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仕隐·生死:陶渊明的心结
作者: 李雅玲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仕隐  生死  陶渊明  郭象玄学 
描述:提到陶渊明,人们心目中便会出现一个飘逸旷达的隐者形象。但陶渊明实际上曾经五次踏入仕途,如此仕隐不定,可见仕隐在他心中是怎样一个纠缠不清的心结了。最初陶渊明是以“心远地自偏”的超越方式来作为自己出仕的理论依据。但是每次踏进仕途他都感到“为人所羁”。因为这种超越方式在理论上虽然十分高妙,真正实现之就困难
全文:。陶渊明对仕隐的态度与郭象性分看仕隐冥会暗通。个人性分不同,宜仕则仕,宜隐则隐。圣人性分为“全”,凡人性分则有“偏”,由此造成两种不同的逍遥方式:圣人的“无待逍遥”和凡人的“有待逍遥”。陶渊明的归隐
试论苏轼诗中的“陶渊明”情结
作者: 赵戎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轼诗歌  归去  “和陶诗”  “陶渊明”情结 
描述:苏轼,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诗、词、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却视与之生活时代相隔约七百年的陶渊明为异世知音,写有不少涉及陶渊明、间接模仿陶诗冲淡质朴风味的作品和对陶诗平淡风格的评介。在其晚年,更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写有124首“和陶诗”、10首《归去来集字》和1篇《和归去来兮辞》
全文:的社会环境;陶诗符合儒家“中和之美”的审美标准,为苏轼产生“陶渊明”情结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章重点分析苏轼诗中“陶渊明”情结的形成。清代王文诰辑注、孔凡点校的《苏轼诗集》为蓝本,时间为纲,将苏轼诗歌创作分为三...
陶渊明诗歌对朝鲜朝诗人李贤辅诗歌创作的影响
作者: 李茜  来源:延边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  影响  陶渊明  朝鲜朝  李贤辅 
描述:李贤辅是朝鲜王朝杰出的文学家与政治家。出仕与归隐成为他后半生生活的主题,在官场上他敢于直谏,生活中孝顺父母,这使他成为朝鲜文人学习的榜样。李贤辅创作的诗歌既继承了古代朝鲜诗歌的特点,同时又融合了中国诗歌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诗歌受到陶渊明诗歌的深刻影响。其作品思想内容丰富,风格清新淡雅,在朝鲜朝诗坛上独
全文:,《渔夫词》、《春眠曲》、《效嚬歌》几首最为有名。从创作的时间和内容来看,表达了李贤辅整个人生的思想变化过程。本文运用了知人论世、影响研究、比较研究、文本细读等方法,深入探究陶渊明诗歌对朝鲜朝诗人李
探索与肯定—谈陶渊明的自我叙述写作策略
作者: 黄碧幼  来源:复旦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典范  自我意识  自我构建  自我叙述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的作品表现出很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这自我意识的背后,隐藏的是陶渊明对自我的探索、设计和肯定。身为隐士典范的陶渊明,在其作品中亦表现得极其关注隐者形象,可说是对“隐”之境界的追求已深入到其生活的各个层面。陶渊明的自我,在他对隐的生活境界追求和人生经历的沉淀思考中,透过写作叙述而达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全文:所使用的叙述策略,找出他写作的动机,乃至进一步窥见陶渊明真实的本人。论文分为三个章节进行阐述,分别是陶渊明自叙方向与成因、陶渊明自叙性作品归类分析与三篇文章专门讨论及他人叙述陶渊明之价值立场与判断。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及比较
作者: 罗小虎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谢灵运  诗歌  陶渊明  风格 
描述:陶渊明、谢灵运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本文主要从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入手,研究陶谢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以期把握风格形成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加深对陶谢诗歌的理解。本文试图从文学史的角度前后纵向的分析比较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形成的内因和外因;从美学、文艺心理学及风格学的角度对他们的诗
全文:、谢灵运放在界定清楚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考察与这一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风格特点及意象生成和意境构建与风格的关系。通过分析古代刘勰、钟嵘、苏轼、严羽等为代表
从翻译的历史性角度分析汪榕培的陶渊明作品英译
