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陶渊明 志趣性格的形成
-
作者:
张炜 来源:学子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志趣性格 语文教学 陶渊明 社会背景 教学参考
-
描述: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生于公元365年,卒于公元427年,一生基本上是在东晋时代度过的。虽然陶渊明年少时雄心勃勃,但家境贫寒,极度混乱黑暗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严酷的门阀制度,造成陶渊明并无兼济天下的仕官空间。但社会的发展往往非彼即此,政治的压抑反使文化出现精神释放的宏大机遇,晋时书法、绘画
-
全文: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生于公元365年,卒于公元427年,一生基本上是在东晋时代度过的。虽然陶渊明年少时雄心勃勃,但家境贫寒,极度混乱黑暗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严酷的门阀制度,造成陶渊明并无兼济天下的仕官空间。但社会的发展往往非彼即此,政治的压抑反使文化出现精神释放的宏大机遇,晋时书法、绘画、琴曲、诗文、建筑等都在那时出现了前
-
陶渊明词赋新论
-
作者:
陈平 来源: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美人香草 辞赋 寄托
-
描述:对陶渊明现存的三篇辞赋进行探讨 ,认为这些作品对于我们把握归隐的深层原因和了解他作品的不同风格具有重要意义。陶渊明的归隐 ,既有他向往大自然、厌弃黑暗官场的原因 ,更与他政治理想破灭后 ,恪守“忧道不忧贫”的理念有关 ;在表现手法上 ,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屈骚之思和《楚辞》注重辞章文采的传统 ,形成了
-
全文:对陶渊明现存的三篇辞赋进行探讨 ,认为这些作品对于我们把握归隐的深层原因和了解他作品的不同风格具有重要意义。陶渊明的归隐 ,既有他向往大自然、厌弃黑暗官场的原因 ,更与他政治理想破灭后 ,恪守“忧道不忧贫”的理念有关 ;在表现手法上 ,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屈骚之思和《楚辞》注重辞章文采的传统 ,形成了与他的诗歌颇不相同的华丽绵密、郁勃含蓄的另一种风格
-
陶渊明的寒素性质及其在文学上的体现
-
作者:暂无 来源:新华文摘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2010年 土著豪族 社会 文学 陶渊明 诗人群体 性质 士族
-
描述:钱志熙在《齐鲁学刊》2010年第1期撰文指出,陶侃出身于南方土著豪族,在两晋时代以北方高门士族为核心的士族社会中,其家族没有获得正统士族身份。陶渊明本人的真正身份为寒素士人,并且因生活贫困,常以庶民自居,与门阀土族社会有相当隔阂。陶渊明在治学为文及立身制行方面,也多体现出寒素士人的风格。以陶渊明、鲍
-
全文:钱志熙在《齐鲁学刊》2010年第1期撰文指出,陶侃出身于南方土著豪族,在两晋时代以北方高门士族为核心的士族社会中,其家族没有获得正统士族身份。陶渊明本人的真正身份为寒素士人,并且因生活贫困,常以庶民
-
率性任达的田园情趣与松菊节操: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教学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
作者:
王永汉 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感士不遇赋》 情趣 青年时期 田园 教学需要 陶渊明 节操
-
描述:陶潜(365—427),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说自己“少而穷苦”,《自祭文》中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缔络冬陈”,看来他早年的生活是相当穷窘的。青年时期,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使他有“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抱负和“骞
-
全文:的生活是相当穷窘的。青年时期,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使他有“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壮志。
-
陶渊明生死观漫议:读陶札记之八
-
作者:
赵治中 来源: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形影神》 立善 陶渊明 挽歌诗 怕死 委运任化 玄学 漫议 札记 魏晋士人
-
描述:陶渊明对生死有相当清醒的认识,采取较为现实睿智的态度,既不纵情肆志,追求享乐,又不自暴自弃,悲观消沉,而是放旷达观,从容冷静,积极地完善自身。他反对“庸人”惜生,而主张委运任化;对生死寿夭旷达坦然,又不放弃主观的努力。 “恐惧”论者说陶渊明“害怕死”,“超脱”论者说他对生死“了无挂碍”,“并存”论者
-
全文:陶渊明对生死有相当清醒的认识,采取较为现实睿智的态度,既不纵情肆志,追求享乐,又不自暴自弃,悲观消沉,而是放旷达观,从容冷静,积极地完善自身。他反对“庸人”惜生,而主张委运任化;对生死寿夭旷达坦然,又不放弃主观的努力。 “恐惧”论者说陶渊明“害怕死”,“超脱”论者说他对生死“了无挂碍”,“并存”论者说他“既超脱又忧患”,或“外表放旷而内心忧患”,都并不符合诗人的实际。
-
陶渊明诗文中的时间焦虑及其超越
-
作者:
刘伟安 邓帮云 来源: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学风格 时间焦虑 超越 陶渊明
-
