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与东晋佛教:文化过滤问题
作者: 钱丽萍  来源:复旦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佛教  陶渊明  文化过滤 
描述:本文主要探讨陶渊明有没有受到佛教的影响及这一接受过程中的文化过滤问题。文中讨论陶渊明思想主要依据其诗文作品,讨论所及两晋佛教主要为道安、慧远师徒所传般若学。首先论证陶渊明的确受到佛教思想影响;其次探讨在此接受过程中的文化过滤问题:东晋佛学化玄学代表作张湛《列子注》在其中的过滤性中介作用;分析现实语境
全文:》与佛教有关,并且其中“幻”、“空”在本句中的意义“幻象”、“实体”产生于翻译佛典时对译梵文(?)naya、sunya,从而推断陶渊明受到佛教影响。第三章讨论陶渊明接受东晋中土所传佛教过程中的文化过滤
中国艺术的主题母题研究——以陶渊明“归隐”主题为例
作者: 杨洋  来源:东南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艺术  母题  主题  陶渊明归隐 
描述:在中国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题材是艺术家屡次选择的,表现为不断地围绕这一题材再创造出艺术作品以表现特定的指向,题材因而具有了主题的意义。为了保证主题的表现力和识别度,往往会选取相同的关键母题进行再创作,但不同背景、时代艺术家的作品多会在继承的基础上呈现出不同,这些不同便体现在作品的母题选取和结构构
全文:在中国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题材是艺术家屡次选择的,表现为不断地围绕这一题材再创造出艺术作品以表现特定的指向,题材因而具有了主题的意义。为了保证主题的表现力和识别度,往往会选取相同的关键母题进行再创作,但不同背景、时代艺术家的作品多会在继承的基础上呈现出不同,这些不同便体现在作品的母题选取和结构构成等方面。由文学文本题材转化而来的陶渊明“归隐”主题,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主题母题特点,为文人士大夫所喜爱,并不断围绕这一主题创作出艺术作品,无一不是借渊明之志,发胸中逸气。从陶渊明归隐主题的题材构成来看,同属于诗词意象的“归去来”和“桃花源”题材却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主题来源模式:一是单一题材来源的“归去来”,由单一的陶渊明诗词发展而来,艺术主题固定,仅表现为时间范畴内的承继性上,体现为范式的形成、构成结构的变更和文本控制力的减弱;二是复合题材来源的“桃花源”,由多元的题材文本构成,从产生之初便有仙境和人境两种取向,在发展的过程中,两种取向由分裂到融合互释,再到母题泛化,表现为空间范畴内的多元性。通过两者的分析,明晰隐性文本、显性文本、艺术结构母题等在主题表现中的作用,单一题材与复合题材、情节叙事与非情节叙述等的相互关系,并通过陶渊明轶事题材检验母题与主题表达的开放性,对研究内容加以深化和推衍。通过艺术主题母题的分析,以探讨艺术史研究范围内的一个变迁曲径和叙述分析模式。
名人效应对旅游地吸引力影响研究:以九江陶渊明故里为例
作者: 曹慧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名人效应  影响因素  吸引力  旅游 
描述:近10年来,我国GDP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进入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新阶段。“十二五”时期,随着小康社会进程的稳步推进,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将持续增长,消费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同时,随着公众假日、休息日、带薪休假等休息时间趋近于中等发达国
全文:近10年来,我国GDP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进入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新阶段。“十二五”时期,随着小康社会进程的稳步推进,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将持续增长,消费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同时,随着公众假日、休息日、带薪休假等休息时间趋近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旅游消费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将在“十二五”时期加速形成。为抢占这一市场,各地都在想尽办法挖掘旅游资源,通过各种手段提升旅游知名度,吸引游客的到访,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提升旅游知名度的诸多因素中,名人及其作品、人格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利用名人效应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旅游产品的开发,而且能促进旅游目的地对名人遗迹的保护和名人文化的挖掘传承,从而实现保护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双赢。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旅游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选取陶渊明这一历史文化名人及九江县、星子县两个较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深入分析了名人及其作品、人格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产生影响的因素。通过实地访谈的方式,采访了游客、当地群众及旅游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力求从多方面了解名人及其文化对当地旅游产生的影响。基于名人及其作品、精神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笔者指出了当前旅游目的地在挖掘、保护、开发名人资源中的不足,同时,提出了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开发利用产品,提升旅游知名度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为相关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借鉴。
陶渊明酒诗研究