作者: 蒋罗琼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翻译的历史性  陶渊明  汪榕培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其作品的英译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汪榕培先生是一位热衷于中国古籍翻译的学者,对陶渊明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翻译的《陶渊明集》是迄今为止最新的版本,且被收录于大中华文库中。本文从翻译的历史性角度出发,通过英汉对比以及陶渊明作品不同译本间对比的方法,来对汪
全文:。翻译的历史性是历史性这一概念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历史性的概念表明人们一方面置身于历史中,同时也在创造历史。翻译的历史性是指翻译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中发生,使原作另外一种形式呈现在当下。翻译的历史性对翻译
“无地”如何“自容”:嵇康、陶渊明比较研究
作者: 刘燕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书写  自然世界  陶渊明  嵇康  玄学 
描述:魏晋士人的思想状态总与魏晋玄学和隐逸思潮息息相关。在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嵇康处于魏晋玄学由老学向庄学转变的过渡阶段。嵇康内心深藏“宁如老聃”“将如庄周”二者选择取舍的困惑。其人格理想是老子式凝静审慎、平淡冲和的人格,通微达变、清虚自守的人生状态,但是他又吸收了庄子激烈的批判精神,敢于与现实社
全文:地呈现一个更为真实、复杂而又单纯的自我;而陶渊明也书写了一个矛盾立体的“我”,并似乎有意识地在书写着向世人说明“我是谁”,突出了自己的隐者形象,显示了诗文立言传世的意图。嵇康、陶渊明对作为个体的自我与
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下陶渊明诗歌两译本比较
作者: 刘惠文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诗歌  伽达默尔阐释学  理解的历史性  视域融合 
描述: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被视为中国田园诗歌创始人。南朝萧统对他作品的文学价值大加赞赏并率先在《文选》中对其加以收录,而钟嵘曾评价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之后,陶渊明的声望日隆。对他的评论和研究甚至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陶学”。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他的作品经由多位译者翻译为英文。本论文特别选择方重
全文:译者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视域,那么译者与目标语言读者之间也要求进行对话,经过协商最终达成某种共识,也就是译者与目标语言读者之间的“视域融合”。该论文从“理解的历史性”观点
论元散曲中的屈原与陶渊明
作者: 吕海青  来源:山西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评价  陶渊明  屈原  元散曲 
描述:元散曲中有一大批作品涉及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其中就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很大影响的屈原与陶渊明。在这些作品中,元散曲家观点高度集中地表现出抑屈崇陶的思想倾向:对屈原忧念苍生、关心国事、为理想殉身的做法流露出不以为然的态度;而对陶渊明的辞官不仕、安闲自适的隐居生活极尽赞美之词。这与历史上对屈原、陶渊明的传统
全文:士人感到空前的绝望和无奈,屈原为代表的积极用世的价值观念在元代社会的特殊背景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他们便走向了陶渊明为代表的“隐”的一极,因而对屈原加以贬抑,而对陶渊明则大为赞赏。
陶渊明诗文叙事研究
作者: 张松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叙事思维与主观投入  叙事 
描述:陶渊明一向被视为抒情诗人,其诗文也一直被置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中进行考察。考虑到陶渊明的诗文中蕴藏着丰富的叙事成分,本文在对陶渊明诗文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试图运用叙事学理论对陶渊明诗文进行新的审视和解读。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制约具体叙事行为的个人心理、社会、历史等因素入手,探明陶渊明作为叙
全文:。第四部分考察陶渊明诗文中的叙事结构,探析表面文本后的深层意蕴和生命情感。第五部分则考察了陶渊明诗文中的隐喻性叙事。陶渊明对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中特有的隐喻性叙事的运用,使诗文增添了含蓄委婉的韵味,扩大了叙事容量,同时也增加了后人文本解码的难度。
上页 1 2 3 ... 8 9 10 ... 11 12 13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