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酉阳对话陶渊明
作者: 唐宋元  来源:散文选刊(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在美的面前缴械投降的确是一种幸福。 从成都出发,在高速公路上尽情狂奔,时而小憩,至酉阳,已过去整整8个小时。说实话,有点累,有点乏,但兴致很高。县委县府的欢迎宴会之后,不是就寝,而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作“秉烛”之游——当然,所谓秉烛,不过是借用而已。踏着街灯,我们不知不觉便来到桃花源广场,见许多男
全文:形似,只求尽兴,竟舞出一身毛毛汗。正希望来点小风,便有浸浸润润的一片凉意透过夜色袭来。来自何处?举头一望,一高耸宽广的石壁,于青黛的苍茫之中突围出来,看得不甚清楚,也不需要看得那么清楚,只感到它们
陶渊明诗中的“归鸟”意象浅析
作者: 高长文  来源:现代教育探索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禽鸟作为意象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三类:一是最求宏大的意境,进行拼搏而获自由的意象;二是无处投宿,迷茫徘徊不知如何获得自由的意象;三是选择退守,远离主流群体而获自由的意象。归隐后的陶渊明在他的诗中常常用“归鸟”这一代表性的意象表达自己夙愿已尝的心情。探究它能让我们更加
全文: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禽鸟作为意象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三类:一是最求宏大的意境,进行拼搏而获自由的意象;二是无处投宿,迷茫徘徊不知如何获得自由的意象;三是选择退守,远离主流群体而获自由的意象。归隐后的陶渊明在他的诗中常常用“归鸟”这一代表性的意象表达自己夙愿已尝的心情。探究它能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鸟这一意象贯穿陶诗始终。早期的“翩翩飞鸟”,出仕为官期的“失群鸟”“羁鸟”,分别有不同的意蕴。归隐后的陶渊明选择了“归鸟”,一个“归”让人品味不已。 如果说陶渊明所生活的社会大环境是其归隐的客观原因,则他从少年时所培养的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爱好则是其归隐的主观原因。《归田园居五首》其一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他看来世俗的名禄好像罗网和樊笼束缚了人的天性,只有回到自发的状态与自然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自由。陶渊明在迷惘、徘徊时,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强烈地呼唤着:“归去来”。当他为公事奔波时,这个声音在呼唤;当他静坐沉思时,这个声音也在呼唤。最后,在这个声音的召唤下,他终于实现了归隐田园的宿愿。
《陶渊明》:《诗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者: 马慧娜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1948年  朱光潜  增订版  《诗论》  《陶渊明》 
描述:朱光潜《诗论·陶渊明》一文最早是在1948年3月正中书局出版的《诗论》“增订版”中增收的,以后的“三联版”和“全集版”都收入了这篇文章。关于这一章与全书的体例是否一致,学界存在着三种看法:第一种采取默认和赞同的立场;第二种则认为这一章初看在体例上与《诗论》似不相统属,实则大有深意;最后一种看法是认为
全文:朱光潜《诗论·陶渊明》一文最早是在1948年3月正中书局出版的《诗论》“增订版”中增收的,以后的“三联版”和“全集版”都收入了这篇文章。关于这一章与全书的体例是否一致,学界存在着三种看法:第一种采取默认和赞同的立场;第二种则认为这一章初看在体例上与《诗论》似不相统属,实则大有深意;最后一种看法是认为《陶渊明》不符合《诗论》的体例。对于最后一种看法,有学者指出朱光潜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中选录了《诗论》大部分章节,却没有《陶渊明》一章。 事实上,朱光潜本人十分注意《诗论》的体例问题,他虽然很喜欢《诗的实质与形式》和《诗与散文》这两篇对话体文章,但是在《诗论》初版时出于体例方面的考虑还是删掉了。另外朱光潜非常看重《诗论》,在1984年再版的后记里说道:“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诗论》,朱光潜著,三联书店1984年版,P287,下引该书只注页码)因此,如果他真的认为《陶渊明》不符合《诗论》的体例,完全可以在1984年版的《诗论》中将之删去或作为全书的附录。而且《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出版于1980年,四年之后“三联版”《诗论》出版时,《陶渊明》仍然是作为正文出现的,这说明朱光潜是将《陶渊明》看作《诗论》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陶渊明诗中寻“真”
作者: 侯艳红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生价值  陶诗  人生态度  黏合剂  质性自然  陶渊明  人生追求  盛唐诗  玄学  创作态度 
描述:陶渊明的诗淳朴自然,最大特征是能够将景、事、情、理融为一体,而能将这四者融为一体的黏合剂便是一个“真”字。陈铎曾在《诗谱》中云:“陶渊明,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几于《十九首》矣,但气稍缓耳。于其功夫精密,天然无斧凿痕迹,又出于《十九首》之表者,盛唐诗家风韵皆出于此。” 分析陶诗之“真”,应从以下几个方