作者: 孙玉莹  来源:西藏民族学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酒诗  陶渊明  融合  发展  接受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是将酒与诗完美融合的第一人,也是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酒赋予了陶渊明其人、其诗特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陶渊明酒诗的研究分析表明:酒不只是陶渊明抒情写性的工具,更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酒就没有陶渊明,也就没有陶渊明诗。酒化了的诗和诗化了的酒,使陶渊明在诗歌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是将酒与诗完美融合的第一人,也是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酒赋予了陶渊明其人、其诗特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陶渊明酒诗的研究分析表明:酒不只是陶渊明抒情写性的工具,更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酒就没有陶渊明,也就没有陶渊明诗。酒化了的诗和诗化了的酒,使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新的诗歌题材,也使这种酒诗题材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借助于酒诗的创作,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或直接、或间接、或轻松、或沉重地表达出来,通过酒诗的内容体现出诗人不同人生阶段、不同时期其内心的孤独、忧伤、洒脱与快乐。本论文前两章通过对陶渊明酒诗的创作动因、作用及内容的分析,归结出其酒诗的特性:傲世任真、高洁、旷达。紧接着分析唐宋文人对陶渊明其人和其酒诗特性的接受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的诗人对陶渊明酒诗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接受及发展,从而也丰富了酒诗的内涵和外延。另外,陶渊明酒诗题材中的田园主题在后世的继承和发展下,也得到扩展和深化,在接受酒诗田园主题的情况下,唐宋文人将酒诗又创造出了思念、送别等主题,从而使酒诗获得更广泛的意义和发展空间。
陶渊明隐逸发微
作者: 沙素芳  来源:山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真实  热情  陶渊明  隐逸 
描述:钟嵘首次提出陶渊明是千古隐逸诗人之宗,此后陶渊明便被后世人们看作是世外高人,然事实并非如此。在陶渊明被当作隐士被人们接受的同时,就有许多人指出他并非真正的隐士。本文试图将陶渊明与之几乎同时的七十三位隐士作比较,揭示其并非真隐士的真实面孔。 本文主体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隐士概论。主要探讨
全文:钟嵘首次提出陶渊明是千古隐逸诗人之宗,此后陶渊明便被后世人们看作是世外高人,然事实并非如此。在陶渊明被当作隐士被人们接受的同时,就有许多人指出他并非真正的隐士。本文试图将陶渊明与之几乎同时的七十三位隐士作比较,揭示其并非真隐士的真实面孔。 本文主体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隐士概论。主要探讨了隐士的四大特征:首先是遁迹山泽,不问世事。隐士们多把深山老林作为自己的隐居地,不再过问人间的是是非非,尤其是对于政事的关心;其次是拒绝征辟,追逐高名。对于当官,隐士们的态度一般都很鲜明,那就是严词拒绝。他们都是高洁傲岸之人,黑暗的官场只能束缚他们的身心;再次隐士们都是有才之士,无论是在文化传承还是政治方面,他们都表现得相当卓越;最后隐士们多是些清心寡欲、追求闲适之人。他们行事超然绝俗,生活上追求自身的适意,主动捐弃所有,选择贫困。第二部分把陶渊明与隐士们相比较后得出结论:从表面上看,陶渊明是具备隐士元素的一个人,这也是历来人们都把他当作一个隐士的原因。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中之重”。首先是陶渊明在仕隐挣扎后最终选择了回归,这与隐士们拒不为官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论述他“归隐”之后仍然心系国家,不忘政事;...
论陶渊明的忧患意识
作者: 黎文君  来源:湖南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仕隐  苦闷  生死  矛盾  妻儿 
描述:本文是对陶渊明的诗文及其人生历程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的研究。在深入研究陶渊明的作品的基础上,对之进行梳理、分析,以求透过其飘逸平和的外表,揭示出陶渊明痛苦挣扎的心理状态,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全文由绪论和三章构成。绪论介绍并分析了学术界对陶渊明的评价,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陶渊明静穆旷达、平和飘逸,也有部分
全文:本文是对陶渊明的诗文及其人生历程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的研究。在深入研究陶渊明的作品的基础上,对之进行梳理、分析,以求透过其飘逸平和的外表,揭示出陶渊明痛苦挣扎的心理状态,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全文由绪论和三章构成。绪论介绍并分析了学术界对陶渊明的评价,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陶渊明静穆旷达、平和飘逸,也有部分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陶渊明还是存在着矛盾痛苦,以致在学术界形成了两种意见。本文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陶渊明的人格并非人们认为的那么和谐统一,他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痛苦,甚至可以说,忧患意识是陶渊明思想的底色,而旷达飘逸只不过是这一底色上的几处亮点而已。第一章“古今文人对陶渊明的评价”。虽然有文人学者指出陶渊明内心郁愤忧懑,但更多的研究者认为陶渊明是十分旷达飘逸、平和自然的。本章分两节,“古代文人关于陶渊明‘平淡冲和’人格的论述”和“近现代学者关于陶渊明‘浑身是静穆’的评价”,指出古今文人学者对陶渊明内心冲和平淡、人格和谐统一的评价。最后得出结论:陶渊明的一生确实有过快乐飘逸的生活,但这些只是他痛苦人生的一点亮色和点缀,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痛苦矛盾中度过的。第二章“对陶渊明内心痛苦的...
