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试论陶渊明的"四皓"情结
-
作者:
康保成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四皓精神 隐居 避祸 陶渊明 南山四皓 外圆内方
-
描述:人们熟知的"商山四皓"从汉代起就可以叫做"南山四皓",陶渊明诗文中的"南山"、"南岭"、"南阜"都是在暗用"四皓"的故事."四皓"精神大致可用"避乱隐居,不仕修身,待机出山"来概括.陶渊明具有浓厚的"四皓"情结,他归隐的主要原因是为躲避当时政治风云可能造成的祸患,同时也在等待着出山的机会.陶渊明的"
-
全文:人们熟知的"商山四皓"从汉代起就可以叫做"南山四皓",陶渊明诗文中的"南山"、"南岭"、"南阜"都是在暗用"四皓"的故事."四皓"精神大致可用"避乱隐居,不仕修身,待机出山"来概括.陶渊明具有浓厚的"四皓"情结,他归隐的主要原因是为躲避当时政治风云可能造成的祸患,同时也在等待着出山的机会.陶渊明的"四皓"情结对我国传统文人"外圆内方"集体人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
陶渊明的生活与思想
-
作者:
郑文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7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释慧远 “化” 桃花源 刘裕 崇信佛教 保持形体 陶渊明 谬说 《论语》 思想
-
描述:陶渊明的生活,可以分为两期;他的思想,也可分为两期。在四十一岁以前是前期,在四十一岁以后是后期。就前期说,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点: 一、他的家境比较困难,在《五柳先生传》中有“环堵萧然,不蔽风雨,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记载。但有时“静寄东轩,春醪独抚”(《停云》);有时“袭我春服,薄言东郊”(《时运》
-
全文:,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记载。但有时“静寄东轩,春醪独抚”(《停云》);有时“袭我春服,薄言东郊”(《时运》);有时“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之一),
-
陶渊明真淳人生探究
-
作者:
童颖冰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社会环境 人物性格 陶渊明 田园诗风
-
描述: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其诗风格真挚、纯朴、自然、平淡;他的这种真纯、自然、平淡的诗风,反照出他的真淳人生。 下面,我们从陶渊明亲自参加躬耕,不辞辛劳;与农民交往,毫无介蒂;田园诗风真淳、平淡等三方面,来说说陶渊明归隐后的人生道路。 陶渊明生于一士族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时叱咤风云的人
-
全文: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其诗风格真挚、纯朴、自然、平淡;他的这种真纯、自然、平淡的诗风,反照出他的真淳人生。 下面,我们从陶渊明亲自参加躬耕,不辞辛劳;与农民交往,毫无介蒂;田园诗风真淳、平淡等三方面,来说说陶渊明归隐后的人生道路。 陶渊明生于一士族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时叱咤风云的人物,祖父陶茂是武昌太守。他归隐前也做过州祭酒、州召主簿、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官。虽然到他时家境
-
陶渊明酬和刘柴桑诗系年
-
作者:
李华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柴桑 晋安帝 时见 春醪 义熙 庐山白莲社 周续之 逯钦立 诗云 己酉岁九月九日
-
描述:《陶渊明集》中有《和刘柴桑》及《酬刘柴桑》诗.此二诗究竟何时所作?王瑶编注《陶渊明集》(一九五六年版)系于晋安帝义熙十年甲寅(414年),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则系于义熙五年己酉(409年).我以为这两种系年皆有可商之处。这里拟将两诗分别论列之。先说《和刘柴桑》。原诗云: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
-
全文:《陶渊明集》中有《和刘柴桑》及《酬刘柴桑》诗.此二诗究竟何时所作?王瑶编注《陶渊明集》(一九五六年版)系于晋安帝义熙十年甲寅(414年),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则系于义熙五年己酉(409年).我以为这两种系年皆有可商之处。这里拟将两诗分别论列之。先说《和刘柴桑》。原诗云: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
-
论南宋遗民词人对陶渊明的受容及其意义
-
作者:
丁楹 来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受容 陶渊明 南宋遗民词人
-
描述:南宋遗民词人的独特人格魅力,表现在他们对整个人生有了深刻的内省,儒家乱邦不居、无道则隐的思想,佛道全身避祸、自然闲适、根绝尘念的观念,构成了他们人格精神的基础,他们继承发展了晋宋士人陶渊明的人格风度,羡慕和仿效他的行为方式,吸收了晋宋时代士人人格精神的有益因素,从而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境界里消
-
全文:,羡慕和仿效他的行为方式,吸收了晋宋时代士人人格精神的有益因素,从而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境界里消解了入世与归隐的两难选择。
-
陶渊明酬和刘柴桑诗系年
-
作者:
李华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村 柴桑 肇论 王瑶 南亩 西林 庐山 遗民 逯钦立 《陶渊明集》
-
描述:《陶渊明集》中有《和刘柴桑》及《酬刘柴桑》诗.此二诗究竟何时所作?王瑶编注《陶渊明集》(一九五六年版)系于晋安帝义熙十年甲寅(414年),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则系于义熙五年己酉(409年).我以为这两种系年皆有可商之处。这里拟将两诗分别论列之。先说《和刘柴桑》。原诗云: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
-
