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6456)
报纸(943)
图书(482)
学位论文(235)
会议论文(57)
诗文作品(23)
新闻(22)
视频(18)
图片(4)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7230)
人物生平 (943)
作品著述 (33)
影音制品 (18)
缅怀纪念 (12)
珍贵图片 (4)
按年份分组
2017(193)
2016(478)
2015(494)
2014(480)
2013(550)
2012(538)
2010(593)
2009(511)
2008(429)
2007(357)
2006(270)
2004(200)
2003(199)
2002(181)
2001(142)
2000(130)
1997(113)
1996(94)
1995(78)
1994(93)
1993(70)
1991(66)
1988(71)
1986(67)
1985(94)
1984(58)
1983(55)
1981(28)
1978(26)
1924(6)
按来源分组
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95)
北京:中华书局(37)
时代文学(28)
中学语文教学(11)
阅读与写作(10)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7)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7)
青海师专学报(7)
时代文学(上半月)(7)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
山花(6)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4)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贵州文史丛刊(3)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
鹤壁日报(2)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
学生文艺丛刊(2)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零陵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
群文天地(2)
中华活页文选(初二)(1)
有凤初鸣年刊(1)
山花(B版)(1)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相关搜索词
2014年陶渊明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拉开序幕
作者: 李晓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
全文:



也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李白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人际关系的“平衡术” 道家文学的逆反与奇特 《爱莲说》主题新探 周敦颐的美学思想 五四时期的西学东渐与文化选择 中国“意识流”的特征
作者: 肖琼摘  来源:西安教育学院学报(文科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也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李白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人际关系的“平衡术” 道家文学的逆反与奇特 《爱莲说》主题新探 周敦颐的美学思想 五四时期的西学东渐与文化选择 中国“意识流”的特征
通过进入经典文本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方法探究 ——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课堂教学为例
作者: 庞素芹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素养  阅读  经典 
描述:在网络文化的强大攻势下,民族诗性语言逐渐萎缩,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不断受到挤压.经典文本的阅读向来被视为建构阅读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关键.面对文本读者身份的确认和有效进入文本方法的展开,在教学实践中不失为一种面对经典、塑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全文:在网络文化的强大攻势下,民族诗性语言逐渐萎缩,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不断受到挤压.经典文本的阅读向来被视为建构阅读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关键.面对文本读者身份的确认和有效进入文本方法的展开,在教学实践中不失为一种面对经典、塑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诗性得意与灵魂拷打:陶渊明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追求
作者: 任晨  来源:英语广场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  灵魂拷打  诗性得意 
描述:审美精神和救赎精神一直被分别归属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中国文人大都在遭遇现实黑暗与坎坷之后,选择避世求安;而西方诗人则冒着上帝死了的信仰危机也要把世界翻空藤遍,以求人生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中西方诗人看待人生与世界的不同态度。
全文:审美精神和救赎精神一直被分别归属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中国文人大都在遭遇现实黑暗与坎坷之后,选择避世求安;而西方诗人则冒着上帝死了的信仰危机也要把世界翻空藤遍,以求人生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中西方诗人看待人生与世界的不同态度。
文学经典化问题的新探索——《隐逸诗人的历史影像——陶渊明经典化研究》读札
作者: 邓新华 刘传清  来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媒体文化  陶诗  文化传播  陶渊明诗歌  陶彭泽  诗歌意象  隐逸诗  山水田园诗  经典问题  经典化 
描述:文学经典问题是近三十年来全球学术界讨论热烈的一个重要话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文学经典理论主要面临着两大"挑战"。其一,文学经典本身面临被"解构"的危机。事实上,那些早已被传统认可的经典,在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面前,都会遇到挑战。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学顷刻被打倒;
