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会议论文(20)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20)
按年份分组
2017(1)
2015(1)
2014(1)
2013(2)
2011(1)
2009(2)
2008(1)
2007(3)
2006(1)
2005(1)
2004(1)
2001(1)
1999(1)
1998(1)
1992(1)
1987(1)
按来源分组
二OO七两岸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1)
中国王维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1)
东方丛刊(1998年第4辑 总第二十六辑)(1)
北海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研讨会;古建园林发展研讨会(1)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1)
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国中古(汉—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
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1)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八辑)——中国文化的理念、偏好与争论(1)
首届辛弃疾学术研讨会(1)
“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改革与审美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1)
2007年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1)
东方丛刊(1992年第4辑 总第4辑)(1)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1)
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 下卷(一)(1)
全球视野中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
中国文学史学科百年学术研讨会(1)
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三)(1)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声卷1)(1)
建设性、包容心、民族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1)
《同行》2015年9月(下)(1)
相关搜索词
赏析陶渊明词作中的咏菊情结
作者: 李世忠  来源:《同行》2015年9月(下)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咏菊  拟人化  陶渊明  喻己化 
描述:赏析宋词必得赏析陶渊明的词,赏析陶翁的词必得赏析其咏菊之词。陶翁咏菊赋予菊花以君子之德、隐士风范,将菊花之美拟人化、己化的描摹,品来蕴意独到,感慨极多。陶渊明的咏菊情结即陶翁气节在菊花身上的附着与延伸。
全文:赏析宋词必得赏析陶渊明的词,赏析陶翁的词必得赏析其咏菊之词。陶翁咏菊赋予菊花以君子之德、隐士风范,将菊花之美拟人化、己化的描摹,品来蕴意独到,感慨极多。陶渊明的咏菊情结即陶翁气节在菊花身上的附着与延伸。
“清出于老”:论冈村繁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
作者: 杨子彦  来源:建设性、包容心、民族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冈村繁全集》2002年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后,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陶渊明研究。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①,后代不乏赞美之词,关于陶渊明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肯定的意义上展开的。所以日本学者冈村繁提出陶渊明"其为人处世是相当不顾节义并十分功利主义的"~②的观点,这
全文:《冈村繁全集》2002年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后,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陶渊明研究。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①,后代不乏赞美之词,关于陶渊明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肯定
怎样从陶渊明看桃花源世界
作者: 罗明  来源: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声卷1)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东晋陶潜,字渊明,他出生于江南水乡一个仕宦之家里,年少时因受家庭和儒学影响,曾对封建王朝抱着极大的幻想,并曾有"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因为庶族出生,且当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已发展到顶点,无能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寒门庶族者自然屡遭压抑。时值东晋政权极度腐败,不少仁人志士要
全文:东晋陶潜,字渊明,他出生于江南水乡一个仕宦之家里,年少时因受家庭和儒学影响,曾对封建王朝抱着极大的幻想,并曾有"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因为庶族出生,且当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已发展到顶点,无能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寒门庶族者自然屡遭压抑。时值东晋政权极度腐败,不少仁人志士要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作者: 邬昌荣  来源: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三)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诗、文、辞、赋俱为晋代大家,具有他不同于当时流行的骈俪绮靡之风,而独为朴素自然,清淡隽永。尤其诗中之田园诗,被后世称为田园之祖,陶渊明亦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语)。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映作者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我们且看其几首著名的田园诗。少无
