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苏轼旷达之比较
作者: 李彩云  来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旷达  苏轼  差异 
描述:陶渊明和苏轼的诗文中都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然而二人的“旷达”却同中有异。陶渊明明白了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的炎凉,放弃了仕途,转而寻求田园生活的快乐,于通透中展现着安乐;苏轼则为兼济天下等待了一生,为寻求生存,他只能淡然地看待一切,在期盼中度过一生。
全文:陶渊明和苏轼的诗文中都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然而二人的“旷达”却同中有异。陶渊明明白了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的炎凉,放弃了仕途,转而寻求田园生活的快乐,于通透中展现着安乐;苏轼则为兼济天下等待了一生,为寻求生存,他只能淡然地看待一切,在期盼中度过一生。
陶渊明诗文旷达美的美育价值
作者: 王叔新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美育  旷达  价值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创始人,旷达美是其诗文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旷达美的思想主要源头在道家,老庄的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陶渊明诗文的旷达美在树立美好人生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创始人,旷达美是其诗文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旷达美的思想主要源头在道家,老庄的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陶渊明诗文的旷达美在树立美好人生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
略论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陶渊明诗文中的体现
作者: 王颖  来源: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存在主义  诗意  旷达 
描述:陶渊明诗文中体现的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生命存在处境的关注、诗意地栖居以及对死亡客观存在的深刻认识,与存在主义哲学提出的很多命题都有着极高的相似度。这个与存在主义哲学发源地有着时空相隔的中国晋代诗人,以其独特高远的诗文特色,展现了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全文:陶渊明诗文中体现的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生命存在处境的关注、诗意地栖居以及对死亡客观存在的深刻认识,与存在主义哲学提出的很多命题都有着极高的相似度。这个与存在主义哲学发源地有着时空相隔的中国晋代诗人,以其独特高远的诗文特色,展现了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殊途同归的旷达之风:论陶渊明与苏轼的人生态度
作者: 方静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人生  苏轼  态度  差异 
描述:陶渊明看到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的炎凉,放弃了仕途,转而寻求田园生活的快乐,于通透中展现着安乐;苏轼则为兼济天下等待了一生,为寻求生存,他只能淡然地看待一切,在期盼中度过一生.两人对人生的选择截然不同:放弃与等待、通透与淡然、安乐与期盼.
全文:陶渊明看到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的炎凉,放弃了仕途,转而寻求田园生活的快乐,于通透中展现着安乐;苏轼则为兼济天下等待了一生,为寻求生存,他只能淡然地看待一切,在期盼中度过一生.两人对人生的选择截然不同:放弃与等待、通透与淡然、安乐与期盼.
面对死亡的旷达与诙谐——陶渊明与他的《拟挽歌辞》
作者: 虞云国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挽歌  诙谐  人物  东晋  陶渊明  六朝  沈德潜  歌辞  祖父  陶侃 
描述:拟挽歌辞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魄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拊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其一)在昔无酒饮,但恨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列我前,亲旧哭我傍。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
全文:拟挽歌辞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魄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拊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其一)在昔无酒饮,但恨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列我前,亲旧哭我傍。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
真了悟 真旷达:说陶渊明《挽歌诗》三首
作者: 龚斌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生死问题  饮酒  陶渊明  挽歌诗  人生  良友  临终前  生与死  汉末 
描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
全文: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
陶渊明生死观漫议:读陶札记之八
作者: 赵治中  来源: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形影神》  立善  陶渊明  挽歌诗  怕死  委运任化  玄学  漫议  札记  魏晋士人 
描述:陶渊明对生死有相当清醒的认识,采取较为现实睿智的态度,既不纵情肆志,追求享乐,又不自暴自弃,悲观消沉,而是放旷达观,从容冷静,积极地完善自身。他反对“庸人”惜生,而主张委运任化;对生死寿夭旷达坦然,又不放弃主观的努力。 “恐惧”论者说陶渊明“害怕死”,“超脱”论者说他对生死“了无挂碍”,“并存”论者
全文:陶渊明对生死有相当清醒的认识,采取较为现实睿智的态度,既不纵情肆志,追求享乐,又不自暴自弃,悲观消沉,而是放旷达观,从容冷静,积极地完善自身。他反对“庸人”惜生,而主张委运任化;对生死寿夭旷达坦然
自我放逐者的旷达之歌——试论中古时代隐逸文化及比较阮籍与陶渊明之隐逸人格特征
作者: 王迎春  来源:池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隐逸人格  陶渊明  隐逸文化  阮籍 
描述:中古魏晋时代政治动荡 ,具有典型的乱世特征 ,因而士子隐逸成风 ,遂形成了这一时代重要时代特征之一的隐逸文化。在这些隐士中 ,阮籍与陶渊明是其中最有成就而且具有相似之处的两位诗人 ,陶渊明的创作与精神风貌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阮籍的思想理念。本文试通过分析中古时代隐逸文化特征及阮籍、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形态
全文:中古魏晋时代政治动荡 ,具有典型的乱世特征 ,因而士子隐逸成风 ,遂形成了这一时代重要时代特征之一的隐逸文化。在这些隐士中 ,阮籍与陶渊明是其中最有成就而且具有相似之处的两位诗人 ,陶渊明的创作与精神风貌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阮籍的思想理念。本文试通过分析中古时代隐逸文化特征及阮籍、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形态及作品创作来阐释二人共同的隐逸人格特征
论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的影响
作者: 王叔新  来源:台州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道家思想  影响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流作家,自然美、真率美和旷达美是其诗文美学特征的主要方面。陶渊明美学思想的主要源头在道家,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而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则实践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流作家,自然美、真率美和旷达美是其诗文美学特征的主要方面。陶渊明美学思想的主要源头在道家,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而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则实践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孤云独无依——浅析陶渊明矛盾的一生
作者: 曾明华  来源:沧桑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悲剧  性格 
描述:貌似闲云野鹤、超然世外的陶渊明却出仕达五次之多,孤云独无依道出了他痛苦、寂寞的内心;心远地自偏却又说出了他无奈、自慰的旷达。一个清高、自尊却又积极入世的知识分子注定是孤独痛苦而又矛盾的。
全文:貌似闲云野鹤、超然世外的陶渊明却出仕达五次之多,孤云独无依道出了他痛苦、寂寞的内心;心远地自偏却又说出了他无奈、自慰的旷达。一个清高、自尊却又积极入世的知识分子注定是孤独痛苦而又矛盾的。
上页 1 2 ... 3 4 5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