全文:陶渊明的诗淳朴自然,最大特征是能够将景、事、情、理融为一体,而能将这四者融为一体的黏合剂便是一个“真”字。陈铎曾在《诗谱》中云:“陶渊明,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几于《十九首》矣,但气稍缓耳。于其功夫精密,天然无斧凿痕迹,又出于《十九首》之表者,盛唐诗家风韵皆出于此。” 分析陶诗之“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第一,陶诗中之“真”首先表现为自然真性。 玄学之所谓“自性”,陶渊明之所谓“质性”,即诗歌中展现的诗人个人的禀赋属性,表现出的诗人的个人性情。这样就在目的上和其他人的诗篇有所不同。以往的诗文往往为道德教化,为政治投机,为人生功利,为个体不朽而创作。陶诗则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的、轻松的、移情悦性的创作活动的产物。创作活动是展示自身性情的过程,也是移情自娱的过程。创作完全是适性而已。此种创作态度以其人生态度为根柢的。陶渊明深受玄学影响,他以一种超然的、纯自然的生命意识来看待人生和生命。因此,当陶渊明既不追逐长生、转世和显名等不朽事业,也不贪恋世间物质声色犬马等一般欲望的满足,只是享受人生乐趣,追求自适自娱的时候,他便进入了审美的人生境界。是否为审美的人生态度,一个最大的评判标准,就在于是否以某种功利为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和最终目标;其次在于是否重视过程。
浅谈陶渊明《归园田居》诗的自然美
作者: 孔庆霞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诗人。在两晋南北朝那绮靡的形式主义诗风弥漫诗坛之际,他以自然朴素、清新隽永的现实主义诗作,打破了玄言诗的统治局面,扩大了诗歌题材,开了山水田园诗之先河,在诗歌史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归园田居》诗,直承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题材上一反玄言诗的空洞
全文: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诗人。在两晋南北朝那绮靡的形式主义诗风弥漫诗坛之际,他以自然朴素、清新隽永的现实主义诗作,打破了玄言诗的统治局面,扩大了诗歌题材,开了山水田园诗之先河,在诗歌史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归园田居》诗,直承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题材上一反玄言诗的空洞说教,在艺术手法上一反淫靡绮丽的形式主义诗风,创造了自然清新的新诗风。当我们读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时,不只觉得作者的身心复得返自然,而且觉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上也都复得返自然了。 直抒胸臆的抒情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一个原因。这在陶诗中是很突出的,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脱口而出,不粉饰,不做作,有什么说什么,把坦荡荡的胸怀和盘托出。完全是久别重逢的老友于深夜促膝谈心的口气,不像道学家的谈玄说理、莫测高深,也不像那腐儒讲学的掉书袋,更不像形式主义诗歌的卖弄才华。难怪历代不少评论家都说陶公非写诗,直抒胸臆而已。 素描图画般的写景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二个原因。陶诗一反当时诗人的绮丽雕饰风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完全用的是白描手法,把自然景物有所选择地罗列到读者面前,这点很像杜诗“穿花蝦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那样清新、自然而富有情趣。
陶渊明的“任真”思想对其诗作的影响
作者: 常进山  来源:天中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园田居》  《朱子语类》  论诗三十首  任真自得  陶渊明  庄子思想  真率自然  “真”  诗作风格  创作思想 
描述:千百年来,陶渊明的诗文获得了不同出身、不同地位、不同思想的众多读者的喜爱。究其原因,我想关键在一“真”字。“真”是他做人的原则,也是他做诗的准则。可以这样说,他的诗文达到了“真”的极高境界。陶诗真实自然的风格,来自于他的“任真”思想。沈约最早指出陶渊明“真率”,昭明太子进一步肯定其“颖脱不羁,任其自
全文:千百年来,陶渊明的诗文获得了不同出身、不同地位、不同思想的众多读者的喜爱。究其原因,我想关键在一“真”字。“真”是他做人的原则,也是他做诗的准则。可以这样说,他的诗文达到了“真”的极高境界。陶诗真实自然的风格,来自于他的“任真”思想。沈约最早指出陶渊明“真率”,昭明太子进一步肯定其“颖脱不羁,任其自得”①的品性。陶渊明自己除说过:“任真无所先”外,还多次表露过类似的胸怀:“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②,“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③。这些诗句确实是陶渊明思想的自我写照。而“任真自得”也是最能概括陶渊明的神采风韵的。他的一生以“任真”自期自许,他的“真率”甚至超出一般人所能想象的程度。“贵贱造之者,有酒辄没。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o陶渊明无论是对日常生活小事,还是对有关经世济时的大事,都一任自然。他在思想上以“任真”规范自己,把社会上侈糜华竞、浮虚放诞之风的流行,也归之于失“真”。“安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o;“自真风告近,大为斯兴”@。陶渊明感到他所处的时代崇真尚朴的道德观念已经淡薄,以至出现了“阎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的腐败世风,对此,他曾痛心疾首。文如其人,陶渊明“任...
