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论方重先生在《陶渊明诗文选译》中的翻译特点:In Perspective of Three Principles of Beauty by Xu Yuanchong
-
作者:
孙红梅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选译》 “三美”论 方重 翻译特点
-
描述:本文主要研究方重先生在《陶渊明诗文选译》中的翻译特点。方重先生曾是著名的英美文学专家、中英文翻译家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受人尊重的教授,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乔叟和陶渊明。从他开始翻译陶渊明诗文,到《陶渊明诗文选译》的发表,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此译作也因此被称为其一生努力之成果。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此几乎
-
全文:本文主要研究方重先生在《陶渊明诗文选译》中的翻译特点。方重先生曾是著名的英美文学专家、中英文翻译家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受人尊重的教授,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乔叟和陶渊明。从他开始翻译陶渊明诗文,到《陶渊明诗文选译》的发表,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此译作也因此被称为其一生努力之成果。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此几乎没有系统的学术研究,这对于翻译研究的发展是一大损失。本文的首要目的是发现和归纳方重先生在陶渊明诗歌翻译中的特点。文本分析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文章将从字词、语句和篇章三个层次出发,仔细阅读研究方重先生译文并对比其他译者的译本,以总结方重先生的翻译特点并探讨其翻译方法和观点,期望对翻译研究者和后学者起到启发作用。同时,文章将借鉴许渊冲先生针对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对所总结的翻译特点进行一定的评析,研究各项特点在表达原文“意美”、“音美”和“形美”上的长处和不足,并对方重先生为表现“意美”而对“音美”和“形美”的表达方式上所作的调整做出客观评价和提出相应建议。
-
论方重先生在《陶渊明诗文选译》中的翻译特点:借鉴许渊冲“三美论”进行的分析研究
-
作者:
孙红梅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选译》 “三美”论 方重 翻译特点
-
描述:本文主要研究方重先生在《陶渊明诗文选译》中的翻译特点。方重先生曾是著名的英美文学专家、中英文翻译家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受人尊重的教授,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乔叟和陶渊明。从他开始翻译陶渊明诗文,到《陶渊明诗文选译》的发表,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此译作也因此被称为其一生努力之成果。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此几乎
-
全文:本文主要研究方重先生在《陶渊明诗文选译》中的翻译特点。方重先生曾是著名的英美文学专家、中英文翻译家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受人尊重的教授,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乔叟和陶渊明。从他开始翻译陶渊明诗文,到《陶渊明诗文选译》的发表,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此译作也因此被称为其一生努力之成果。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此几乎没有系统的学术研究,这对于翻译研究的发展是一大损失。本文的首要目的是发现和归纳方重先生在陶渊明诗歌翻译中的特点。文本分析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文章将从字词、语句和篇章三个层次出发,仔细阅读研究方重先生译文并对比其他译者的译本,以总结方重先生的翻译特点并探讨其翻译方法和观点,期望对翻译研究者和后学者起到启发作用。同时,文章将借鉴许渊冲先生针对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对所总结的翻译特点进行一定的评析,研究各项特点在表达原文“意美”、“音美”和“形美” 上的长处和不足,并对方重先生为表现“意美”而对“音美”和“形美”的表达方式上所作的调整做出客观评价和提出相应建议。
-
在隐逸身形的背后:浅析精神层面上的陶渊明及其影响
-
作者:
郭阳卿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田园 精神层面 陶渊明 人格 自然
-
