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何为“大隐”——析阮籍、嵇康、陶渊明之隐逸
作者: 董淑梅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陶渊明  隐逸  嵇康  阮籍 
描述:中国魏晋时期政权不稳,朝代更替频仍,玄学老庄之学大盛,知识分子个性生命意识觉醒,他们鄙弃传统的束缚人性自由的儒家道德规范,甘愿退避名利场选择隐逸生活。阮籍隐于朝、嵇康隐于市而陶渊明隐于林。相比较而言,阮籍隐于朝市最接近于权贵的生活方式,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均与当权者有着诸多年连,受到庇护的同时威逼也同样
全文:而言,阮籍隐于朝市最接近于权贵的生活方式,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均与当权者有着诸多年连,受到庇护的同时威逼也同样深重,造成了其内心莫大的恐惧不安和隐逸生活的彻底性;嵇康隐于市,虽不身仕乱朝却也享有特殊待遇
陶渊明的年寿问题——兼对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质疑
作者: 王辉斌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年寿  太元  诗文系年  陶渊明  《宋书·陶潜传》  颜延之  中寿  逯钦立  王凝  公元 
描述:在李唐以前的诗人中,陶渊明的生平是最为复杂的。如被朱自清先生称之为“此六者皆荦荦大端”的名字、年号甲子、居址、出处、世系、年岁等,至今仍是众说纷纭,难断甲乙。以其年寿为例,自刘宋以降,即有六十三岁、七十六岁、五十六岁、五十二岁、六十余岁诸说。持六十三岁说者乃肇始于沈约《宋书·陶潜传》,梁启超《陶渊明
全文:岁、七十六岁、五十六岁、五十二岁、六十余岁诸说。持六十三岁说者乃肇始于沈约《宋书·陶潜传》,梁启超《陶渊明年谱》则首发其难而创五十六岁说。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从梁说。七十六岁说者为宋人张演在《吴谱辩证》中最先提出,请人黄璋等则从之疑,但梁《谱》认为是说亦不能成立。宋云彬《陶渊
发乎情 止手礼義——读陶渊明《闲情赋》
作者: 振甫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追求爱情  扬雄  政治理想  闲情赋  陶渊明  萧统  结合  逯钦立  品德  作品 
描述:陶渊明的《闲情赋》,萧统《陶渊明集序》评:“白璧微瑕惟有《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是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认为这是陶渊明作品的缺点,因为赋中描绘的,只是劝诱人对美人的胡思乱想,并没有讽谏。最近读到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提出新的看法:“赋作于彭泽致仕以后,以追求爱情的失败
全文:》,检逸辞而宗淡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谬作者之意乎?”
浅议陶渊明诗文系年的“语调相关”说
作者: 石中颖 魏正申  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释慧远  陶渊明诗文  最小的儿子  调相  诗文系年  语调  陶渊明  江州刺史  《礼》  年谱简编 
描述: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作为写给陶俨等五个儿子的事实上没有成为遗嘱的遗嘱篇,因其篇旨的特殊性,不时引起论陶家的关注。探讨其系年,自然成为重点课题。千多年来,经过学者们的研判,基本有系年于51岁和56岁宋受禅之后,57岁、59岁两种观点。 系年于陶公51岁说之由,从陶渊明作品的内证看有两点。其一,疏文
全文:的儿子陶佟当超过十五六岁,与《命子》、《责子》等篇之叙相吻合。从有关陶渊明史传的外证看,颜延之《陶征士诔》称:“年在中身,疢维痁疾”,指明陶渊明五十岁左右,有热无寒之疟病经常发作,这与疏文中“吾年过五十,……病患以来,渐就衰损”的情况相合。
琴之妙趣,心明足矣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作者: 王笑微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魏晋贤士陶渊明的诗文随世而传。在他提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观点后,随之而来的是对其观点产生、形成、正确与否的猜测和认知。本文以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为历史背景,以陶渊明不被世俗所困、规避于尘世的性格情操,及其他所作“清琴横床、浊酒半壶”、“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等诗文
全文:的性格情操,及其他所作“清琴横床、浊酒半壶”、“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等诗文为依据,推断出陶氏“解音”,且他否定音声,而追求超脱于“弦上声”的心境。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
译者的主体性——陶渊明诗歌英译文本的分析与讨论
作者: 陈建秋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译者  迦达默尔阐释学  译者主体性 
描述:近年来随着翻译学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逐步受到国内外翻译学者的关注而成为了翻译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本文以译者主体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在总结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讨论“谁是翻译中的主体”这个问题,界定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说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必然性和主要性。然而任何论题的讨论都有它的理论基础,译者主体
全文:,界定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说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必然性和主要性。然而任何论题的讨论都有它的理论基础,译者主体性也例外。本文试图将迦达默尔的阐释学作为理论支撑对译者主体性这一论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分析
译者的主体性—陶渊明诗歌英译文本的分析与讨论
作者:暂无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ranslator  Gadamer’s  Hermeneutics 
描述:近年来随着翻译学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逐步受到国内外翻译学者的关注而成为了翻译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本文以译者主体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在总结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讨论“谁是翻译中的主体”这个问题,界定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说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必然性和主要性。 然而任何论题的讨论都有它的理论基础,译者主
全文:,界定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说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必然性和主要性。 然而任何论题的讨论都有它的理论基础,译者主体性也例外。本文试图将迦达默尔的阐释学作为理论支撑对译者主体性这一论题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分析
陶渊明归稳始末探究
作者: 马春梅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古代知识分子  归隐生活  独善其身  隐逸诗人  陶渊明  个性价值  兼济天下  田园诗人 
描述:马春梅在教学中发现,古代文人大多追求一种归隐生活,陶渊明堪称其代表,他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然而为什么他的许多诗文总是浸润着琼浆
全文:的幸福生活。陶渊明也例外。他的曾祖父陶侃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陶茂、父陶逸都曾官至太守;外祖孟嘉乃东晋名士。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的陶渊明是抱着“兼济天下”的壮志去求官的,他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做造福
[0图]陶渊明诗文集 共4册
作者: 陶渊明  来源:扬州:广陵书社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陶渊明(三六五——四二七),一名潜,字符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作过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四十一岁由彭泽令上辞官归隐,直至去世。卒后友人私谧“靖节”,世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少怀济世之志,但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东晋与刘宋政权交替之际,政治昏暗、政局动荡、社会关争复杂、民族矛盾激化,他的
全文:盛行,玄学的熏染又使他追求心灵的自适、人格的完整。仕舆隐的矛盾困扰了陶渊明十九年,最终他选择了在盛年辞官归隐,再未出仕,表现出固穷守节、正直阿、淳朴率真的高洁品格。隐居期间,他写有一些反映战乱给人
论中国古代隐士——以陶渊明为例
作者: 张梦秋  来源:北方文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我独立人格  隐士特点  士大夫  陶渊明  隐士思想 
描述:中国古代多隐士,隐士多文人。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隐士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特色之一。“隐士”不是一般的人,当为世之隐匿之高人也。《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中国隐士文化是颇为发达的,是与思想文化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隐士文化使中国历史更
全文:一个时代性的问题。隐士的存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士大夫的人格心理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也否认中国隐士命运多舛且自身存在着消极避世的思想及行为。
上页 1 2 3 ... 39 40 41 ... 42 43 44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