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从《形影神》诗看陶渊明的生命价值观
作者: 徐柏青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形影神》  生命价值观  “纵浪大化”  质性自然  陶渊明 
描述:从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独特的思考。他拒绝在天国中求得永恒,更不在乎死后流芳百世,而是希望在“纵浪大化中”实现自我的超越。“纵浪大化”就是返回自然,其意义包括返回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两个层面。对陶渊明来说,返回外在自然就是弃官归隐,享受山水田园之乐;返回内在自然则是实现与天地
全文:和内在自然两个层面。对陶渊明来说,返回外在自然就是弃官归隐,享受山水田园之乐;返回内在自然则是实现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同节律,让生命大化而永在。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从《形影神》诗看陶渊明的生命价值观
作者: 徐柏青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形影神》  生命价值观  质性自然  陶渊明  纵浪大化 
描述: 从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独特的思考。他拒绝在天国中求得永恒,更不在乎死后流芳百世,而是希望在"纵浪大化中"实现自我的超越。"纵浪大化"就是返回自然,其意义包括返回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两个层面。对陶渊明来说,返回外在自然就是弃官归隐,享受山水田园之乐;返回内在自然则是实现与天
全文:和内在自然两个层面。对陶渊明来说,返回外在自然就是弃官归隐,享受山水田园之乐;返回内在自然则是实现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同节律,让生命大化而永在。
《文徵明和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及其父子信札合册》小考
作者: 李海翔  来源:中国书法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补庵  人说  太史  外郎  文徵明  九日闲居  逸庵  素发  元肇  四开 
描述:《文徵明和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及其父子信札合册》(以下简称合册),纸本,书和画一共十四开,其中书法尺幅每开大约纵21.5cm,横12cm,绘画尺幅略大,原为台湾华氏家族旧藏,后归无锡博物院。从书册整体装裱情况来看,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联并无十分严谨的逻辑顺序,应为后人重新装裱而成。该书册的第一、二开是
全文:册整体装裱情况来看,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联并无十分严谨的逻辑顺序,应为后人重新装裱而成。该书册的第一、二开是清代子长为文徵明的《九日闲居诗》补作的一幅设色小景山水画,一座院落里
突然想起陶渊明
作者: 董金鹏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其中缘由,闲时独到《李清照卷》,方才明白了其中的由来。原来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在与当朝宰相蔡京的政权争斗中,赵家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在赵挺之罢官后不足几日,他就一命呜呼了。之后不到几天,蔡京就对赵家进行了打击报复,赵家几个兄弟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李清
全文:了。之后不到几天,蔡京就对赵家进行了打击报复,赵家几个兄弟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李清照只好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明诚夫妇在回到原籍青州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
[0图]陶渊明的文学世界
作者: 孙晓明  来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陶渊明(365~427)  文学研究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与《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经典名篇共存,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一百多首诗、十余篇文章,和一些流传广泛的逸事趣闻,永久性地存留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记忆中,其意义伴随作品的流传而亘古长新。《陶渊明的文学世界》一书通过对陶渊明作品的详细剖
全文:、艺术风格和文学世界等方面去解读陶渊明与他的作品,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委运化、顺应自然的具有鲜活的人格魅力的陶渊明,更深刻地理解了陶渊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学风格及其语言特色。
陶渊明阮籍诗歌的异同
作者: 邓琼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金石  白马  异同  曹操  陶渊明  诗歌创作  历史时期  田园诗人  阮籍  魏晋 