描述:在我国历史上,陶渊明是知名的隐士,更是一流的文学家。陶渊明不囿于时代风气,躬耕南山,放歌丘壑,开垦出一方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牺牲了物质享受而以清贫为代价换取精神自由,显示了精神对物质的高度驾驭。然而在他反复仕隐的人生道路中、在他隐逸身形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精神矛盾与精神危机,显现了其精神层面的复杂性。从
-
全文:在我国历史上,陶渊明是知名的隐士,更是一流的文学家。陶渊明不囿于时代风气,躬耕南山,放歌丘壑,开垦出一方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牺牲了物质享受而以清贫为代价换取精神自由,显示了精神对物质的高度驾驭。然而在他反复仕隐的人生道路中、在他隐逸身形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精神矛盾与精神危机,显现了其精神层面的复杂性。从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碰撞、交织到两种人格的对立统一,陶渊明选择了回归自然、躬耕田园的生活道路,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爱恋中找到精神的依托,从历史长河中寻找一个守节固穷的群体,构建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来完成理想人格对现实人格的超越。他是一个人性的率真者,人生的积极实践者,一个达观仁爱者和人生“幸福结局”者。他,为个性解放而隐,为精神自由而生,表现了生命的坚韧与人格的崇高。他的生活态度、人生体验以及精神探索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和深刻的影响。
-
魏晋玄风与陶渊明哲理诗
-
作者:
夏瑞霞 来源:湖南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玄风 陶渊明 玄言诗 哲理诗
-
描述:玄风自正始何晏、王弼发展起来,经过西晋郭象、裴頠的变形,走向名教与自然一体,最终在东晋玄释合流中宣告理论建构完成。从正始到东晋,玄学思潮持续了两百多年,深深地影响了文人们的处世态度、生活情趣、价值观念以至心境气质。陶渊明即是一个典型代表,从家世、交游、自身言行到内在思想无不带有玄学印记。在“心与道冥
-
全文:玄风自正始何晏、王弼发展起来,经过西晋郭象、裴頠的变形,走向名教与自然一体,最终在东晋玄释合流中宣告理论建构完成。从正始到东晋,玄学思潮持续了两百多年,深深地影响了文人们的处世态度、生活情趣、价值观念以至心境气质。陶渊明即是一个典型代表,从家世、交游、自身言行到内在思想无不带有玄学印记。在“心与道冥”、“独化”时代风尚的催化下,他从容地实现了“抚剑独行游”到“静念园林好”的人生过渡,修炼成为庄子笔下的“真人”。在这样一个哲学体系健全发达的时代,陶渊明的诗歌作品里充满了哲理元素,尤以哲学诗为主。其中的意蕴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本体或者性分的思考,二是如何处理人世之忧虑烦恼,三是展示了一种最佳的形神合一的通灵状态。陶渊明对生命之“道”的执着探索,昭示了一种能够还原生命的力量,呈现了一种诗意的生存方式。这种诗性智慧历经千年,经久不灭,也给挣扎于各种矛盾中的现代人类提供了一条出路。玄论的兴起不仅影响了一代士人的精神风貌,还导致诗歌风气向玄言说理转变。尽管学界多认为玄言诗缺乏形象与情采,诗味不足,但正是在此类诗歌的启发下,才诞生了陶渊明哲理诗这样的佳作。从艺术手法上看,陶渊明的哲理诗诗风平淡、多用老庄典故、言约旨远,与玄言诗一脉相承,但他能将生活与哲理打成一片,巧妙处理情、景、事、理的关系,言理而不入“理障”,议论而不落窠臼,着实难能可贵。
-
陶渊明酒诗研究
-
作者:
孙玉莹 来源:西藏民族学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酒诗 陶渊明 融合 发展 接受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是将酒与诗完美融合的第一人,也是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酒赋予了陶渊明其人、其诗特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陶渊明酒诗的研究分析表明:酒不只是陶渊明抒情写性的工具,更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酒就没有陶渊明,也就没有陶渊明诗。酒化了的诗和诗化了的酒,使陶渊明在诗歌
-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是将酒与诗完美融合的第一人,也是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酒赋予了陶渊明其人、其诗特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陶渊明酒诗的研究分析表明:酒不只是陶渊明抒情写性的工具,更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酒就没有陶渊明,也就没有陶渊明诗。酒化了的诗和诗化了的酒,使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新的诗歌题材,也使这种酒诗题材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借助于酒诗的创作,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或直接、或间接、或轻松、或沉重地表达出来,通过酒诗的内容体现出诗人不同人生阶段、不同时期其内心的孤独、忧伤、洒脱与快乐。本论文前两章通过对陶渊明酒诗的创作动因、作用及内容的分析,归结出其酒诗的特性:傲世任真、高洁、旷达。紧接着分析唐宋文人对陶渊明其人和其酒诗特性的接受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的诗人对陶渊明酒诗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接受及发展,从而也丰富了酒诗的内涵和外延。另外,陶渊明酒诗题材中的田园主题在后世的继承和发展下,也得到扩展和深化,在接受酒诗田园主题的情况下,唐宋文人将酒诗又创造出了思念、送别等主题,从而使酒诗获得更广泛的意义和发展空间。