描述:对于文明社会中的人类而言,时间有两个维度:自然维度和人文维度。归隐后的陶渊明既体验到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这种人文维度上的时间焦虑,也体验到了“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这种自然维度上的时间焦虑。但他又“时忘四运周”,仿佛遗忘了时间的存在,进入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生命境界。可以说,对于
-
全文:转换的心路历程,也反映了其感性生命体验和哲性生命思考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陶诗的思想内涵,也无疑是形成陶诗独特美学风格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
陶渊明启示录
-
作者:
李永建 来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启示录 独立 本源 陶渊明 诗意 圆融 真意
-
描述:活着时一直被主流排斥、压抑的陶渊明,在身后却余韵不绝,影响、冲击、矫正着主流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他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在生活、写作、农耕等方面实现了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圆融,启示我们要过一种智性的、健康的生活,不要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出现人生、人性的分裂和异化;对人生简朴
-
全文:作为目的和标准;对宇宙人生真意的体悟和践履,启示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人生的生理、世俗的层面,还要通过诗和悟而进入审美的境界,拥有一种有灵魂、有价值、有诗意的人生。
-
陶渊明并非“不解音声”-从陶渊明抚弄无弦琴看其美学思想
-
作者:
雷代浩 来源:江西教育学院学刊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无弦琴 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美感 音律 演奏技巧 大音希声 音乐美学观 我国古代 音声
-
描述:史称陶渊明“不解音声”,殆成定论。《宋书·列传·隐逸》载:“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萧统《陶渊明传》亦云:“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另据《晋书·列传·隐逸》载: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起,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辄抚而和之,曰:‘
-
全文:史称陶渊明“不解音声”,殆成定论。《宋书·列传·隐逸》载:“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萧统《陶渊明传》亦云:“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另据《晋书·列传·隐逸》载: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起,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辄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又《南史·列传·隐逸上》亦记其事,文字与《宋书》同,唯无“无弦”二字。三人成市虎,诗人遂“蒙冤”焉。其实,诗人是懂音律的。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陶传载于南朝
-
陶渊明《归去来辞》与韩国汉文学
-
作者:
曹虹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韩国汉文学 《归去来辞》
-
描述:陶渊明《归去来辞》在中国文学史上久享盛誉,且 因苏轼等文豪的拟效阐扬,这篇名作的人格范式与文学范式的意义更其光大。在《归去来辞 》的流传史上,海东文人所表现出的崇仰之情甚为浓烈,从高丽中期至李朝之末,赞评之语 与拟效之篇源源不断。从形式上看,韩国汉文学家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表达其仰慕效法之情 :一是集
-
全文:,赞评之语 与拟效之篇源源不断。从形式上看,韩国汉文学家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表达其仰慕效法之情 :一是集《归去来辞》字而成诗;二是以诗体表达读后感;三是依其韵而赓和之。他们取则 陶渊明的文学实践,透显出
-
在理解中重建作品的本来规定:评刘中文《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
-
作者:
盖晓明 来源:学术交流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接受史 接受研究 中文 柏拉图 阅读研究 陶渊明 唐代 作家作品
-
描述:对作家作品的阅读和研究称之为接受,对作家作品的阅读和研究之阅读和研究,称之为接受史研究。而对接受史研究的阅读和研究,则是作家作品之阅读研究之阅读研究之阅读研究了。戏仿柏拉图之语,曰: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当然,就解释学的观点看,真理是不隔的。无论学术界是否将接受史研究认可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事实
-
全文:录》中,钱钟书先生以一篇题为《陶渊明诗显晦》的文章,表明了他对陶渊明诗“接受研究”(虽然当时不使用这个术语)的见地。我的有关陶渊明诗接受史的知识,在阅读《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之前,主要来源于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