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陶渊明诗歌两译本比较
作者: 刘惠文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诗歌  伽达默尔阐释学  理解的历史性  视域融合 
描述: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被视为中国田园诗歌创始人。南朝萧统对他作品的文学价值大加赞赏并率先在《文选》中对其加以收录,而钟嵘曾评价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之后,陶渊明的声望日隆。对他的评论和研究甚至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陶学”。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他的作品经由多位译者翻译为英文。本论文特别选择方重
全文: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被视为中国田园诗歌创始人。南朝萧统对他作品的文学价值大加赞赏并率先在《文选》中对其加以收录,而钟嵘曾评价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之后,陶渊明的声望日隆。对他的评论和研究甚至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陶学”。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他的作品经由多位译者翻译为英文。本论文特别选择方重1984年的译本和汪榕培2003年的译本为比较对象,利用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和“视域融合”两个观点对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和分析。两个译者所处的时代影响个人思维理解不同,翻译方式不同导致两个英译本各具特色。方重的译本情感鲜明,长短句结合较多,有些地方有误译。汪榕培的译本句式工整,多为长句,更注意押韵,语言朴素。伽达默尔认为,不同时代的译者会因为时代特点而具有理解的局限性,也就是理解的历史性。因而,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不同的译者会带着各自不同的视域进入到文本的视域中。同时,面对文本,译者不可能一次性理解原文本的所有意义。因此,译者与文本之间会进行一场平等对话,进行不断协商与妥协,最终达成某种共识,即译者与原文本之间的“视域融合”。再次,译本最终是需要面对目标语言读者,为他们评价和接受。那么译者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视域,那么译者与目标语言读者之间也要求进行对话,经过协商以最终达成某种共识,也就是译者与目标语言读者之间的“视域融合”。该论文从“理解的历史性”观点出发对标题和典故的翻译加以比较分析,说明译者的翻译受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影响;以“视域融合”观点为基础对陶渊明诗歌的意象和叠词的翻译加以比较分析,说明同一原文本会产生多个不同译本以及各译本之间的差异是原文本,译者,目标语言读者三者之间各自视域碰撞和解的结果。同时,本文对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合理运用加以思考,对如何将该理论与诗词翻译结合起来提出建议。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的陶渊明诗歌英译对比研究
作者: 肖光亮  来源:长沙理工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译者中心地位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生态环境  陶渊明诗歌 
描述:随着翻译研究转向文化问题方面时,译者的主体性吸引了国内外大 批学者的关注,并成为了翻译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但在此基础上,根 据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观点来看(以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基础建立的),译者扮演了 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即译者处于一种中心地位,并
全文:随着翻译研究转向文化问题方面时,译者的主体性吸引了国内外大 批学者的关注,并成为了翻译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但在此基础上,根 据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观点来看(以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基础建立的),译者扮演了 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即译者处于一种中心地位,并处于主导地位。基 于此理论,通过对比分析陶渊明诗歌的两个译本,本文主要来探讨译者 的中心主导地位及其必要性。 对于把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成英文,两门语言的差异使之成为一个更 加困难的工作。结果是造成了翻译家和理论家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同 时任何的观点都必须建立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译者中心论也是如此。 所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适应选择论就是译者中心论的理论基础,在本 文中,作者将进一步探讨译者中心论的有关问题。 以适应选择论为基础,本文总结了体现译者中心论的主要内容,即, 译者既作为一个读者,也作为一个作者,来选择他的翻译策略。但是以 此同时,译者中心论并不是说译者可以随意地翻译,而是也必须遵循一 定的规则和方法,即侧重“三维”转换:也就是语言视点、文化视点、交 际视点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对原文、原语和译语 所呈现的“世界”、即对翻译态环境的“适应”)+译者的选择(对翻译十 态环境适应程度的“选择”与对译本最终行文的“选择”)。