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知性与尽分——论陶渊明对自我的体认
-
作者:
戴建业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尽分 自我 陶渊明 知性 古典诗词
-
描述:本文阐述了陶渊明体认自我的心路历程。早年对自我认识的游移不定导致他出处的左右摇摆,从“向立年”“投耒学仕”到不惑年“终死归田”,经过十几年的“东西游走”和身心冲突,他才由明了自己“自然”的本性进而确定自己“介然”的本分,展露出由认识自我进而把握自我的那种成熟的人性
-
全文:本文阐述了陶渊明体认自我的心路历程。早年对自我认识的游移不定导致他出处的左右摇摆,从“向立年”“投耒学仕”到不惑年“终死归田”,经过十几年的“东西游走”和身心冲突,他才由明了自己“自然”的本性进而确定自己“介然”的本分,展露出由认识自我进而把握自我的那种成熟的人性
-
陶渊明(外一首)
-
作者:
蒋德均 来源:星星(上旬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凄美 刀刃面 时间 司马迁 忧郁 菊花 陶渊明 史官 文字 古典诗词
-
描述:陶渊明(外一首)
-
陶渊明《闲情赋》“十愿”的源流
-
作者:
范子烨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华书局 女性情怀 全唐诗 望江南 表达方式 闲情赋 钱钟书 陶渊明 源流 古典诗词
-
描述:陶渊明《闲情赋》以十愿著名,与十愿相似的表达方式已经见于张衡《定情赋》,蔡邕《静情赋》,王粲《闲邪赋》,应玚《正情赋》和阮瑀《止欲赋》,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考证甚详。但《闲情赋》十愿之第九愿: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钱氏未明其渊源。此愿本于
-
全文:陶渊明《闲情赋》以十愿著名,与十愿相似的表达方式已经见于张衡《定情赋》,蔡邕《静情赋》,王粲《闲邪赋》,应玚《正情赋》和阮瑀《止欲赋》,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考证甚详。但《闲情赋》十愿之第九愿: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钱氏未明其渊源。此愿本于汉班婕好的《怨
-
古典诗词教学取向与内容开发:李海林《〈陶渊明诗二首〉教学设计》研习
-
作者:
梁昌辉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研习 李海 明诗 内容开发 教学设计 教学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 古典诗词
-
描述: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到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的诗教活动,无不彰显着诗歌化育的独特魅力和对诗教传统的自觉承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中的作用和地位,要求中学生能“在阅读鉴赏中,
-
全文: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到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的诗教活动,无不彰显着诗歌化育的独特魅力和对诗教传统的自觉承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中的作用和地位,要求中学生能“在阅读鉴赏中,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评高文先生的《和谐与回归——陶渊明精神家园体系研究》
-
作者:
范进军 来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山水 人格魅力 家园 和谐 回归 精神 古典诗词
-
描述:我在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修养》选修课时,曾用一首七绝来概括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山水方滋庄老退,渊明高格颂田园。左思风力刘琨壮,鲍照悲歌一脉连。所谓“渊明高格”,即是指开创我国田园诗派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他的诗不仅给玄言诗盛行的魏晋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自己不愿同浊世同流合污
-
全文:我在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修养》选修课时,曾用一首七绝来概括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山水方滋庄老退,渊明高格颂田园。左思风力刘琨壮,鲍照悲歌一脉连。所谓“渊明高格”,即是指开创我国田园诗派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他的诗不仅给玄言诗盛行的魏晋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自己不愿同浊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为历代一切有理想的知识分子树立了洁身自好的榜样。正因为陶渊明诗作艺术上的“高格”和人格魅力上的高格,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像陶渊明这样的著名大诗人,自唐代以来,人们研究的著作可谓不知有多少。今人要想再有所突破,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高文先生却独辟蹊径,借鉴时下文艺美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和方法,通过构建陶诗“精神家园”的生存空间,来扫描当代人生价值取向的轨迹,追求生存境界和人本的和谐意识,为陶诗的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可以说高文先生的《和谐与回归——陶渊明精神家园体系研究》一书,以自觉的学术意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一方面用静态的、共时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学史上持续升温的陶渊明现象,另一方面则把陶渊明精神家园与后代诗人及诗歌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从思想史和接受史的角度,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分析考察,对中国封建士大夫崇陶、研陶、拟陶、效陶、和陶的文化现象进行挖掘剖析,对他们挥之不去的“陶渊明情结”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爬梳与解构、探论与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