中西比较诗学的空间维度:以海德格尔和陶渊明为例
作者: 武亚楠  来源:湖北民族学院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空间理论  方法论  空间诗学  存在  家园 
描述:时间和空间本是人类探索的两个具有终极意义的话题。现代社会中,无论哲学、美学、文学等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都有对时间和空间问题的探讨,空间也是中西诗学视界中探讨理论交流的一个有力维度。作为个体的人,时刻离不开空间与时间,人类文化的异质同构性,才有今天的比较诗学,作为中西方文化与文论交流的使者,比较诗学站
全文:时间和空间本是人类探索的两个具有终极意义的话题。现代社会中,无论哲学、美学、文学等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都有对时间和空间问题的探讨,空间也是中西诗学视界中探讨理论交流的一个有力维度。作为个体的人,时刻离不开空间与时间,人类文化的异质同构性,才有今天的比较诗学,作为中西方文化与文论交流的使者,比较诗学站在不同的空间视域进行文化的多元建构,是其跨语言、跨国界、跨文化、跨民族的属性使然。除了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共有三章第一章是对空间及其概念的阐述,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浏览空间的发展历程、空间理论的来源和诞生背景,经过对空间三种类型的铺陈介绍,探讨巴什拉的作品《空间诗学》,通过对巴什拉该作品家宅的解读,为下文提供理论依据,以此引入中西方文学理论共同的话题。第二章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源,对诗歌所体现的空间特征进行论证和概括,指出中西方诗学传统的空间性特征。既然空间性是诗歌必不可少的条件,且中西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大体分为“双向阐发法”、“范畴研究法”、“文化模子寻根法”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那么以空间为突破口的研究也具有可行性。第三章以海德格尔和陶渊明的“家”的概念为共同点,把海德格尔的人的生存之道与我国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园诗进行映照,通过家的空间感,把二者结合,寻找中西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仍然可以进行对话的方式,是对本文空间诗学的一种理论实践。
论陶渊明此生追寻之梦
作者: 刘纯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田园  桃花源  仕途    陶渊明 
描述:本文将陶渊明一生的追寻之梦分为三个阶段,并力图探究陶渊明人生三个阶段不同的梦(一)梦中的仕途圣殿,儒家大济天下的思想,家族曾祖父陶侃的光荣事迹以及家庭的责任共同促使了他对仕途梦的追寻,在仕途上,陶渊明出仕五次,五次还乡,每次他都在等待明主,希望能在一个恰当的政治机遇时期实现他的仕途梦。(二)田园飞还
全文:本文将陶渊明一生的追寻之梦分为三个阶段,并力图探究陶渊明人生三个阶段不同的梦(一)梦中的仕途圣殿,儒家大济天下的思想,家族曾祖父陶侃的光荣事迹以及家庭的责任共同促使了他对仕途梦的追寻,在仕途上,陶渊明出仕五次,五次还乡,每次他都在等待明主,希望能在一个恰当的政治机遇时期实现他的仕途梦。(二)田园飞还之梦,道家自然观的思想,东晋时代之等级分明,性格中“抱朴含真”都促使陶渊明离开仕途,按照自己内心的要求,追寻田园梦。在田园中陶渊明的生活因为简单所以快乐,因为劳作所以快乐,在田园中走向了新境界,保持了自己的自然状态,诗意得栖居在这个田园梦中。(三)桃花源梦,陶渊明看惯了社会的黑暗、暴乱,诗成为了他的宗教,为其解忧,他真实地存在于田园中,用最简单的言语描写着最朴实无华的生活,却让后来人感叹,因为这朴实的诗句中透出了强大的人格魅力,陶渊明幻想进入桃花源梦中,在桃花源梦中,没有猛于虎的苛税,没有血腥的战争,为后来者提供了最美丽的桃花源梦。 总之,本文从梦想的角度整合的看待陶渊明的一生,勾勒出一条完整的心理状态,即陶渊明并不只是爱仕途爱田园,更是爱自己的梦。从这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感受魏晋诗人的风流,更透彻地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唤起人们对自己梦想的关注。我们认为,简析陶渊明传奇的一生,感悟陶渊明逐梦的一生,能唤起人们对梦想的记忆,为人们疲惫的身心注入一些新鲜的氧气,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追寻与坚守--陶渊明的人格世界略论
作者: 刘少丹  来源:内蒙古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委运乘化  玄学人格  陶渊明  儒家人格  人格 
