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挽歌为谁而作——读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
作者: 胡晓明  来源: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学  隐者  陶渊明  死生  小说解读  陈翔鹤  文人 
描述:《陶渊明写〈挽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文艺政策的调整,老作家陈翔鹤(1901~1969)在题材问题的清规戒律有所松动的状况下率先创作的历史题材小说,发表在1961年11月的《人民文学》上。作品
全文:《陶渊明写〈挽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文艺政策的调整,老作家陈翔鹤(1901~1969)在题材问题的清规戒律有所松动的状况下率先创作的历史题材小说,发表在1961年11月的《人民文学》上。作品
遥远的绝响——重读陈翔鹤的《广陵散》和《陶渊明写〈挽歌〉》
作者: 郭洪雷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情态  世说新语  陶渊明  挽歌诗  广陵  故事  嵇康  重读  小说  魏晋士人 
描述:重读《广陵散》和《陶渊明写〈挽歌〉》,我想起了两则琴的故事。一则故事陈翔鹤已写到,不妨掉书袋,把本事抄在这里,这是《世说新语》中最精彩的故事,可作魏晋士人萧散悲凉人生情态的传神写照。
全文:重读《广陵散》和《陶渊明写〈挽歌〉》,我想起了两则琴的故事。一则故事陈翔鹤已写到,不妨掉书袋,把本事抄在这里,这是《世说新语》中最精彩的故事,可作魏晋士人萧散悲凉人生情态的传神写照。
巴蜀文学的边缘写作——从《陶渊明写〈挽歌〉》到《女人》
作者: 孙科 莉蓉  来源:红岩大型文学双月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巴蜀文学的边缘写作——从《陶渊明写〈挽歌〉》到《女人》
戚而能达 婉而益真——说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三首
作者: 郑祥 徐克强  来源:牡丹江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戚而能达 婉而益真——说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三首
陶渊明写《挽歌
作者: 陈翔鹤  来源:人民文学 年份:196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在六朝时候宋文帝元嘉四年,陶渊明已经满过六十二岁快达六十三岁的高龄了。近三、四年来,由于田地接连丰收,今年又是一个平年,陶渊明家里的生活似乎比以前要好过一些。尤其是在去年颜延之被朝廷任命去作始安郡太守,路过浔阳时,给他留下了二万钱,对他生活也不无小补。虽说陶渊明叫儿子把钱全拿去寄存到镇上的几家酒店
全文:一在六朝时候宋文帝元嘉四年,陶渊明已经满过六十二岁快达六十三岁的高龄了。近三、四年来,由于田地接连丰收,今年又是一个平年,陶渊明家里的生活似乎比以前要好过一些。尤其是在去年颜延之被朝廷任命去作始安郡太守,路过浔阳时,给他留下了二万钱,对他生活也不无小补。虽说陶渊明叫儿子把钱全拿去寄存到镇上的几家酒店,记在帐上,以便随时取酒来喝,其实那个经营家务的小儿子阿通,却并未照办,只送了半数前去,其余的便添办了
《文选》陶渊明挽歌诗中的死亡意象及其他——《文选》挽歌诗死亡意象论析之二
作者: 陈远洋  来源:山花(智言)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文选》陶渊明挽歌诗中的死亡意象及其他——《文选》挽歌诗死亡意象论析之二
紧彻达观 新奇真实--读陶渊明《挽歌诗》三首
作者: 吴小如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紧彻达观 新奇真实--读陶渊明《挽歌诗》三首
智者的挽歌—读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三首》
作者: 高欣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拟挽歌辞三首》  东晋  陶渊明  文学评论 
描述:长松寺集团负责人对本刊开辟“寻幽探故”专栏,宣传“以德治国”,弘扬代表传统文化,介绍先进丧葬文化,促进当代殡葬改革,表示真诚的赞扬和感谢。本刊将应长松寺集团之约,将继续宣传敬老尚贤,崇德兴文,慎终追远,和睦家庭,重视子女教育,加强公民道德观念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文:长松寺集团负责人对本刊开辟“寻幽探故”专栏,宣传“以德治国”,弘扬代表传统文化,介绍先进丧葬文化,促进当代殡葬改革,表示真诚的赞扬和感谢。本刊将应长松寺集团之约,将继续宣传敬老尚贤,崇德兴文,慎终追远,和睦家庭,重视子女教育,加强公民道德观念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坚守个人话语的历史叙述——论陈翔鹤历史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
作者: 朱美禄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个人话语  文学史意义  陈翔鹤  历史叙述 
描述:陈翔鹤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两篇历史小说,其丰富的艺术技巧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其在当时历史语境下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个性化叙述,在文学史上有着深刻而持久的意义。
全文:陈翔鹤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两篇历史小说,其丰富的艺术技巧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其在当时历史语境下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个性化叙述,在文学史上有着深刻而持久的意义。
一次对死亡的精神漫游——评陶渊明的《挽歌诗三首》
作者: 袁玲玲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坟墓意象  陶渊明  挽歌诗 
描述:挽歌诗三首》是陶渊明对死亡的一次精神漫游 ,他以虚拟的方式探讨死亡问题 ,并外化为具体的诗歌表达。本文将以对比阅读的方式 ,对其文本内容 ,内部结构以及诗体形式 ,作一简要论述 ,从而把握诗人此次漫游所历之环境气氛 (坟墓意象 ) ,情感历程 (层进之生死观 ) ,以及特殊的诗体形式所折射的生死观
全文:挽歌诗三首》是陶渊明对死亡的一次精神漫游 ,他以虚拟的方式探讨死亡问题 ,并外化为具体的诗歌表达。本文将以对比阅读的方式 ,对其文本内容 ,内部结构以及诗体形式 ,作一简要论述 ,从而把握诗人此次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