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
作者: 陶渊明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诗文作品
描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己酉岁九月九日
作者: 陶渊明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诗文作品
描述: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全文: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九日闲居·并序
作者: 陶渊明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诗文作品
描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
全文:‍‍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作者: 陶渊明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诗文作品
描述: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劲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全文: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劲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挽歌
作者: 陶渊明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诗文作品
描述: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其二‍‍‍‍在
全文: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其二‍‍‍‍在
拟挽歌辞三首
作者: 陶渊明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诗文作品
描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在昔无酒饮,今但湛
全文:‍‍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在昔无酒饮,今但湛
《九日闲居·并序》评论赏析
作者: 佚名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据《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归隐后闲居家中,某年九月九日重阳节,宅边的菊花正开,然因家贫无酒,遂在菊花丛中坐了很久,正在惆怅感伤之际,忽然做江州刺史的王宏派人送来了酒,渊明也不推辞,开怀畅饮,饮则醉,醉则归,不拘礼仪,颓然自放,表现了他不受拘束,纯任自然的天性。这首诗根据其小序中
全文:让重阳佳节白白地过去!酒器中空空如也,积满灰尘,而秋菊却在篱边空自开放。这里描写了一幅天朗清的深秋景象,与诗人自己贫寒潦倒的处境正成鲜明对照,自然景象的美好反衬出诗人心绪的寥落,大好的时光在白白消逝
《咏贫士》评论赏析
作者: 佚名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此诗承《咏贫士·万族各有托》中的诗句“岂不寒与饥”,先叙贫困饥寒之状。朔风凄厉,已近岁末。无以取暖的老诗人,只能拥着粗布衣服,在前轩下晒太阳。抬眼望去,昔时四院中盛开的花卉已荡然无存,青葱的树木,也成了光秃秃的枯条。诗的前四句在严冬萧索景色的衬托中,描出了一位贫士索漠的形象。严寒袭
全文:,这就使此诗虽写饥寒而有舒徐之态、书卷之,加以“倾壶”“窥灶”之轻描淡写,“日昃”之后的言外之言,非孔以自见的婉而不露,读来就感到仍有陶诗一贯的风行水上之致。而更可贵的是上述结构虽巧,却非刻意经营
《饮酒·结庐在人境》赏析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
全文:了生命的和谐。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 见南山何物?日暮的岚,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
《挽歌》赏析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
全文:,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然后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从诗的具体描写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气绝就再无知觉的道理的,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所以他说:“魂散何之,枯形寄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