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试论陶渊明文学史上的被忽视与被重视
作者: 陈晓红  来源:怀化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忽视  陶渊明  重视  读者  苏轼  接受 
描述:试用接受美学理论分析和评价陶渊明作品的流传和读者的接受情况 ,以时代的发展为自然分期 ,试图揭示陶渊明及其作品由隐到显 ,由认识不多到有分歧、怀疑 ,最后到不断肯定的过程。渊明生前以隐居闻 ,不以诗名显 ,到后来他的文学价值不断得到确认 ,与各个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审美风尚、个人审美趣味的差异以及个
全文:诗名显 ,到后来他的文学价值不断得到确认 ,与各个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审美风尚、个人审美趣味的差异以及个人经历皆有密切关系。事实上 ,陶渊明诗歌上的成就是到了初唐以后 ,特别是到了宋代才得到充分肯定的 ,而这与苏轼有着极大的关系。
清悠淡永词彩精拔——浅析陶渊明《饮酒》(结庐人境)
作者: 李德亚  来源:现代语文 文学研究 上旬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清悠淡永词彩精拔——浅析陶渊明《饮酒》(结庐人境)
试谈曹植、陶渊明、庾信我国诗歌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作者: 陈滢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试谈曹植、陶渊明、庾信我国诗歌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陶渊明诗文韩国汉文学中的传播与接受
作者: 卢又祯  来源:南京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陶渊明诗文韩国汉文学中的传播与接受
陶渊明及其诗歌南宋理学家中的接受研究
作者: 李华  来源:广西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接受群体  陶渊明  理学家  南宋时期  诗歌地位 
描述:陶渊明及其诗歌南宋理学家中的接受研究
全文:
浅析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结庐人境)中的无我之境
作者: 郭放彩  来源: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无我之境  自然哲学  田园  心远 
描述: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展示了自我远离世俗名利轨道的悠闲心态,为个体生命的存在作出新的诠释,同时,再现了诗人的自然哲学,即个体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全诗建构出物我两忘的美学境界。
全文: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展示了自我远离世俗名利轨道的悠闲心态,为个体生命的存在作出新的诠释,同时,再现了诗人的自然哲学,即个体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全诗建构出物我两忘的美学境界。
论陶渊明赠答诗的内涵两晋诗坛上的独特性
作者: 凌云  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赠答诗  传统  细节叙述  陶渊明  日常生活 
描述:与两晋其他诗人相比,陶渊明赠答诗中融入了大量日常生活的细节叙述,既包含躬耕体验、天伦之乐及良友之情,又包含生死忧患、出处矛盾及贫富交战,诗人的快乐、痛苦及由此而生的哲学思考,都在赠答诗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体现,诗人也由此而使赠答诗回归到了汉魏赠答诗言志抒情的传统之中。
全文:与两晋其他诗人相比,陶渊明赠答诗中融入了大量日常生活的细节叙述,既包含躬耕体验、天伦之乐及良友之情,又包含生死忧患、出处矛盾及贫富交战,诗人的快乐、痛苦及由此而生的哲学思考,都在赠答诗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体现,诗人也由此而使赠答诗回归到了汉魏赠答诗言志抒情的传统之中。
论陶渊明赠答诗的内涵两晋诗坛上的独特性
作者: 凌云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赠答诗  传统  细节叙述  陶渊明  日常生活 
描述:与两晋其他诗人相比,陶渊明赠答诗中融入了大量日常生活的细节叙述,既包含躬耕体验、天伦之乐及良友之情,又包含生死忧患、出处矛盾及贫富交战,诗人的快乐、痛苦及由此而生的哲学思考,都在赠答诗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体现,诗人也由此而使赠答诗回归到了汉魏赠答诗言志抒情的传统之中。
全文:与两晋其他诗人相比,陶渊明赠答诗中融入了大量日常生活的细节叙述,既包含躬耕体验、天伦之乐及良友之情,又包含生死忧患、出处矛盾及贫富交战,诗人的快乐、痛苦及由此而生的哲学思考,都在赠答诗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体现,诗人也由此而使赠答诗回归到了汉魏赠答诗言志抒情的传统之中。
陶渊明意象明末清初的建构:基于明末士人李渔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 刘佳星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记忆  陶渊明  李渔  人物形象 
描述:明清易代给明末的遗民士人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他们通过回忆陶渊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种伤痛。这种记忆当与明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阳明心学的影响等因素有关。若对陶渊明做人物形象研究,则仅仅依据后人的历史记忆作为史料会有失偏颇,应当综合各种史料才能比较真实地还原历史人物的形象
全文:明清易代给明末的遗民士人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他们通过回忆陶渊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种伤痛。这种记忆当与明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阳明心学的影响等因素有关。若对陶渊明做人物形象研究,则仅仅依据后人的历史记忆作为史料会有失偏颇,应当综合各种史料才能比较真实地还原历史人物的形象
“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陶渊明元代的接受探析
作者: 罗春兰 周理凤 袁萍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陶渊明  人格  风格  接受 
描述:元代对陶渊明的接受从多方面显现出来。元曲中陶渊明成为广泛援引的创作题材,“和陶”元代文坛成为一种非常普泛的文化现象,而在元代诗论家们的评介体系中,陶渊明也高于谢灵运而广受推崇。这与元代诗风朴素、自然,不尚文采的时代审美风潮有关,也与缘于元人尚隐的心理基因。
全文:元代对陶渊明的接受从多方面显现出来。元曲中陶渊明成为广泛援引的创作题材,“和陶”元代文坛成为一种非常普泛的文化现象,而在元代诗论家们的评介体系中,陶渊明也高于谢灵运而广受推崇。这与元代诗风朴素、自然,不尚文采的时代审美风潮有关,也与缘于元人尚隐的心理基因。
上页 1 2 3 ... 6 7 8 ... 233 234 235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