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陶渊明对郭象有待逍遥学说的扬弃
-
作者:
王晓萌 来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有待逍遥学说 郭象 陶渊明
-
描述:陶渊明的人生观及其人生实践深受郭象有待逍遥学说的影响,同时在郭象学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扬弃,解决了郭象思想体系在“得其所待”、“性分之极”等问题上的困境,凭借其所待——田园,实现了艺术化的人生。梳理陶渊明与郭象思想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探讨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态度,以及他与庐山佛教徒之间的根本分歧。
-
全文:陶渊明的人生观及其人生实践深受郭象有待逍遥学说的影响,同时在郭象学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扬弃,解决了郭象思想体系在“得其所待”、“性分之极”等问题上的困境,凭借其所待——田园,实现了艺术化的人生。梳理陶渊明与郭象思想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探讨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态度,以及他与庐山佛教徒之间的根本分歧。
-
浅说陶渊明的孤独
-
作者:
张启婷 来源:文学界(人文综合学术理论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 孤独 陶渊明 思想 感情
-
描述:浅说陶渊明的孤独
-
“久游恋所生”别解-兼论陶渊明的游宦心镜
-
作者:
蒲日材 来源: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游宦心境 谋歌创作 陶渊明 社会历史 思想 生平 人生观
-
描述:陶渊明诗句“久游恋所生”中的“生”,历来注家皆作“生养”解,把:所生”或释为父母,或释为母亲。本文对此注释不尽苟同,并把诗句放到陶渊明整修游宦心境中去考察,从其社会历史、生平思想去分析,认为“生”应作“生活”解,“所生”指田园生活。
-
全文:陶渊明诗句“久游恋所生”中的“生”,历来注家皆作“生养”解,把:所生”或释为父母,或释为母亲。本文对此注释不尽苟同,并把诗句放到陶渊明整修游宦心境中去考察,从其社会历史、生平思想去分析,认为“生”应作“生活”解,“所生”指田园生活。
-
陶渊明的归隐之路
-
作者:
倪雅男 来源: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陶渊明 思想 人格 老庄 儒家
-
描述:陶渊明并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由于老庄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既有热切用世之心,又追求人格的独立,这就决定了作为个体的他必然与封建社会当权群体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同时也决定了社会不可能为他提供实现理想、体现自我价值的现实条件。因此,他的归隐,既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同时也是一种必然的
-
全文:陶渊明并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由于老庄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既有热切用世之心,又追求人格的独立,这就决定了作为个体的他必然与封建社会当权群体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同时也决定了社会
-
陶渊明谢灵运与慧远
-
作者:
袁行霈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谢灵运 佛教 白莲社 《拟挽歌辞》 陶渊明 颜延之 庐山 遗民 《临终诗》 法师
-
描述:陶渊明(365—427)、谢灵运(385—433)、慧远(334—416),是晋宋之际思想文化界的三个杰出的代表人物,本文拟以慧远为坐标,衡量陶、谢二人的思想倾向,并为他们找到在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
-
全文:陶渊明(365—427)、谢灵运(385—433)、慧远(334—416),是晋宋之际思想文化界的三个杰出的代表人物,本文拟以慧远为坐标,衡量陶、谢二人的思想倾向,并为他们找到在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
-
陶渊明手中拈花
-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拈花微笑”的故事并不见于早期的佛典,《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这本书大概在唐代后期才出现于中国,所以许多人怀疑它是一部伪经。很大的可能,“拈花微笑”其实是禅宗逐渐盛行以后虚构出来的故事,是禅宗面向佛祖的一种文学性溯源。那么,禅宗忽略语言而崇尚“妙悟”的精神,在佛教原来的思想传统里有没有依据呢?那还是有
-
全文:的一种文学性溯源。那么,禅宗忽略语言而崇尚“妙悟”的精神,在佛教原来的思想传统里有没有依据呢?那还是有的。
-
论陶渊明的价值选择和生命境界-以《形影神》为例
-
作者:
程磊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价值选择 生命境界 陶渊明 形影神
-
描述: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和人生价值的选取是紧密相联的,《形影神》组诗就是陶渊明在玄学、佛教盛行的时代对生死的探寻,他提出了迥别于他人的“委运乘化”的生死观,并以自己的生命实践,在儒道兼容的思想体系内找到自我的价值归宿-既躬耕田园又自砺道德,既安时处顺又任情自适,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达到了审美境界。
-
全文: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和人生价值的选取是紧密相联的,《形影神》组诗就是陶渊明在玄学、佛教盛行的时代对生死的探寻,他提出了迥别于他人的“委运乘化”的生死观,并以自己的生命实践,在儒道兼容的思想体系内找到自我的价值归宿-既躬耕田园又自砺道德,既安时处顺又任情自适,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达到了审美境界。
-
陶渊明与慧远关系之探测
-
作者:
龚斌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慧远 形尽神灭 佛教思想
-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与当时庐山高僧慧远之间的交往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却颇有似是而非之处。渊明常去庐山游观,而东晋名士与名僧交游乃为时尚,故其与慧远交往当为情理中事。渊明人品高尚,慧远不入世俗,学识渊博,这是两人交往的基础。然渊明终究不入庐山僧团,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哲学思想与慧远佛教思想之间存在深刻矛盾,致
-
全文:,这是两人交往的基础。然渊明终究不入庐山僧团,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哲学思想与慧远佛教思想之间存在深刻矛盾,致使两人无法志同道合。
-
中国古代哲学与陶渊明的避世思想及其他
-
作者:
梁汉坤 来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处世哲学 智慧 中国古代哲学 中庸 观念 田园生活 哲学家 陶渊明 思想 中国哲学
-
描述:中国哲学对生活的观念十分复杂,但哲学家们都认为人类必须有智慧,有勇气,才能够过着幸福的生活,只是他们对“智慧”和“勇气”的理解不同罢了。把孔孟那种比较积极的观念和老庄那种比较圆滑的和平的观念调合起来,成为中庸的哲学;这种哲学是动与静冲突而产生的一种较为完美的境界,介于动与不动之间,
-
全文:中国哲学对生活的观念十分复杂,但哲学家们都认为人类必须有智慧,有勇气,才能够过着幸福的生活,只是他们对“智慧”和“勇气”的理解不同罢了。把孔孟那种比较积极的观念和老庄那种比较圆滑的和平的观念调合起来,成为中庸的哲学;这种哲学是动与静冲突而产生的一种较为完美的境界,介于动与不动之间,
-
人生似幻化 终当归空无——初论陶渊明“新自然说”与魏晋佛教之关系
-
作者:
丁永忠 来源:万县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人生似幻化 终当归空无——初论陶渊明“新自然说”与魏晋佛教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