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陶渊明诗的人民性和艺术性
-
作者:
罗根泽 来源:人民文学 年份:195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陶渊明这一伟大的诗人,也和历史上的其他伟大诗人的命运一样,在长期的反动封建统治的社会里,被人扩大了他的封建性,泯没了他的人民性。「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鲁迅先生早已指出,他「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的诗。现在我们还可以指出下列三点:(
-
全文:的范围内,他还提出了「化迁」的宇宙观和「靡王税」的理想社会。(三)他的退隐归田,并不是「耻復屈身异代」,而是憎恶当时政治仕途的窗朽恶浊。
-
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求生存:解读陶渊明
-
作者:
严玲琍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化冲突 陶渊明
-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 ,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 ,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 ,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 ,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 :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 ,不能用“因贫寒 ,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
-
全文: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 ,那就是 :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 ,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
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求生存:解读陶渊明
-
作者:
严玲琍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化冲突 陶渊明
-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
-
全文: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
莫信陶潜竞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试析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矛盾
-
作者:
杨斗 来源:学理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平淡 陶渊明 思想 金刚怒目 矛盾
-
描述:魏晋年间,中国诗坛被玄言诗垄断,是他,在诗坛吹起一阵清新的风,开一代田园诗派;他,挣扎在入仁与出世的矛盾中,最终与黑暗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他,在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中游弋,将儒、道的思想寓于自然的语句中;他,以平淡自然之语,成就了千古佳句;他,把金刚怒目的情怀深藏干那颗壮志成空的心中……他,就是陶渊明
-
全文:中;他,以平淡自然之语,成就了千古佳句;他,把金刚怒目的情怀深藏干那颗壮志成空的心中……他,就是陶渊明,爱酒、爱菊、爱书,安贫、固穷、乐道,悠闲于南山采菊的他,却将满腔的政治理想写在了中,这就是充满
-
试论中日隐逸文学的异同——以陶渊明与西行法师为中心
-
作者:
王贺英 来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异同 陶渊明 中日隐逸文学 西行法师
-
描述:中国与日本古代文学史上都出现过隐逸文学,陶渊明与西行法师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西行法师被称为日本隐逸文学的第一人.陶渊明与西行法师都在隐逸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他们所处的时代特点、隐逸动机、所创作的诗歌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生活于乱世,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从隐逸动
-
全文:所处的时代特点、隐逸动机、所创作的诗歌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生活于乱世,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从隐逸动机上来看,陶渊明及中国的隐逸者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而西行法师及日本的隐逸者则更多是出于宗教上的理由.
-
发乎情 止手礼義——读陶渊明《闲情赋》
-
作者:
振甫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追求爱情 扬雄 政治理想 闲情赋 陶渊明 萧统 结合 逯钦立 品德 作品
-
描述:陶渊明的《闲情赋》,萧统《陶渊明集序》评:“白璧微瑕惟有《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是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认为这是陶渊明作品的缺点,因为赋中描绘的,只是劝诱人对美人的胡思乱想,并没有讽谏。最近读到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提出新的看法:“赋作于彭泽致仕以后,以追求爱情的失败
-
全文:的胡思乱想,并没有讽谏。最近读到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提出新的看法:“赋作于彭泽致仕以后,以追求爱情的失败表达政治理想的幻灭。”现在试结合原作来看看。《闲情赋序》:“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
-
陶诗“忠愤”说新证——陶淵明爱国主义思想的探索
-
作者:
俞啓崇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5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北伐 理解 刘裕 陶渊明 爱国主义思想 思想内容 探索 作品 南宋 政治事件
-
描述:魯迅先生說:“陶潜总不能超于塵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詩文中时时提起的。用别一种看法研究起來,恐怕也会成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罢。”(“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本文也是想就魯迅先生啓示的話,对陶淵明進行一些探索。陶詩“忠憤”说盛于南宋,对陶淵明理解的全面与
-
全文:”这一点,以致使陶淵明的真正面貌受到歪曲,使他的作品的思想內容受到阉割,貶低了陶詩的真正价值。这里要提出討論的是作为陶詩“忠憤”的主要內容下是“恥复屈身異代”而是爱國主义思想。这一点在近人研究陶淵明的論文中不是予以忽视就是任意加以貶低或抹殺。“陶淵明一生面臨的政治事件最大者不外:
-
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
作者:
马丽 来源:山西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家情怀 元曲 陶渊明
-
描述:本文主要立足于元曲中有关陶渊明的作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讨陶渊明形象的题材来源,并且结合元代诗歌的相关作品来审视元代文人眼中的陶渊明形象,进一步探究元代文人避世的深层历史原因及意义。具体内容如下: 1、通过分析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来探析作品内容题材的来源。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
-
全文:: 1、通过分析元杂剧《陶渊明东篱赏菊》来探析作品内容题材的来源。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方面是从正史部分来考究题材的来源,主要参考的史书是唐代房玄龄的《晋书.隐逸传》和梁朝沈约的《宋书
-
[0图]春蚕与止酒 互文性视域下的陶渊明诗
-
作者:
范子烨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
描述:范子烨编著的《春蚕与止酒:互文性视域下的陶渊明诗》是我国学术界中中部运用“互文性”理论研究陶诗的学术专著。这种理论的核心在于:任何一种文学文本都不是自给自足的,而是在吸纳前人以及同时代人所创造文学文本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任何文本都隐含着其他文本。本书从这一特殊的理论视域出发,还原了锺嵘品陶的真意,
-
全文:,是诗人对诗人的发现,是诗人对诗人的刻画,是诗人对诗人的揭示,是遥想中的遥想,是追忆中的追忆,是曹植和陶潜两位伟大诗人对汉魏变迁之际的政治问题与人性问题的历史沉思录。本书在纵、横两个方向上深入阐发了这组
-
论中国古代隐士——以陶渊明为例
-
作者:
张梦秋 来源:北方文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我独立人格 隐士特点 士大夫 陶渊明 隐士思想
-
描述:中国古代多隐士,隐士多文人。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隐士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特色之一。“隐士”不是一般的人,当为世之隐匿之高人也。《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中国隐士文化是颇为发达的,是与思想文化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隐士文化使中国历史更
-
全文:的山水诗和文人画中所反映的大多是隐士的眼光与情怀。三千年,隐士作为一个阶层存在着,既有大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与隐逸者个人的思想心理有关,也与儒道互补的文化气氛相联系,其独立人格和自我尊严是隐士人格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