全文:《陶渊明集》中有《和刘柴桑》及《酬刘柴桑》诗.此二诗究竟何时所作?王瑶编注《陶渊明集》(一九五六年版)系于晋安帝义熙十年甲寅(414年),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则系于义熙五年己酉(409年).我以为这两种系年皆有可商之处。这里拟将两诗分别论列之。先说《和刘柴桑》。原诗云: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
-
试论古文教学中情景交融之探究与迁移:以陶渊明辞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例
-
作者:
张玉平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迁移拓展 情景交融 陶渊明 缘诗探径
-
描述:《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辞赋中的经典之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细节的再现和风轻云淡、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诗意生存,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情怀。文章意在以妙景栖情为视角,探究文本清水出芙蓉
-
全文:《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辞赋中的经典之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细节的再现和风轻云淡、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诗意生存,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情怀。文章意在以妙景栖情为视角,探究文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试图缘诗探径,在拓展中夯实情景交融。
-
试论古文教学中情景交融之探究与迁移:以陶渊明辞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例
-
作者:
张玉平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迁移拓展 情景交融 陶渊明 缘诗探径
-
描述:是陶渊明辞赋中的经典之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细节的再现和风轻云淡、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诗意生存,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情怀.文章意在以妙景栖情为视角,探究文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
-
全文:是陶渊明辞赋中的经典之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细节的再现和风轻云淡、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诗意生存,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情怀.文章意在以妙景栖情为视角,探究文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试图缘诗探径,在拓展中夯实情景交融.
-
安徽黟县读陶渊明家谱记略
-
作者:
宣奉华 来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源 家谱 对联 宗谱 黟县 桃花源记 年代 陶渊明 公路 黄山市
-
描述:当我乘车从黄山市向黟县进发时,路过一个山口,见路旁竖着一块木牌:上写“桃源古洞”四个大字,同车的人告诉我,这里原是一个园形山洞,洞口有对联:“白云芳草疑无路,桃花流水别有天”。后来因为扩建公路,把园形隘口炸掉了,在原洞口附近立此木牌为志。从这洞口进去,便是一块四面环山的平畈地,中有城郭,就是古志的黟
-
全文:当我乘车从黄山市向黟县进发时,路过一个山口,见路旁竖着一块木牌:上写“桃源古洞”四个大字,同车的人告诉我,这里原是一个园形山洞,洞口有对联:“白云芳草疑无路,桃花流水别有天”。后来因为扩建公路,把园形隘口炸掉了,在原洞口附近立此木牌为志。从这洞口进去,便是一块四面环山的平畈地,中有城郭,就是古志的黟县城。据说,在50年代初,黟县的自然风貌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景象十分相似,黟县自古就有“小桃源”之称,四面青山环抱,碧水长
-
陶渊明遗落在重庆的桃花源
-
作者:
杨泽民 来源:重庆旅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源 “桃花源” 飘逸 陶渊明 重庆
-
描述:到了重庆酉阳,不能不去桃花源。 我还没跨进桃源大门,远远就见一树灼灼桃花,含笑绽放,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少男少女们,有的摆pose拍照、有的闻花停留。当我步入桃花源里,举目仰望,在月芽形山洞的云崖之上,镌刻着“桃花源”三个大字,气度不凡,有如横空出世。一看得知,此乃是我熟悉敬重的马识途先生的手迹,字体古
-
全文:到了重庆酉阳,不能不去桃花源。 我还没跨进桃源大门,远远就见一树灼灼桃花,含笑绽放,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少男少女们,有的摆pose拍照、有的闻花停留。当我步入桃花源里,举目仰望,在月芽形山洞的云崖之上,镌刻着“桃花源”三个大字,气度不凡,有如横空出世。一看得知,此乃是我熟悉敬重的马识途先生的手迹,字体古朴苍劲,潇洒飘逸。 我顺着小径步入洞穴,洞体高朗空旷,若明若暗的光线营造出神奇的氛围,将我引进梦幻般的天地。蜿蜒小溪里的波光云影,幻化仙态。沿着崖壁拾级而上,仿古栈道凸凹迂回、跌宕起伏、不断向上延伸,把我的视线牵到深远……此刻,我凝视着、沉思着、向浩渺的苍穹怅然发问:那里可有荒冢?可有香丘?可有象征永恒不朽的纪念碑? 当我感到迷茫困惑时,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缥缥缈缈天外来声,让人大彻大悟,有生必有死,死和生都是自然规律。什么超脱?什么羽化?仔细听听,原来是陶渊明用枯枝般的手,颤抖着结束了《挽歌》,他欣慰地感到,表明了自己对于生死的最终看法,似乎余兴末尽,他低声咏诵:“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千余年前说话的声音,恍然在我的心上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