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求生存:解读陶渊明
作者: 严玲琍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化冲突  陶渊明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
全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平淡后面是奇崛--简论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作者: 马进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诗  田园生活  生活中  中国文学史  东晋  饮酒  陶渊明  诗歌创作  田园山水诗  作品 
描述:了大济苍生的美好志愿。成年以后的陶渊明深感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在四十一岁辞去彭泽县令后发誓永远脱离
全文:东晋诗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也是新流派田园山水诗的创始人。在人杰地灵的江南风光中出生的陶渊明,幼年时代就是一个聪明机灵、好学上进的孩子,当时就以写得一手好文章而扬名乡里,很小就立下了大济苍生的美好志愿。成年以后的陶渊明深感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在四十一岁辞去彭泽县令后发誓永远脱离宦海生涯,作一名返归大自然怀抱的隐居者。对于陶渊明来说,梦寐以求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是很不幸的。但作为后人,我们却不能不暗自庆幸,正因为东晋时代少了一个可能跃入高官
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
作者: 袁行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孝武帝  政治势力  参军  刘裕  陶渊明  江州刺史  晋宋之际  桓玄  将军  刘敬 
描述:本文把陶渊明放到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中,通过对其几次任履的考证论析,说明诗人和当时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他对当时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实际态度以及他在从政期间真实的心理状态,力图再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活生生的"陶渊明的形象,并由这个典型看到中国封建时代一类知识分子共同的幻想、彷徨和苦闷。作者重点考察
全文:本文把陶渊明放到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中,通过对其几次任履的考证论析,说明诗人和当时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他对当时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实际态度以及他在从政期间真实的心理状态,力图再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活生生的"陶渊明的形象,并由这个典型看到中国封建时代一类知识分子共同的幻想、彷徨和苦闷。作者重点考察了陶渊明的第二、三、四次出仕,认为陶渊明于晋安帝隆安二年入桓玄军幕,元兴三年入刘裕幕任镇军参军,义熙元年入刘敬宣幕任建威参军,几次投身于晋宋之际的政治漩涡中。他在政治斗争中不是一个风云人物,但也不甘寂寞。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用生性恬淡解释他的归隐,都是不全面的。他的进退出处都有政治原因,他是矛盾地度过了自己的仕宦生涯。
试论陶渊明忧患感的消解
作者: 付以琼  来源: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人  东晋末年  忧患感  陶渊明  中国  文学史 
描述:陶渊明 ,东晋末年的大诗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对陶渊明思想特征的探讨一向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忧患是构成陶渊明复杂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忧患感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是人类一种极其普遍而深广的心理情绪。它是人类在外来祸患、困厄之中 ,由于心灵 (愿望和意志 )同现实 (自然的与社会的 )矛盾对
全文:影响着陶渊明的生活和诗歌创作。本文从探讨陶渊明忧患感的思想出发 ,试图对其饮酒、归隐躬耕的意图以及独特的诗歌艺术形成作些新的探索。陶渊明出身于官宦家庭 ,他父母两系均为门 ,曾祖父大司马陶侃 ,外祖父征
论陶渊明《读山海经》神游仙境的人文精神
作者: 梅大圣 吴美卿  来源: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存空间  《读山海经》  陶渊明  人文精神  生命关怀 
描述:《读山海经》是陶渊明归田之初写的组诗,是诗人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后的心的感悟。组诗层次分明,首先是赞美归隐后的田居之乐、读书之乐,是组诗的总序;其次是通过幽雅明媚的仙界环境审美评价,赞赏愉悦自由的神仙世界,表达了构建一个自然和谐的生存空间的愿望;再次,借助神话,对列神列仙的道德价值的审美评价,表达