描述:陶渊明和阮籍,一个晋末宋初人,一个魏末晋初人,同属于魏晋这一历史时期,同处于一个文学发展史阶段。因此,他们的诗歌艺术有不少相同之处。魏晋是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时代,又是一个思想活跃和人的觉醒的时代。随着人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悲哀,成为这一时代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对酒
全文:。随着人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悲哀,成为这一时代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自非金石
浅论陶渊明的《饮酒》诗
作者: 杨清文  来源:蒲峪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统治者  封建社会  田园生活  政治局面  深切同情  陶渊明  山水田园  统治阶级  品德  反映社会现实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清新流畅,淳朴自然,既一反西晋太康以来的绮靡旧俗,又不落东晋因谈余气,流成文体的玄言窠臼。他不但以独树一帜开田园诗之先河名垂千秋,而且还以饮酒和善写《饮酒》诗闻名于世。《饮酒》二十首是酒后题写的,其实未必篇篇写饮酒的事情,既使写饮酒之事,也是观其意不在酒,亦
全文:的情况下,坚守自己高洁的品德及走归隐的道路。一、揭露和鞭挞黑暗的社会现实陶渊明《饮酒》诗的小序:余闲居寡饮,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陶渊明寿年63岁说辨证
作者: 魏正申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享年  诗人  东晋  陶渊明  文学研究 
描述:陶渊明(365—427)享年63岁,本来是个颇为明确的问题.萧统最早编《陶渊明集》,所附陶渊明卒后不久颜延之《靖节征士诔》,有“春秋六十有三”之语.自北宋汲古阁藏《陶渊明集》十卷本以及以后的一些《陶渊明集》所附颜《诔》皆同(南宋曾集本《陶渊明集》所附有“时年六十三”之语,校记曰:“一无六十三字”).
全文:》:“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萧统《陶渊明传》:“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自南宋王质《栗里谱》以来,南宋吴仁杰,清代易、丁晏、陶澍、杨希闵以至今人逯钦立、杨勇、王瑶、吴云、钟优民、李华、王孟白、唐满先、孙钧锡、王叔岷、郭维森等,均主此说.当今诸多中国文学史教材也采用此说.
醒与醉的沉思: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两首
作者: 余翎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酒诗  田园  钟嗣成  陶渊明  沉思  典型人物  屈原  双调  渔父  魏晋 
描述:元人散曲中有这样一句引人注意的词:“试问屈原醒,争似渊明醉?早寻个稳便处闲坐地。”(钟嗣成《双调·清江引》)这里是将屈原与陶渊明作为醒与醉的典型人物加以比较的。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于是我们探寻到陶渊明的大量饮酒诗,发现《饮酒》二十首中第九首和第十三首,恰好可以解释这个有趣的问题。陶渊明
全文:我们探寻到陶渊明的大量饮酒诗,发现《饮酒》二十首中第九首和第十三首,恰好可以解释这个有趣的问题。陶渊明的这组《饮酒》诗,是他闲居田园期间“影独尽”后,聊以自娱的产物。其中第九首假设主、客对答,第十三
框架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研究: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田园诗为例
作者: 陈娟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隐喻翻译  田园诗  认知语言学  框架理论 
描述:任何语言都离不开隐喻,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田园诗歌也不例外。诗人在将自然的美丽及田园生活的安逸与宁静呈现在诗中的同时,往往运用隐喻来暗达自己的情感。框架理论是著名语言学家Fillmore (1975)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它认为框架是记忆中适于表达客观现实的知识框架,语言的意义主要依赖于认知框架,语言
全文:任何语言都离不开隐喻,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田园诗歌也不例外。诗人在将自然的美丽及田园生活的安逸与宁静呈现在诗中的同时,往往运用隐喻来暗达自己的情感。框架理论是著名语言学家Fillmore (1975)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它认为框架是记忆中适于表达客观现实的知识框架,语言的意义主要依赖于认知框架,语言表达式是激活认知框架的触发器或认知框架的支撑点。本文试图运用框架理论分析田园诗中的隐喻现象及其翻译,试图阐明框架理论对田园诗中的隐喻翻译所具有的解释力,并进一步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进而为翻译研究提出新的视角。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框架理论起源、原理及发展状况的回顾,对隐喻进行概括性总结和分析,通过对三首田园诗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讨框架理论应用于隐喻翻译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对汉诗英译提供一定的启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