-
陶渊明思想研究
-
作者:
刘明辉 来源:南开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嵇康思想 隐士形象 生命意识 陶渊明 田园诗 玄学 真
-
描述:陶渊明(365-427年),中国田园诗之祖,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隐士”形象的文化符号。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儒学与道家争鸣互摄,佛教与道教盛极一时,儒家士人多嗜老庄著述,道家人物与佛教名僧交好,思想流派甚众而又交相影响。在此历史背景下,观陶渊明诗文所体现出的思想,绝无囿于一家思想而对他家流派闭目塞听之
-
全文:陶渊明(365-427年),中国田园诗之祖,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隐士”形象的文化符号。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儒学与道家争鸣互摄,佛教与道教盛极一时,儒家士人多嗜老庄著述,道家人物与佛教名僧交好,思想流派甚众而又交相影响。在此历史背景下,观陶渊明诗文所体现出的思想,绝无囿于一家思想而对他家流派闭目塞听之嫌,也无不加拣择囫囵吞枣之陋,陶渊明根据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奉行“兼收并蓄”的原则,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依次为“从疏离现实到寄情理想”、“生命意识凸显与个体精神关怀”、“陶渊明与嵇康思想比较”。第一部分探究陶渊明反复仕隐的思想动因,提出“真”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概念的结合,并分析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接着挖掘桃源社会中暗含着的不同流派的思想;第二部分阐释陶渊明矛盾重重的生命意识,揭示其伤感和虚无的原因,,展示陶渊明“乐天知命”的精神境界;第三部分选取处于不同时代的两个典型的士人代表——陶渊明与嵇康,比较研究二人政治态度、现实选择和人生观方面的异同,以此管窥玄学发展的时代流变。 陶渊明以诗文传世,被逐渐定格为一位超凡脱俗的隐者形象。将陶渊明置于魏晋南北朝特殊的历史背景中,通过对他诗文的分析解读,把他还原为一位真实的思想者。尽管陶渊明思想中存在着许多抵牾之处,本文力求展现陶渊明完整而复杂的思想图景。
-
文化视阈下的陶渊明及其创作研究
-
作者:
马骏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视阈 当代意义 陶渊明 人格特质 文化意蕴
-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文学家,其人其作对后世文人以及古典诗文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学术研究也源远流长,从南北朝时期便已开始,二十世纪以来,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是一个热点,其研究成果丰硕厚实。然而从陶渊明的独特成就和地位来看,这些研究尚一些环节稍嫌薄弱,比如关于陶渊明的美学思
-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文学家,其人其作对后世文人以及古典诗文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学术研究也源远流长,从南北朝时期便已开始,二十世纪以来,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是一个热点,其研究成果丰硕厚实。然而从陶渊明的独特成就和地位来看,这些研究尚一些环节稍嫌薄弱,比如关于陶渊明的美学思想、陶渊明形象的现代文化意义、各历史时期陶渊明研究的发展规律等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上,都还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间。基于已有的陶渊明研究大多侧重于从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文献学的角度进行,笔者尝试着从文化视阈中去观照陶渊明及其创作,以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及其创作的诗、文、赋为研究对象,力求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和把握陶渊明这一兼具传统价值和现代意义的文化形象。本文正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陶渊明的人格特质及其成因。