全文:《读山海经》是陶渊明归田之初写的组诗,是诗人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后的心的感悟。组诗层次分明,首先是赞美归隐后的田居之乐、读书之乐,是组诗的总序;其次是通过幽雅明媚的仙界环境审美评价,赞赏愉悦自由的神仙世界,表达了构建一个自然和谐的生存空间的愿望;再次,借助神话,对列神列仙的道德价值的审美评价,表达对清正圣明的社会空间的渴望。陶渊明这种富有深意的精神畅游,昭示着组诗的心灵律动,是对过去仕宦生活的深刻反思,是对归隐后生命进入重大转折时期的人性关怀、新的生存空间的创构。组诗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杰出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与叶赛宁:中俄诗歌比较研究
作者: 岳凤麟  来源:国外文学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叶赛宁  田园生活  生活经历  十月革命  俄罗斯  陶渊明  抒情诗  比较研究  田园诗人  诗创作 
描述:诗坛巨匠曲折经历——陶、叶与农村陶渊明和叶赛宁是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与农村的关系,是他们进行田园诗创作的源泉,也是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基础。因此,让我们首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作一番回顾和考察。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全文:诗坛巨匠曲折经历——陶、叶与农村陶渊明和叶赛宁是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与农村的关系,是他们进行田园诗创作的源泉,也是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基础。因此,让我们首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作一番回顾和考察。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做过太守,后家道中落,由于父亲早死,陶渊明从青年时代起家境就很贫困。颜延之说他“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29岁那年(393年),因
苏轼诗歌创作中的陶渊明因素
作者: 刘畅  来源:辽宁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创作  陶渊明因素  和陶诗  苏轼 
描述: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的一位全才作家,其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的中华书局本《苏轼诗集》收苏诗五十卷,共计约二千七百五十八首。在苏轼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除了那些豪放满怀、气势恢宏的作品之外,同样包含了许多对陶渊明的羡慕、效仿及追和之作,而这些苏诗中的陶渊明因素,在不
全文: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的一位全才作家,其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的中华书局本《苏轼诗集》收苏诗五十卷,共计约二千七百五十八首。在苏轼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除了那些豪放满怀、气势恢宏的作品之外,同样包含了许多对陶渊明的羡慕、效仿及追和之作,而这些苏诗中的陶渊明因素,在不同的创作阶段所表现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也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贯彻在其创作的始终,表现出了苏轼诗歌风格的流动性特征。本文即沿着这条脉络,探讨陶渊明对苏轼的影响是怎样随着仕宦起伏和人生经历的变化而逐步加深的。本文的前三章以苏轼人生经历为主线,将其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从其入仕开始至“乌台诗案”以前为一阶段,此时苏轼诗歌中的陶渊明因素与后期相比并不甚多,但他在思想情感中已经表现出“羡陶”的情结。因此在第一章当中,结合其本阶段的人生经历、思想特征以及“涉陶”诗歌数量,对苏轼“羡陶”情结的发生、发展及深化进行论述。而“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至渡岭海前为第二阶段,为本文第二章。在此阶段苏轼人生受到重创,仕途受阻,心态上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开始逐渐领悟到陶渊明其人其诗的真谛,进而开始“学陶”。本章分为贬居黄、汝和元祐在朝两个具体时期,将其在归耕过程中的怡然自得以及重新被任用时内心对官场的排斥心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重点从诗歌的数量及诗风的角度对其创作中陶渊明因素的加深进行讨论。在岭海时期直至其人生终结为第三阶段,为本文第三章。这一阶段苏轼再遭磨难,对仕宦以及人生都走向了旷达虚无,超然无谓的状态,更是“尽和陶诗”,真正与陶渊明趋近于行迹合一的境界。本章重点讨论苏轼被贬岭海时期的在创作心态、作品总体风格上是如何向陶渊明靠拢并统一的。在苏轼的一生创作当中,作品中所包含的陶渊明因素最为明显的则是其晚年岭海时期所创作的“和陶诗”。因此,本文第四章单独讨论苏轼“和陶诗”的创作原因、内容思想及艺术特色。而在第五章中,主要对苏、陶的异同进行总结,讨论苏轼那些具有陶渊明因素的诗歌在“学陶”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其“学陶”、“效陶”、“和陶”的过程中与陶渊明呈现出了哪些相异之处。