陶渊明文体贡献论略
作者: 王胜奇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体  陶渊明  贡献  风格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既有四言、五言诗,又有辞赋和文章(还包括序文),还有一些自成一家的传赞述。然而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的有生之年和逝世后的一段时间内,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以至于在钟嵘的《诗品》中,陶渊明的诗歌只被列为中品。这或许是因他人
全文: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既有四言、五言诗,又有辞赋和文章(还包括序文),还有一些自成一家的传赞述。然而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的有生之年和逝世后的一段时间内,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以至于在钟嵘的《诗品》中,陶渊明的诗歌只被列为中品。这或许是因他人微言轻和文风不符当时的审美情趣所致。后来对陶渊明的研究蔚为壮观,出现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而且其中有个别研究者也注意到了陶渊明文体的特征和风格,但这只是从单一文体进行的零星探究,远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换言之,从文体角度研究陶渊明其实还大有可为。 笔者主张陶渊明的文学作品从宏观的角度可大概分为诗、文、赋三大类;但在具体论述其文体特征时,又必须从内容、题材和风格等微观层面展开分析。笔者尝试从文体的角度将陶渊明的作品大致分为诗歌、散文和辞赋三类,然后逐一进行分析。拙文第一章陶渊明生平的简述和文体的阐释,以孟子“知人论世”的批评法简述他的身世,接着重点从宏观上概述文体流变,从而得出笔者的文体观。第二章诗歌——继承与革新,分别从四言和五言对陶渊明主要诗歌进行论述。笔者认为他的“止”字诗和联句诗在文体...
陶渊明诗歌中的概念隐喻
作者: 唐汉娟  来源:湖南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概念隐喻理论  陶渊明诗歌  映射 
描述: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语言与思维的基本方式,是人类认知的基本工具,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靶域﹚的系统映射。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生成性、概括性等特点。本文拟将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对陶渊明诗歌分析研究中。以期解决以下问题:陶渊明诗歌中有哪些概念隐喻?这些概念隐喻是
全文: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语言与思维的基本方式,是人类认知的基本工具,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靶域﹚的系统映射。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生成性、概括性等特点。本文拟将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对陶渊明诗歌分析研究中。以期解决以下问题:陶渊明诗歌中有哪些概念隐喻?这些概念隐喻是如何形成的?这些概念隐喻都支持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吗?同时,笔者将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在语料的收集过程中,作者采用了确定篇章中的概念隐喻的“五步法”(Steen2002)。陶渊明的诗歌分为人生、仕隐、饮酒和田园四大主题。通过研究,笔者确实发现了陶渊明诗歌中体现其主题的一些概念隐喻﹙如天人合一、人生是旅行、生命是年、生命是日、时间是生命、时间是运动、死亡是睡眠、死亡是旅行、官场是束缚物、名声是物质、酒是药、酒中是真理、情感是物质、田园是家、宗教是现实和传说是现实等﹚。这些概念隐喻来源于人类的基本生活体验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笔者通过分析陶渊明一百二十余首诗歌,一方面为概念隐喻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证据,另一方面描绘了陶渊明诗歌中的隐喻特征。
追寻与坚守--陶渊明的人格世界略论
作者: 刘少丹  来源:内蒙古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委运乘化  玄学人格  陶渊明  儒家人格  人格 
描述:人格问题涉及到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各个方面,有着特殊的复杂性与主观性。本文所说的人格,是指整体性地呈现于文学家作品与生活中真实的自我。作家的人格精神是其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只有对作家的人格进行全面深入地审视,才能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风格。对于文学家人格的探讨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学家的作品、创作、理想
全文:人格问题涉及到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各个方面,有着特殊的复杂性与主观性。本文所说的人格,是指整体性地呈现于文学家作品与生活中真实的自我。作家的人格精神是其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只有对作家的人格进行全面深入地审视,才能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风格。对于文学家人格的探讨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学家的作品、创作、理想、行为等都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所探讨的文学家的人格,包括了文学家的审美理想、生命意识、行为方式以及人生各阶段与人格各层面的心理趋向与冲突。研究陶渊明的人格精神世界,是理解陶渊明存在于中国古典文学独特性表征的重要内容。陶渊明有他的快乐和自得,也有他的悲哀和愤慨,甚至也有过用世的志意,有过积极的尝试,但在现实世界的冲击下与困境中,诗人不断追问人生的意义,极力保持个人在现实的冲击中的完整的生命价值。在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的交织、碰撞中达到了两种人格的对立统一。魏晋220年由最初摒弃儒学、在玄学指导下寻找人生活道路的士人们,经过实践的追寻,在出与入、狂与慎、躁与静乃至生与死等方面的种种冲突与焦虑,形成了各种鲜明的人格以及属于每个人的选择,而最终在陶渊明这里实现了所追求的理想人生,陶渊明的生活实践不仅仅可以看做是玄学人...
试论苏轼诗中的“陶渊明”情结
作者: 赵戎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轼诗歌  归去  “和陶诗”  “陶渊明”情结 
描述:苏轼,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诗、词、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却视与之生活时代相隔约七百年的陶渊明为异世知音,写有不少涉及陶渊明、间接模仿陶诗冲淡质朴风味的作品和对陶诗平淡风格的评介。在其晚年,更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写有124首“和陶诗”、10首《归去来集字》和1篇《和归去来兮辞》
全文:。在其晚年,更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写有124首“和陶诗”、10首《归去来集字》和1篇《和归去来兮辞》,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实属罕见。本文即将苏轼对陶渊明的这种浓厚的追慕情怀称之为“陶渊明”情结,集中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