陶渊明的艺术成就是与他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的,在论述陶渊明人生经历时,为求全文严谨,本文采用了逯钦立校注本的《陶渊明集》里对陶渊明人生经历的考证。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中可见他刚直、真率、耿介、洒脱的性格和精神,而这些人格精神的形成不能不说有其特别的原因。与此前的研究不同,我们在分析陶渊明人格精神形成原因时,从文化视角切入,以法国著名批评家丹纳的“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理论为支撑,认为个人家庭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哲学宗教因素等等都对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格特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部分具体分析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由于陶渊明的思想是复杂的,因此其作品的主题内容也是很丰富的,主要涉及有民生、农耕、生死、爱情等等方面。分析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以他的诗歌为研究对象,陶渊明诗歌在风格上有自然平淡的一面,也有刚健豪放的一面;语言上是明白之上有天趣,平淡之中现精奇。此外,在分析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陶渊明作品的文化意蕴,对其中包含的审美文化、隐逸文化以及饮酒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阐释。陶渊明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人格美、社会美、自然美,使其充满了深厚的审美文化内涵,也体现出了人文关怀这一普世价值。第三部分论述陶渊明及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重点讨论陶渊明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后世的传播和接受。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人们关注陶渊明更多的是他作为一个隐逸者形象的存在,直到宋代开始,他的文学艺术成就才被全面认识和肯定,然而无论在哪个时代,陶渊明高尚傲岸的品格都是倍受文人们推崇的。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陶渊明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仍能从陶渊明身上得到启发,陶渊明崇尚自然的美学理想能普遍应用于现代消费社会,他追求诗意地栖居的生活方式也能在这个拥挤喧嚣的社会中找到共鸣,并直击我们的心灵深处。
-
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歌比较研究
-
作者:
王春秀 来源:辽宁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同 语言 自然观 主题 田园诗
-
描述:华兹华斯和陶渊明是英国和中国田园诗歌史上最杰出的田园诗人。两位诗人有着共同的对大自然以及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崇拜,并且都将它们作为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华兹华斯以其自然诗歌闻名并被冠以“讴歌自然的诗人”的称号。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深刻而广泛。他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读者能感受到他
-
全文:华兹华斯和陶渊明是英国和中国田园诗歌史上最杰出的田园诗人。两位诗人有着共同的对大自然以及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崇拜,并且都将它们作为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华兹华斯以其自然诗歌闻名并被冠以“讴歌自然的诗人”的称号。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深刻而广泛。他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读者能感受到他笔下的自然别开生面,独具特色。对华兹华斯来说,大自然不仅仅是山川河流、森林湖泊,它包含着更加深刻的价值理念和哲学思想。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歌的开山鼻祖。在经历了官场的起伏之后,陶渊明最终选择远离世俗的喧嚣,归隐宁静而淳朴的田园生活。他享受并热爱这种隐居的生活,并且创造了大量的讴歌大自然以及赞美乡村生活的诗歌。尽管华兹华斯与陶渊明来自不同的时代与国家,但两个人都提倡回归自然以净化和升华人们的心灵。这种相似之处也使得本论文具备了可行性和研究价值。本论文通过对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细致全面的比较,试图从不同方面探究二人的诗作异同。除此之外,作者也努力探索二人诗歌创作异同的根本原因。