘山”的闲适淡如;自我是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仕与隐、贫与富等苦闷中的“履运增慨然”;超我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刹那间濒临顶峰的审美体验与“纵浪大化中”的释然。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影响深远,是因为他没有囿于自我,而是
全文:本文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分析陶渊明的人格结构,认为陶渊明的本我是“性爱丘山”的闲适淡如;自我是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仕与隐、贫与富等苦闷中的“履运增慨然”;超我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的任真情结
作者: 王晓坤 贾卉  来源:长春大学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格理想  情结  人生态度  陶渊明  诗品风格  任真 
描述:纵观陶渊明的一生,是任真自然的一生。在他的诗文中,无处不表露出他任真自然的本性。这一性正是陶渊明在中国文学、文化历史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原因所在。在陶渊明的一生中,任真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结
全文:纵观陶渊明的一生,是任真自然的一生。在他的诗文中,无处不表露出他任真自然的本性。这一性正是陶渊明在中国文学、文化历史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原因所在。在陶渊明的一生中,任真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结
2009年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吴国富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报编辑部  专家学者  九江市  中国大陆  陶渊明  研讨会综述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化研究 
描述:8月24日至26日,由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承办的2009年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西九江学院顺利召开,来自日本、台湾、韩国以及中国大陆的专家学者近60人出席了会议。九江市副市长李伟、九江学院党委书记陈绵水、校长甘筱青、副校长欧阳春、校长助理杨耀防分别出席了开幕式及德安考察座谈会,并作
全文:8月24日至26日,由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承办的2009年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西九江学院顺利召开,来自日本、台湾、韩国以及中国大陆的专家学者近60人出席了会议。九江市副市长李伟、九江学院党委书记陈绵水、校长甘筱青、副校长欧阳春、校长助理杨耀防分别出席了开幕式及德安考察座谈会,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孟浩然对陶渊明的敬慕:从前期到后期的变化
作者: 下定雅弘  来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遥远  前期  陶渊明  后期  亲密 
描述:孟浩然一辈子敬慕陶渊明。但是,其敬慕方式以应试不第为分界线有较明显的变化。应试前期,他自比为陶渊明,表达出对陶渊明的亲密感情,以及在陶渊明式的世界中生活的怡然之情。但应试不第后,隐居故乡的生活失去了舒适的感觉,也便不再值得爱慕。后期,他明确知道了田园生活并不是自己的怀,在求仕的欲念与甘于隐居之间强
全文:舒适的感觉,也便不再值得爱慕。后期,他明确知道了田园生活并不是自己的怀,在求仕的欲念与甘于隐居之间强烈动摇,为摆脱这种苦恼,陶渊明的世界成为他为求得心灵安宁的传统隐逸生活的一个方向了。
历史的悲哀:论陈翔鹤小说《陶渊明写<挽歌>》
作者: 周致远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悲哀  历史  陈翔鹤 
描述:六十年代兴盛一时的历史小说寄寓了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却也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政治斗争。陈翔鹤的《陶渊明写》一文作为时期此类的开先河之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被批判的命运。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对作品断章取义
全文:六十年代兴盛一时的历史小说寄寓了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却也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政治斗争。陈翔鹤的《陶渊明写》一文作为时期此类的开先河之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被批判的命运。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对作品断章取义
历史的悲哀——论陈翔鹤小说《陶渊明写》
作者: 周致远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悲哀  历史  陈翔鹤 
描述:六十年代兴盛一时的历史小说寄寓了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却也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政治斗争。陈翔鹤的《陶渊明写》一文作为时期此类的开先河之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被批判的命运。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对作品断章取义
全文:六十年代兴盛一时的历史小说寄寓了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却也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政治斗争。陈翔鹤的《陶渊明写》一文作为时期此类的开先河之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被批判的命运。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对作品断章取义
上页 1 2 3 ... 27 28 29 ... 33 34 35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