全文:诗人之宗"(钟嵘语)。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映作者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我们且看其几首著名的田园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艺境与道境:陶渊明的音乐世界与诗意生活:以“无弦琴力的故事为中心
作者: 范子烨  来源:中国文学史学科百年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音乐世界  诗意生活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无弦琴”的故事是尽人皆知的,历代的文人墨客大都津津乐道,视为风雅之举,脱俗之行。我们试读以下诗句:有菊翻无酒,无弦则有琴。(庾信《卧病穷愁》,清倪瑶《庾子山集注》)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全文:陶渊明“无弦琴”的故事是尽人皆知的,历代的文人墨客大都津津乐道,视为风雅之举,脱俗之行。我们试读以下诗句:有菊翻无酒,无弦则有琴。(庾信《卧病穷愁》,清倪瑶《庾子山集注》)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元问题:人与自然:陶渊明与卢梭、梭罗的比较陈述
作者: 鲁枢元  来源:全球视野中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一、元问题相对于20纪初西方学界提出的"元数学"、"元逻辑"、"元语言"、"元科学"的概念,我们这里讲的"元问题"有与其相似的地方,但又不相同。英语世界中的"元问题"(meta-question)含有"在上、在外、在后"的意思,意味着被"抽象化"、"形式化"、"逻辑化"的最终问题,体现了西方逻辑实
全文:一、元问题相对于20纪初西方学界提出的"元数学"、"元逻辑"、"元语言"、"元科学"的概念,我们这里讲的"元问题"有与其相似的地方,但又不相同。英语世界中的"元问题"(meta-question
泥土的颜色——漫谈陶渊明
作者: 李咏芳  来源: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 下卷(一)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茫茫大地,悠悠高冥,是生万物,余得为人。"常常会感叹,作为人,来这世上一遭,"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究竟是幸或不幸。有人感谢生命,把爱的、恨的、快乐的、遗憾的,统统纠缠在一起,归结为"体验";也有的人,让生命从高处飘然而落,从此他自己即是一片空白,而功过种种,是非种种,任由世人评说;还有的人,
全文:"茫茫大地,悠悠高冥,是生万物,余得为人。"常常会感叹,作为人,来这世上一遭,"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究竟是幸或不幸。有人感谢生命,把爱的、恨的、快乐的、遗憾的,统统纠缠在一起,归结为"体验";也有的人,让生命从高处飘然而落,从此他自己即是一片空白,而功过种种,是非种种,任由世人评说;还有的人,他们没有离去,他们走开了……
陶渊明与《诗经》
作者: 李剑锋  来源: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考订说:“陶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陶的改名,很可能取意《诗经·小雅·鹤鸣》。鲁、齐、韩、毛众家大要皆以此诗所咏乃“贤者隐居”。从《述酒》等诗看,陶渊明对刘宋篡晋颇有微词,认为当时“道丧向千载”。贤者应当隐遁不
全文: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考订说:“陶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陶的改名,很可能取意《诗经·小雅·鹤鸣》。鲁、齐、韩、毛众家大要皆以此诗所咏乃“贤者隐居”。从《述酒》等诗看,陶渊明对刘宋篡晋颇有微词,认为当时“道丧向千载”。贤者应当隐遁不
试论陶渊明的自然本体美学观
作者: 刘士林  来源:东方丛刊(1992年第4辑 总第4辑)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一、绪论综观中国古代的诗人和文学艺术家,我们常会发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有不少人,越是轻视社会现实功利,越是回避人生和生活,却往往越能引起后人的景仰和顶礼膜拜,如晋代的陶渊明就是一例。在那个悲惨的、充满着野蛮的杀戮和政治动荡的时代,他没有投身时代的政治历史舞台,而是躬耕南山之下,徜徉林泉之
全文:一、绪论综观中国古代的诗人和文学艺术家,我们常会发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有不少人,越是轻视社会现实功利,越是回避人生和生活,却往往越能引起后人的景仰和顶礼膜拜,如晋代的陶渊明就是一例。在那个悲惨的、充满着野蛮的杀戮和政治动荡的时代,他没有投身时代的政治历史舞台,而是躬耕南山之下,徜徉林泉之
生态视野下的陶渊明
作者: 范爱荣  来源:2007年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文学作品  陶渊明  生态视野  价值观 
描述: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生态作家之一。他在创作中营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的亲密无间的生态世界,对当今大多数中国人甚至世界人而言,都具有一种超前的意识。他的作品中的生态思想,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注意,开始唤醒了人们关爱自然、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并为此后生态文学的不断前进做
全文: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生态作家之一。他在创作中营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的亲密无间的生态世界,对当今大多数中国人甚至世界人而言,都具有一种超前的意识。他的作品中的生态思想,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注意,开始唤醒了人们关爱自然、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并为此后生态文学的不断前进做好了范式坐标,为以后的创作者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课题。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