作者真诚地希望这种比较研究可以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微薄贡献。本论文共包含三部分:导论,主体,以及结论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两位诗人的生平,以及前人对二人及其田园诗歌的研究,之后阐述了本论文比较分析所采用的视角以及其重要性。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该部分共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别简要地介绍了田园诗歌在中西方的起源与发展状况。西方的田园诗歌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那时的田园诗主要是以牧羊人的生活为主题。而东方的最早的田园诗出现在先秦时期,即诗经产生的年代。第二部分概括了华兹华斯与陶渊明在田园诗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这两位诗人均作品颇丰且作品质量上乘,他们在中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极其重要的。第二章分析概括了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相同之处。此章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比较分析了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相似的田园回归之路:二人均经历了早期的奋斗摸索,并最终选择回归田园。华兹华斯在历经了法国大革命的失败以及工业革命的冲击之后,选择转向大自然寻求真理与慰藉。陶渊明也在经历了腐败的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第二部分探究了二人诗歌主题的相通之处,他们共同的主题是:描绘自然的美景,赞美乡村生活的恬淡,以及抒发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第三部分分析了二人诗歌语言的相通之处。他们均使用普通老百姓所常用的简单与质朴的语言,这也是他们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之一。第三章分析了华兹华斯与陶渊明诗歌创作的相异之处。此章共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了两位诗人体现在诗歌中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相异的文学传统。华兹华斯及其作品深受西方的基督教、泛神论以及卢梭的一些基本理论的影响。而作为东方文化及哲学传统的继承者,陶渊明及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却是不同的内容。其早期作品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中晚期作品则体现了道家以及佛家思想。第二部分讲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自然观。由于华兹华斯受基督教及泛神论的影响,他认为自然皆有神性,这种神性体现在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和山河大川中。他认为人人生来本质纯洁善良,是后天的影响即世俗使人腐化。故华兹华斯推崇卢梭的“回归自然”理论。而深谙道家思想精髓的东方诗人陶渊明认为,人与自然本为一体,人类可以从自然当中获取能量,净化自己的心灵。并且,陶渊明将亲自归田农耕作为自己回归田园的途径,而华兹华斯只是呼吁人类回归童年的单纯与美好。第三部分探究了两人田园诗歌所体现的意境以及思想境界的不同。华兹华斯强调对自然的冥想,他把自然看作是老师,即知识以及内心快乐的源泉。他认为人与自然归属于不同的系统,即人与自然是分割开来的。在这点上,陶渊明则持有相反的观点。他提倡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思想跟东方文化所推崇的“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论是高度一致的。第三部分是结论。在主体部分对两位诗人做了细致全面的比较分析之后,结论部分强调并重申了此分析比较结果。并赞美了两位诗人所提出的回归自然的主题,以及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的自然观。最后作者肯定了两位诗人的诗歌语言风格与形式,并努力倡导诗歌创作语言的简单化、质朴化以及平民化。
-
《贫穷问答歌》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比较研究
-
作者:
高香玲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山上忆良 贫穷问答歌 陶渊明 咏贫士七首
-
描述:《贫穷问答歌》是奈良歌人山上忆良的著名代表作。作品以贫穷为主题,生动描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在风月恋歌盛行的万叶时代,《贫穷问答歌》显示出了与其他和歌迥然不同的显著特征,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而《咏贫士》七首创作于陶渊明归隐晚期(426年)。诗中,作者描述了归隐后生活的窘困,并借此表达
-