陶渊明隐逸研究
作者: 曹慧琳  来源:扬州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归隐方式  冈村繁  陶渊明  人格范型  隐逸 
描述:陶渊明生活在中国的晋宋年间,他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诗文风格独特,是隐逸诗人之宗,其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经历了五次出仕入仕,并最终选择归隐;陶渊明受到儒、佛、道三教的影响,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形成了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格范型,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跟他鲜明
全文:、佛、道三教的影响,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形成了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格范型,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跟他鲜明的人格魅力有关,而他的这种人格魅力则来自于其独特的场经历和他所选择的归隐方式,陶渊明因此成为
陶渊明农耕的生命情境与美学意涵
作者: 梁贻婷  来源:成功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耕  田园  陶渊明  农耕美学  生命情境  自然 
描述:陶淵明不僅為隱者、詩人,亦兼有農人的身分。以「深情」回歸鄉里,將「隱逸」結合「農耕」,化虛擬想像為真切體驗,感受多元族群之間的往來交涉,構築出帶有人間情味的園田世界。「農耕行為」不僅得以看出陶淵明對於農耕文化的重視,也說明他對於這片鄉野風土的深切認同。因此,本文嘗試探究陶淵明務農行為對於農耕文明的承
全文:陶淵明不僅為隱者、詩人,亦兼有農人的身分。以「深情」回歸鄉里,將「隱逸」結合「農耕」,化虛擬想像為真切體驗,感受多元族群之間的往來交涉,構築出帶有人間情味的園田世界。「農耕行為」不僅得以看出陶淵明對於農耕文化的重視,也說明他對於這片鄉野風土的深切認同。因此,本文嘗試探究陶淵明務農行為對於農耕文明的承繼,以及作品中所呈顯出來的生命情境與美學意涵。 藉由躬身力行,「謀食」亦「謀道」,體驗農家生活的苦樂,將「農耕」結合「道德」、「知識」、「浪漫」,開展了農耕的多維向度。長時間的農事體驗後,不僅能自我勉勵,也能有感同身受的同情。仕宦時期,對於田園幽居的浪漫情懷,至歸田晚期,已能有深沉的體悟,呈現的是擺落生命矛盾束縛後的澄明心境。此外,躬耕隴畝,除了主觀的欣賞田園之美,時日一久,亦被田園所形塑。園田中所出現的意象,分別寄寓著陶淵明高潔的人格、樂觀的態度、恬淡的情懷,以及仁愛精神。 陶淵明回返自然、守拙田園,並且以心遠的生命距離棲居人境,散發簡樸真淳與悠然自適的情調。藉由荷鋤耕種,更可貼近自然,也能結合傳神寫意的筆法,自然體現萬物的風韻神采。省淨古樸之中,蘊含著無窮的深意。物我交流互攝、相諧和善,充盈著自由的氣息。陶淵明即在這片田園調養修行,將勞動與休閒相提並論,化解生命之苦,進而能樂在其中。所以說陶淵明即是將勞動情形、勞動過程,結合價值意義,構建出其農耕美學,強調的是根植於日常生活的美感。這片園田,即是他生命的園田。 歸返故土,以躬耕務農的生活方式,尋得自我生命的本質,並在此安身立命。他走向自然、親近土地,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以及這片土地的溫暖慰藉。鄉居歲月,不僅對自我生命有了深層的體悟,對於生態環境,也能以尊重的態度,依循自然法則,任憑自由滋長。將真、善、美有機地融合,以詩意的筆觸,超越塵俗的艱難,人間樂土即能當下求得,突顯了在地性的重要。是以,陶淵明的農耕書寫,即是立足墟里人境,結合風土人情、歷史意識,繼而開創出農耕的生命智慧與美學意涵。
“处”与“出”:陶渊明和谢灵运之比较
作者: 张淑焕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谢灵运  “处”  陶渊明  “出” 
描述:陶渊明和谢灵运的研究一直是文学论题中热点的话题,陶谢的比较也是古已有之的话题,一方面因为陶谢生活的时代接近,陶渊明(365-427)、谢灵运(385-433)都由晋入宋,且在刘宋历经武帝、少帝、文帝三朝而卒于永嘉年间的诗人;另一方面,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人分别作为我国田园诗派和山水诗派的代表和奠基人,在
全文:的影响。正文共分四章:第1章先说明了在陶谢的比较研究中引入“出”、“处”这一文学主题的原因,并对陶谢之前一段时期“出”、“处”这一文学主题在士人群体中的演进情况做了梳理,接着对陶渊明“处”之一端的生存状态
上页 1 2 3 ... 5 6 7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