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知性与尽分——论陶渊明对自我的体认
作者: 戴建业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尽分  自我  陶渊明  知性  古典诗词 
描述:本文阐述了陶渊明体认自我的心路历程。早年对自我认识的游移不定导致他出处的左右摇摆,从“向立年”“投耒学仕”到不惑年“终归田”,经过十几年的“东西游走”和身心冲突,他才明了自己“自然”的本性进而确定自己“介然”的本分,展露出认识自我进而把握自我的那种成熟的人性
全文:本文阐述了陶渊明体认自我的心路历程。早年对自我认识的游移不定导致他出处的左右摇摆,从“向立年”“投耒学仕”到不惑年“终归田”,经过十几年的“东西游走”和身心冲突,他才明了自己“自然”的本性进而确定自己“介然”的本分,展露出认识自我进而把握自我的那种成熟的人性
东晋佛学思想对陶渊明苦难和生死的影响
作者: 蔡锦军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东晋佛学  生死观  苦难观  陶渊明  玄学  儒学 
描述:陶渊明对苦难的本质和原因的认识受到了佛学苦谛说的影响,他虽以儒家的“君子固穷”来标榜自己,同时又明确表示对固守穷节以留取身后之名的否定,陶渊明能做到固守穷节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佛学忍辱度修持方法的影响。陶渊明对待是豁达的,儒学、玄学的生死均未达到这种境界,而佛学十二因缘体系所体现的生死是极为豁达的
全文:。陶渊明对待是豁达的,儒学、玄学的生死均未达到这种境界,而佛学十二因缘体系所体现的生死是极为豁达的,但陶渊明委运任化的生死并不单单是佛学对其影响的结果,同时还受到玄学“乐天委运”的思想的影响,是佛学和玄学共同作用的结果。
陶渊明和《桃花源诗》
作者: 孙达人 刘九生  来源:陕西教育 年份:197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和《桃花源诗》
颜延之《陶徵士诔并序》在陶渊明研究中的重要文献价值
作者: 党万生 张志新  来源:河西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颜延之  陶渊明研究  价值  《陶徵士诔并序》 
描述:陶学研究中,在陶渊明名字、享年、颜陶关系及颜延之对陶诗文创作评价等问题上,迄今仍存在较多争议。颜延之《陶徵士诔并序》是除陶渊明作品外最早、最可信的材料。现立足颜氏此诔所涉信息,就上述相关争论进行评议;对其中个别问题,也试图提出一些新见。
全文:陶学研究中,在陶渊明名字、享年、颜陶关系及颜延之对陶诗文创作评价等问题上,迄今仍存在较多争议。颜延之《陶徵士诔并序》是除陶渊明作品外最早、最可信的材料。现立足颜氏此诔所涉信息,就上述相关争论进行评议;对其中个别问题,也试图提出一些新见。
死去何所道:陶渊明诗文中的死亡意识
作者: 赵鲲  来源: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学  陶渊明  死亡文学 
描述: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死亡意识显得异常突出。陶渊明对死亡的必然性有透澈的认识,他能够以平常的眼光看待死亡,并且以此获得了委运任化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对生命有了更大的承担,故而我们可以用“向而生”来概括陶渊明的生死。在中国思想史中,陶渊明的.-L-与道家颇为接近,但他不求仙、不养生的态度,又类似儒家
全文:陶渊明的生死。在中国思想史中,陶渊明的.-L-与道家颇为接近,但他不求仙、不养生的态度,又类似儒家的平实与理性。总之,陶渊明的死亡可以说是中国思想中非宗教性生死的一个代表,其文学表现,也具有难以企及的感人力量。
生与死、出与处的双重突围-陶渊明生命及其诗文生命主题之探微
作者: 何晓敏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境界  生命价值观  生命本体观  生命观  陶渊明  仕宦  隐逸 
描述:陶渊明的生命凝聚着他对生命本体与生命价值的理解与感悟,展现了他在生与死、出与处的矛盾冲突中徘徊、挣扎直到突围的生命历程。本文重点阐述了陶渊明的生命本体,生命价值,探讨了陶渊明仕入隐、最终走进超凡脱俗的生命境界的心理历程。
全文:陶渊明的生命凝聚着他对生命本体与生命价值的理解与感悟,展现了他在生与死、出与处的矛盾冲突中徘徊、挣扎直到突围的生命历程。本文重点阐述了陶渊明的生命本体,生命价值,探讨了陶渊明仕入隐、最终走进超凡脱俗的生命境界的心理历程。
论陶渊明委运任化的生死
作者: 马银华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委运任化  自然 
描述:对人生短暂、生命易逝的咏叹是古代诗人经常抒写的主题 ,陶渊明对生死的关注和思考则与以往的诗人不同 ,他以自然的态度对待 ,以寂然的态度对待 ,用委运任化的思想化解了对生死的矛盾困惑 ,从而为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构建了一种回归自然、审美地享受平凡人生的崭新的生活方式———诗意的田园生活方式。
全文:对人生短暂、生命易逝的咏叹是古代诗人经常抒写的主题 ,陶渊明对生死的关注和思考则与以往的诗人不同 ,他以自然的态度对待 ,以寂然的态度对待 ,用委运任化的思想化解了对生死的矛盾困惑 ,从而为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构建了一种回归自然、审美地享受平凡人生的崭新的生活方式———诗意的田园生活方式。
明彻达观 新奇真实——读陶渊明《挽歌诗》三首
作者: 吴小如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魂气  荣与辱  自祭文  拟挽歌辞  陶诗  比兴手法  挽歌诗  萧统《文选》  浮蚁  千秋万岁 
描述:必有,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桔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全文:必有,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桔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真了悟 真旷达:说陶渊明《挽歌诗》三首
作者: 龚斌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生死问题  饮酒  陶渊明  挽歌诗  人生  良友  临终前  生与死  汉末 
描述:必有,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
全文:必有,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
我看陶渊明的一
作者: 黎碧云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个性侧面  人性魅力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一就如同茶、酒、白开水:青年时如酒般浓烈,做官时如茶般沉浮,隐居后如水般淡泊。陶渊明一展示了丰富的个性侧面和人性魅力。
全文:陶渊明一就如同茶、酒、白开水:青年时如酒般浓烈,做官时如茶般沉浮,隐居后如水般淡泊。陶渊明一展示了丰富的个性侧面和人性魅力。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