全文:《贫穷问答歌》是奈良歌人山上忆良的著名代表作。作品以贫穷为主题,生动描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在风月恋歌盛行的万叶时代,《贫穷问答歌》显示出了与其他和歌迥然不同的显著特征,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而《咏贫士》七首创作于陶渊明归隐晚期(426年)。诗中,作者描述了归隐后生活的窘困,并借此表达了自己以贫傲世、固穷守志、坚决维护贫者尊严的人生态度。同时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固穷守志”这一新主题。在日本文学史上,以咏贫为主题的作品并不多见。而在我国,咏贫却是我国东汉以来诗文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因此,《万叶集》研究者认为《贫穷问答歌》的咏贫主题是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并就中国古典文学与《贫穷问答歌》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土屋文明指出《贫穷问答歌》和束皙《贫家赋》在语言表达上有多处的相似,认为《贫穷问答歌》是“对汉文学的直接模仿”。而小岛宪之和辰巳正明则认为《贫穷问答歌》在问答形式的选择上与杨雄《逐贫赋》颇为相似。此外,菊池英夫、山口博等研究者则将目光投向敦煌出土的《王梵志诗集》,认为《贫穷问答歌》与《王梵志诗集》中《贫穷田舍汉》一诗无论是在主题还是形式、表达上都极为相似,《贫穷田舍汉》才是《贫穷问答歌》的影响之源。而中西进、小岛宪之、西乡信纲、杉本行夫等通过二者在遣词用句、主题选择、人物设置等方面的相似研究认为,《贫穷问答歌》是在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影响下创作的。对此,大矢根次郎、吉川幸次郎、黑川洋一则从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差异等方面出发,认为《陶渊明集》在当时的日本并不存在,并且二者虽然都属于咏贫类型诗作,但表达思想差异很大,从而否定了前述观点。本文中,笔者从比较文学角度出发,整体上考察作家的人生时代背景,并从作品的选词用字、人物设置、主题、艺术手法及行文结构、表达思想等各方面入手,对《贫穷问答歌》和《咏贫士》七首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得出《贫穷问答歌》与《咏贫士》七首作为咏贫文学作品,确实在遣词用句、主题选择、人物设置上有其相似之处,但是这是两者在选择同一个咏贫主题的前提下的相似,是表面的相似。中国其他咏贫文学中也可以见到这些相似,因此并不能因此判断《咏贫士》七首是《贫穷问答歌》的影响来源。此外,《贫穷问答歌》采用独特的问答形式、表达直抒胸臆,临场感十足。这与《咏贫士》结构上采用组诗的巧妙衔接以及表达采用隐喻等手法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两作品的表达思想差距很大。一个是反应社会现实之作,一个更多的是自身情感的宣泄。因此,笔者认为,《贫穷问答歌》中虽然可以看出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痕迹,但是,其影响来源并不确定。可能是某一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也可能是若干文学作品整体影响的结果。此外,《贫穷问答歌》结构形式独特,表达思想深刻,艺术手法采用山上忆良惯有的写实风格。所以,笔者认为《贫穷问答歌》并不是《咏贫士》的模仿之作。相反,《贫穷问答歌》有着与《咏贫士》七首不同的独特的文学与艺术魅力,是山上忆良在自己的深厚汉文学造诣基础上的独立创作。其一,从作者的人生时代背景来看,作者的社会身份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咏贫的出发点并不相同。《贫穷问答歌》创作于山上忆良出任筑前守之时,国守之职在当时的日本主要是安抚百姓、劝课农桑,同时向上级提出建议。《贫穷问答歌》作于山上忆良离任返京之前,虽然是他对人民疾苦的亲身体验,却也是上达视听,巩固统治的改良建议。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作于其归隐后。此时,陶渊明已经认清了腐朽的政局,明白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因此他的诗作与社会现实无关。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目的是坚定自己在困窘生活状态下的归隐之心,表达固穷守志的人生态度。其二,在遣词用句上,《贫穷问答歌》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虽然有十几处相似,但是,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种相似并不偶然,在其他中国咏贫作品中,这种相似并不少见。既然两者选择同一主题,选用语言相似就在所难免,所以不能因此就判定山上忆良对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借鉴关系。其三,在人物设置上,《贫穷问答歌》的“问”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都设定了饥寒交迫的场景下的贫士形象。这点十分相似。然而,《贫穷问答歌》采用“问答”的形式,在“答”中,山上忆良塑造了生活更为凄惨的农夫形象,且其重点在后者,即农夫的描写上,贫士形象在此是为了更有层次的突出后者。