全文:文学经典问题是近三十年来全球学术界讨论热烈的一个重要话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文学经典理论主要面临着两大"挑战"。其一,文学经典本身面临被"解构"的危机。事实上,那些早已被传统认可的经典,在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面前,都会遇到挑战。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学顷刻被打倒;"文革"期间,古今中外一切文学经典都被当成"毒草"而遭到横扫。而在当下,视觉文化、新媒体文化与消费文化完全占据了文化传播的中心,文学
深造自得抒己见——读顾农先生新著《从孔融到陶渊明:汉末三国两晋文学史论衡》
作者: 曹明升  来源:扬州文化研究论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生凋敝  悲愤诗  陶诗  中国文学史  真伪问题  玄言诗  文人士大夫  陶渊明研究  与山巨源绝交书  瘟疫流行 
描述: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汉末到东晋是一段很有特色的时期。其间战乱频仍,朝代更迭,瘟疫流行,民生凋敝。文人死于非命者屡见不鲜,幸存者亦多感彷徨、无助与痛苦。而能纾解苦闷、浇消块垒者,惟酒与药及诗文耳。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在文人的苦难与挣扎中放出一段异样的光彩。当文学明显疏离政教,主要用于抒写个人情怀时,其在
全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汉末到东晋是一段很有特色的时期。其间战乱频仍,朝代更迭,瘟疫流行,民生凋敝。文人死于非命者屡见不鲜,幸存者亦多感彷徨、无助与痛苦。而能纾解苦闷、浇消块垒者,惟酒与药及诗文耳。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在文人的苦难与挣扎中放出一段异样的光彩。当文学明显疏离政教,主要用于抒写个人情怀时,其在艺术上的表现恰是
桃花源里续搜神,三家交融显玄机:浅析陶渊明《搜神后记》中儒释道交织的文化心理
作者: 刘菲  来源:西江月(下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搜神后记》  佛教  文化心理  儒家 
描述:《搜神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而作为它的续篇和发展之作的《搜神后记》却鲜少有人关注。本文试图从分析《搜神后记》中所体现的儒释道三家交织的文化心理角度出发,探寻《搜神后记》新的内在价值及其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意义。
全文:《搜神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而作为它的续篇和发展之作的《搜神后记》却鲜少有人关注。本文试图从分析《搜神后记》中所体现的儒释道三家交织的文化心理角度出发,探寻《搜神后记》新的内在价值及其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意义。
桃花源里续搜神,三家交融显玄机:浅析陶渊明《搜神后记》中儒释道交织的文化心理
作者: 刘菲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搜神后记》  佛教  文化心理  儒家 
描述:《搜神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而作为它的续篇和发展之作的《搜神后记》却鲜少有人关注。本文试图从分析《搜神后记》中所体现的儒释道三家交织的文化心理角度出发,探寻《搜神后记》新的内在价值及其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意义。
全文:《搜神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而作为它的续篇和发展之作的《搜神后记》却鲜少有人关注。本文试图从分析《搜神后记》中所体现的儒释道三家交织的文化心理角度出发,探寻《搜神后记》新的内在价值及其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意义。
简析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王维精神追求的异同
作者: 于江涛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异同  精神追求  山水田园诗 
描述:诗如其人,对山水田园诗的赏析,我们要从山水田园派诗人内心的精神追求入手。诗人人生境遇的不同,导致其思索问题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山水美景就必然引发不一样的感慨。因此,从诗人内心精神追求不同这个层面,分析诗人所创作的诗歌风格的异同。
全文:诗如其人,对山水田园诗的赏析,我们要从山水田园派诗人内心的精神追求入手。诗人人生境遇的不同,导致其思索问题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山水美景就必然引发不一样的感慨。因此,从诗人内心精神追求不同这个层面,分析诗人所创作的诗歌风格的异同。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文本细读:以陶渊明诗歌为例
作者: 杨金戈  来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本细读  课程教学  陶渊明诗歌  阅读与写作 
描述:"阅读与写作"课程目标就是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并融入读者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一课程目标直接决定了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而在目前的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中,文本却常常处在被"遗忘"的角落。
全文:"阅读与写作"课程目标就是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并融入读者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一课程目标直接决定了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而在目前的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中,文本却常常处在被"遗忘"的角落。真正提高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效率,文本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强化,文本细读必须加强。而提倡细读文本也不失为弥补当前高校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严重缺失的一种方法。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