描述:人格问题涉及到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各个方面,有着特殊的复杂性与主观性。本文所说的人格,是指整体性地呈现于文学家作品与生活中真实的自我。作家的人格精神是其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只有对作家的人格进行全面深入地审视,才能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风格。对于文学家人格的探讨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学家的作品、创作、理想
全文:人格问题涉及到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各个方面,有着特殊的复杂性与主观性。本文所说的人格,是指整体性地呈现于文学家作品与生活中真实的自我。作家的人格精神是其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只有对作家的人格进行全面深入地审视,才能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风格。对于文学家人格的探讨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学家的作品、创作、理想、行为等都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所探讨的文学家的人格,包括了文学家的审美理想、生命意识、行为方式以及人生各阶段与人格各层面的心理趋向与冲突。研究陶渊明的人格精神世界,是理解陶渊明存在于中国古典文学独特性表征的重要内容。陶渊明有他的快乐和自得,也有他的悲哀和愤慨,甚至也有过用世的志意,有过积极的尝试,但在现实世界的冲击下与困境中,诗人不断追问人生的意义,极力保持个人在现实的冲击中的完整的生命价值。在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的交织、碰撞中达到了两种人格的对立统一。魏晋220年由最初摒弃儒学、在玄学指导下寻找人生活道路的士人们,经过实践的追寻,在出与入、狂与慎、躁与静乃至生与死等方面的种种冲突与焦虑,形成了各种鲜明的人格以及属于每个人的选择,而最终在陶渊明这里实现了所追求的理想人生,陶渊明的生活实践不仅仅可以看做是玄学人...
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田园诗比较研究
作者: 徐瑞祥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回归自然  华兹华斯  陶渊明  田园诗  诗境 
描述:华兹华斯(1770-1850)和陶渊明(365-472)是中英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华兹华斯被雪莱称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他选择远离城市的田园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极力赞美自然的伟大,主张人类应回归自然,以恢复人类的自然本性,拯救人类的心灵。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继弥尔顿和莎士比亚之后最为重要的诗
全文:华兹华斯(1770-1850)和陶渊明(365-472)是中英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华兹华斯被雪莱称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他选择远离城市的田园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极力赞美自然的伟大,主张人类应回归自然,以恢复人类的自然本性,拯救人类的心灵。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继弥尔顿和莎士比亚之后最为重要的诗人。陶渊明,开创中国田园诗歌一派。他质性自然,由于厌倦东晋腐败喧嚣的官场而退居田园。并在坚持躬耕的实践中深化了对人生之道的认识。他倾心歌颂田园生活,在回归自然中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的平静。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田园诗人。虽然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与国度,彼此之间也无影响,但他们的田园诗歌却有着相通之处。两位诗人的田园诗作如同一座桥梁沟通了东西方文学的交流。本文试从两位田园诗人的“回归田园之路”、“诗歌创作题材”和“诗歌创作语言”三方面探讨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歌的相通之处,并试从两位诗人的“田园诗歌意境营造”、“独特的自然观”和“蕴含在田园诗中的精神追求”三个层面上分析两位诗人诗歌的相异之处。本文通过对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初步分析比较,不仅要探寻两位诗人的创作思想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