因此,此处的贫士形象虽然相似,其设定目的却不相同。其四,在咏贫主题上,两者都一致的以贫苦生活为描述对象。咏贫主题在日本极为罕见。因此,山上忆良在咏贫主题的选择上,受中国文学影响的可能性确实很大。然而,陶渊明的贫穷生活描述只是涉及《咏贫士》组诗中的少部分诗作,组诗整体是言志而不是咏贫,因此,《贫穷问答歌》主题选择来源于《咏贫士》七首的说法缺少依据。其五,《贫穷问答歌》与《咏贫士》七首表达的思想完全不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贫士虽然生活窘迫,却不是如魏晋诗人一样的哭穷,而是“安贫乐道”与“君子固穷”观念的形象化,为的是表现作者的个人人生观念。而《贫穷问答歌》对贫困生活的描述则是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统治阶级的控诉,代表的是对广大的贫苦百姓的同情。其六,在艺术手法上,山上忆良《贫穷问答歌》采用写实手法,通过对话的形式和直接的情景描绘文士与农民的生活状况。而《咏贫士》七首则多用隐喻,表达作者知音不存、壮志不展、隐居以守志的无奈。其次,在结构上,《贫穷问答歌》采用问答形式,一问一答附上反歌,层层递进。而《咏贫士》七首组诗形式,衔接灵巧,别具一格。综上所述,《贫穷问答歌》与陶渊明《咏贫士》七首虽然存在先行研究中学者指出的遣词用字、主题选择、人物设置上的相似,却不是对《咏贫士》七首简单的借鉴。这些相似只是表面的相似,是中国咏贫作品中常见的相似。不能由此片面的肯定《咏贫士》七首对《贫穷问答歌》的影响关系。在行文结构、艺术手法、表达思想上,《贫穷问答歌》有着与《咏贫士》七首迥然不同的鲜明特征。因此,笔者认为,《贫穷问答歌》是山上忆良基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之作,有着其独特的思想与艺术内涵,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之作。
-
评价理论视角下陶渊明诗歌三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
作者:
胡文静 来源:湖南科技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极差 陶渊明诗歌 评价理论 态度
-
描述:陶渊明(365-427)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陶渊明凭借他自身在田园劳作的经验和他朴实无华且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并且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陶渊明的许多作品被多位译者翻译成英文。本论文从众多英译本中选取了傅乐山、方
-
全文:陶渊明(365-427)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陶渊明凭借他自身在田园劳作的经验和他朴实无华且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并且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陶渊明的许多作品被多位译者翻译成英文。本论文从众多英译本中选取了傅乐山、方重、汪榕培的译本作为对比研究的对象,对三个译本的评价意义构建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作为一个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新发展起来的理论,评价理论关注的是说话者赋予语言对象的价值意义,主要讨论语篇或说话人表达、协商以及意识形态的语言资源,它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评价理论虽已被广泛运用到各种语篇的人际意义分析中,但较少涉及我国古典诗歌及其翻译。基于此,本文在评价理论的指导下,选取陶渊明诗歌中五首诗歌及其三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结合运用数据和图表,重点阐述陶渊明诗歌中态度资源和极差资源的分布规律以及三位译者如何在译本中实现评价意义,同时对评价资源实现的差异进行原因探究。研究结果表明,陶渊明诗歌中态度资源最丰富,其中鉴赏资源占多数,这归因于陶渊明诗歌中对田园风光的大量描写。译文在态度和极差资源的建构和原文基本保持一致,少量评价资源在译文中没有实现对等。三个译本中,乐傅山和程曦的合译本在评价资源的实现上完成的最好,最贴近陶渊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译者本身的教育背景,翻译动机,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翻译的方法等因素可能是导致译本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运用评价理论对陶渊明诗歌三个英译本所做的对比研究为陶渊明诗歌英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也即从评价理论的视角开展同类研究。此外,评价理论视角下的译本对比研究也为翻译等值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途径,为评价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和分析译本的质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