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一次对死亡的精神漫游——评陶渊明《挽歌诗三首)
-
作者:
袁玲玲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坟墓意象 陶渊明 挽歌诗
-
描述:《挽歌诗三首》是陶渊明对死亡的一次精神漫游,他以虚拟的方式探讨死亡问题,并外化为具体的诗歌表达.本文将以对比阅读的方式,对其文本内容,内部结构以及诗体形式,作一简要论述,从而把握诗人此次漫游所历之环境气氛(坟墓意象),情感历程(层进之生死观),以及特殊的诗体形式所折射的生死观.
-
全文:《挽歌诗三首》是陶渊明对死亡的一次精神漫游,他以虚拟的方式探讨死亡问题,并外化为具体的诗歌表达.本文将以对比阅读的方式,对其文本内容,内部结构以及诗体形式,作一简要论述,从而把握诗人此次漫游所历之环境气氛(坟墓意象),情感历程(层进之生死观),以及特殊的诗体形式所折射的生死观.
-
死亡的救赎之曲:论陶渊明的挽歌创作
-
作者:
王伟萍 来源: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挽歌创作 《挽歌》三章
-
描述:在陶渊明的一生中,死亡如影相随.为拂去头上浓重的死亡阴影,陶渊明转而向道、佛寻求救赎,化解其对死亡痛苦和恐惧.三章,为陶渊明轻死哲理之实践,亦是其面对死亡而唱响的救赎之曲,在貌似旷达的语词背后深藏的是其对死的浓重哀伤和对生的深深留恋.
-
全文:在陶渊明的一生中,死亡如影相随.为拂去头上浓重的死亡阴影,陶渊明转而向道、佛寻求救赎,化解其对死亡痛苦和恐惧.三章,为陶渊明轻死哲理之实践,亦是其面对死亡而唱响的救赎之曲,在貌似旷达的语词背后深藏的是其对死的浓重哀伤和对生的深深留恋.
-
回归自然:论陶渊明挽歌诗及其独特死亡观
-
作者:
方智颖 来源:青春岁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挽歌辞 死亡观 意境 自然 意象
-
描述:死亡母题永远是历代文学家珍爱的,而祖先们对死亡正视、回避或超越的思考是早期文学和哲学诞生的温床。作为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的死亡观亦在其诗歌的字里行间层层剥现出来。
-
全文:死亡母题永远是历代文学家珍爱的,而祖先们对死亡正视、回避或超越的思考是早期文学和哲学诞生的温床。作为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的死亡观亦在其诗歌的字里行间层层剥现出来。
-
历史的悲哀:论陈翔鹤小说《陶渊明写<挽歌>》
-
作者:
周致远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悲哀 历史 陈翔鹤
-
描述:六十年代兴盛一时的历史小说寄寓了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却也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政治斗争。陈翔鹤的《陶渊明写》一文作为本时期此类的开先河之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被批判的命运。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对作品断章取义地“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在结合文本历史背景时没有顾及作者的主体内环境,因而产生了误解。但究其
-
全文:六十年代兴盛一时的历史小说寄寓了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却也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政治斗争。陈翔鹤的《陶渊明写》一文作为本时期此类的开先河之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被批判的命运。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对作品断章取义地“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在结合文本历史背景时没有顾及作者的主体内环境,因而产生了误解。但究其根本原因,却时特定时代背景下政治斗争的需要,这不啻是对历史的嘲讽。
-
历史的悲哀:论陈翔鹤小说《陶渊明写<挽歌>》
-
作者:
周致远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悲哀 历史 陈翔鹤
-
描述:六十年代兴盛一时的历史小说寄寓了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却也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政治斗争。陈翔鹤的《陶渊明写》一文作为本时期此类的开先河之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被批判的命运。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对作品断章取义地“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在结合文本历史背景时没有顾及作者的主体内环境,因而产生了误解。但究其
-
全文:六十年代兴盛一时的历史小说寄寓了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却也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政治斗争。陈翔鹤的《陶渊明写》一文作为本时期此类的开先河之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被批判的命运。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对作品断章取义地“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在于批判者在结合文本历史背景时没有顾及作者的主体内环境,因而产生了误解。但究其根本原因,却时特定时代背景下政治斗争的需要,这不啻是对历史的嘲讽。
-
真了悟 真旷达:说陶渊明《挽歌诗》三首
-
作者:
龚斌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生死问题 饮酒 陶渊明 挽歌诗 人生 良友 临终前 生与死 汉末
-
描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
-
全文: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
-
浅谈陶渊明创作的幽默风格
-
作者:
魏正申 来源:鞍山社会科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幽默风格 诗歌 文学创作 陶渊明
-
描述:对陶渊明创作风格的研究,历代多谈其自然平淡的方面和豪放、隐曲的表现,而对他充满幽默、谐谑之趣的诗文论及甚少。此类诗文,诸如《五柳先生传》、《责子》、《形影神三首》、《挽歌诗三首》、《自祭文》、《赠羊长史》、《归去来兮辞》、《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止酒》、《乞食》、《读山海经》
-
全文:对陶渊明创作风格的研究,历代多谈其自然平淡的方面和豪放、隐曲的表现,而对他充满幽默、谐谑之趣的诗文论及甚少。此类诗文,诸如《五柳先生传》、《责子》、《形影神三首》、《挽歌诗三首》、《自祭文》、《赠羊长史》、《归去来兮辞》、《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止酒》、《乞食》、《读山海经》
-
最后绝裂:变形的“高士传”——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作年考论
-
作者:
魏耕原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高士传
-
描述:《五柳先生传》向来被史家认为陶渊明的少作,至今仍被学界所接受。清人有异议,但只是感悟而已,缺乏论据。今人亦未有多少进展。考察该传的承继,以及少年志趣与此传不吻,而与晚年处境相近,应与《自祭文》、《挽歌诗》作于同时,显见非少壮之作,当作于60岁以后。
-
全文:《五柳先生传》向来被史家认为陶渊明的少作,至今仍被学界所接受。清人有异议,但只是感悟而已,缺乏论据。今人亦未有多少进展。考察该传的承继,以及少年志趣与此传不吻,而与晚年处境相近,应与《自祭文》、《挽歌诗》作于同时,显见非少壮之作,当作于60岁以后。
-
明彻达观 新奇真实——读陶渊明《挽歌诗》三首
-
作者:
吴小如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魂气 荣与辱 自祭文 拟挽歌辞 陶诗 比兴手法 挽歌诗 萧统《文选》 浮蚁 千秋万岁
-
描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桔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
全文: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桔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
论陶渊明的幽默
-
作者:
齐敏 来源: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幽默 陶渊明 萧散冲澹
-
描述:陶渊明流传下来的诗文有一百三十多篇,“萧散冲澹”是他的主流艺术风格。关于作品中偶尔流露出的谐趣,前人已有所注意。本文试图通过对《止酒》《责子》《饮酒·五》《五柳先生传》《挽歌诗》这几篇作品的详细分析,从创作、审美、心理各角度论迷陶渊明独具特色的幽默,从而可以管窥到陶先生创作手法的多样性、精神世界的复
-
全文:陶渊明流传下来的诗文有一百三十多篇,“萧散冲澹”是他的主流艺术风格。关于作品中偶尔流露出的谐趣,前人已有所注意。本文试图通过对《止酒》《责子》《饮酒·五》《五柳先生传》《挽歌诗》这几篇作品的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