简化一点的 表达式: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另外,翻译的实质就是译者 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这里,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 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 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译者“适应”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 的“世界”,译者选择的是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度和对译本的最终行文。 译者翻译的好坏可以以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高低程度来判断:整合适 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最好;反之则最差。 陶渊明一生写了125首诗歌和一些散文,其中大部分写的是关于乡 村和田野的。他的诗歌简洁,清新而自然。基本上他是为我们描绘了一 副田野风光和农名生活作息美景。之所以能写出农民的真实感受是因为 他有着相同的经历。陶渊明的诗歌第一次被翻译成英文是在20世纪初期。 阿瑟·伟利在1918年写作并出版了《中国诗170首》。在这本书上,阿瑟·伟 利翻译了陶渊明的12首诗歌。这是陶渊明诗歌最早的英译作品。后来, 汪榕培先生也是陶诗英译的一个代表人物。我们都知道,他是中国当代 著名的语言学和词汇学家,更要的是他还是非常闻名的翻译学家。他对 陶渊明诗歌尤其喜欢,并且已经翻译了陶渊明的122首诗歌。迄今为止, 至少有七本陶渊明诗歌的英译本,在本论文中,作者将主要对阿瑟·伟利 和汪榕培的陶渊明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将把胡庚申的翻译适 应选择论相关观点应用到陶渊明诗歌的两译本上去对比分析,同时将从 语言视点和文化视点等方面进行转换研究。我们都知道,译者在翻译过 程中扮演着最为活跃和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其处于中心地位。没有了 译者,就没有了整个翻译活动,也不可能产生译本。译者必须充分发挥 其译者中心地位去完全理解原文然后翻译出有效的译文。 因此本文将从语言视点,文化视点以及交际视点来对比分析陶渊明 诗歌的两个译本。语言视点的转换主要是选择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 一)。此诗歌现有至少16种译本,无疑成为了陶渊明诗歌最有名的一首。 文化视点的转换主要是选择了《责子》,探讨了文化方面转换的问题,比 如“行至学”的翻译。最后交际视点的转换主要是选择了《饮酒》(其五)。 通过对比分析,从而体现出译者中心地位无处不在。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中心地位;翻译生态环境;陶渊明诗歌
框架理论的隐喻翻译研究: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田园诗为例
作者: 陈娟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隐喻翻译  田园诗  认知语言学  框架理论 
描述:任何语言都离不开隐喻,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田园诗歌也不例外。诗人在将自然的美丽及田园生活的安逸与宁静呈现在诗中的同时,往往运用隐喻来暗达自己的情感。框架理论是著名语言学家Fillmore (1975)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它认为框架是记忆中适于表达客观现实的知识框架,语言的意义主要依赖于认知框架,语言
全文:任何语言都离不开隐喻,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田园诗歌也不例外。诗人在将自然的美丽及田园生活的安逸与宁静呈现在诗中的同时,往往运用隐喻来暗达自己的情感。框架理论是著名语言学家Fillmore (1975)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它认为框架是记忆中适于表达客观现实的知识框架,语言的意义主要依赖于认知框架,语言表达式是激活认知框架的触发器或认知框架的支撑点。本文试图运用框架理论分析田园诗中的隐喻现象及其翻译,试图阐明框架理论对田园诗中的隐喻翻译所具有的解释力,并进一步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进而为翻译研究提出新的视角。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框架理论起源、原理及发展状况的回顾,对隐喻进行概括性总结和分析,通过对三首田园诗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讨框架理论应用于隐喻翻译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对汉诗英译提供一定的启示。
陈与义对陶渊明的接受及其清远平淡诗风的形成
作者: 左福生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  接受  陈与义  清远平淡 
描述:陈与义是、南宋之交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也是诗史上一位杂取而博学的诗人。学杜甫而得“杜肉”,诗歌显得沉郁雄浑。他也欣赏陶渊明、柳宗元等一派疏淡清新的诗风,尤其倾情于陶渊明,爱其“不为五斗米折腰
全文:陈与义是、南宋之交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也是诗史上一位杂取而博学的诗人。学杜甫而得“杜肉”,诗歌显得沉郁雄浑。他也欣赏陶渊明、柳宗元等一派疏淡清新的诗风,尤其倾情于陶渊明,爱其“不为五斗米折腰
前景化理论视域译者语言风格比较研究:以陶渊明诗歌英译本为例
作者: 冯智娇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前景化  偏离  译者语言风格  超常规使用 
描述:传统的翻译理论普遍认为译作应该忠实于原作,译作的翻译也应按照原作意图进行,因此译者在翻译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解构主义的出现打破了人们以往对译者地位的狭隘认识,倡导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从而突出了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随着译者地位的提升,对于译者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译者风格是翻译中译者思想情感与所采用
全文:对翻译文本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和阐释。 陶渊明的诗歌以语言朴实,清新自然为主要特征,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享有很高声誉。本文选取陶渊明诗歌的谭时霖译本和汪榕培译本作为研究案例,在前景化理论指导,探寻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作者: 刘建波  来源:山东大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模糊生死  道家意识  儒家意识  民生意识  陶渊明  进取意识  夸父情结  迁逝之悲  形影神  惜时精神 
描述:该文着重从四个大的方面对陶渊明诗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时代思潮笼罩的迁逝之悲.主要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参照历史变革、归田思想和行动等因素,对陶渊明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迁逝之悲进行全面的分析.第二部分,时间背景的儒家意识.探讨陶
全文:该文着重从四个大的方面对陶渊明诗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时代思潮笼罩的迁逝之悲.主要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参照历史变革、归田思想和行动等因素,对陶渊明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迁逝之悲进行全面的分析.第二部分,时间背景的儒家意识.探讨陶
诗意的栖居者:梭罗与陶渊明的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 林雪花  来源:广东商学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梭罗  陶渊明  生态思想  生态批评 
描述:生态批评是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语境、在风起云涌的环保运动的感召,文学界掀起的一股“绿色”批评浪潮。它是研究文学和自然之关系的批评,旨在揭露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揭示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
全文:生态批评是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语境、在风起云涌的环保运动的感召,文学界掀起的一股“绿色”批评浪潮。它是研究文学和自然之关系的批评,旨在揭露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揭示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
从“质性自然”到“一语天然”—陶渊明自然思想及诗风析论
作者: 吴莹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然思想  陶诗  陶渊明 
描述:徐复观先生曾言:“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中国艺术精神》)表现于魏晋时期尤盛,其缘于此时期以老庄为中心的“玄学”对“自然”之开启。这无疑给生于浊世的陶渊明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开启了他反抗现实,回归自然的思路,在此思想之影响,陶渊
全文:。这无疑给生于浊世的陶渊明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开启了他反抗现实,回归自然的思路,在此思想之影响,陶渊明诗文表现出他终生对自然、自由、和谐人生的追求。他重视保持自己的自然之性,热爱自然之景,遵从自然
陶渊明在日本古代文学上的影响研究
作者: 儿玉三惠子  来源:南京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日本古代文学  影响研究  陶渊明 
描述:日本的陶渊明文学接受史源泉远流长,本论文的研究,是以“接受”、“影响”、“评价”、“理解”为着眼点,通过陶渊明给日本带来的影响,研究其日本接受史的嬗变和特征。本文共分三章,分别基于日本文学史上与中国发生密切关系的三次高分期。第一章是以飞鸟、奈良、平安时期的文学为对象研究,具体有:陶渊明传入时间考辩、
全文:僧人的文学,分析虎关师鍊、中严圆月诗话。第三章为江户时期文学的研究,以藤原惺窝之文学和广濑淡诗话为中心进行考察。另外,第一章、第三章同时进行日本“陶渊明菊”文化内涵的变迁研究。在中国“菊花”具有的文化
自然的沉思者—罗伯特·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生态思想之比较研究
作者: 来欣  来源:西北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同  陶渊明  生态思想  生态批评  罗伯特·弗罗斯特 
描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在风起云涌的环保运动的感召,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绿色”批评浪潮—生态批评。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生态批评是继女性批评和后殖民批评之后的又一批评派别。其理论内涵是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生态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期望铸就一种生态文
全文: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在风起云涌的环保运动的感召,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绿色”批评浪潮—生态批评。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生态批评是继女性批评和后殖民批评之后的又一
上页 1 2 3 ... 4 5 6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