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陶渊明传论》:苦痛的现实感叹——对李长之陶渊明批评的研究及思考
-
作者:
麻治金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力” 《陶渊明传论》 政治选择 个体观念
-
描述: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是李长之文学批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李长之的人格理想和民族文化理想,而且在整体上可以看出李长之精神上和文化选择的变化。从李长之身上的这种变化看,虽然其使用的是极具个性的个体性话语,但在本质上与现代所谓的个体性并没有根本的联系。在这些个体性话语中所体现的是不同于政治道路的审美化
-
全文: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是李长之文学批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李长之的人格理想和民族文化理想,而且在整体上可以看出李长之精神上和文化选择的变化。从李长之身上的这种变化看,虽然其使用的是极具个性的个体性话语,但在本质上与现代所谓的个体性并没有根本的联系。在这些个体性话语中所体现的是不同于政治道路的审美化的民族文化建设道路。民国文人因政治活动而遭遇的精神压力或主动选择政治文化只是对实现民族文化不同道路的选择。所有的冲突都是在自晚清以来中国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主题的表现。
-
论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中的取象思维方式
-
作者:
夏玉玲 来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酒二十首》 “真意” 取象比附 影响 陶渊明
-
描述:取象思维方式在古代典籍的不断润色中得以发展,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也广泛运用了取象比附的手法。诗人通过选取一定的物象表达"真意",或抒愁闷,或言高节,或悟哲理。并且,《饮酒诗二十首》中所选取的典型物象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具体地讲,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唐宋酒诗创作的重要载体。
-
全文:取象思维方式在古代典籍的不断润色中得以发展,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也广泛运用了取象比附的手法。诗人通过选取一定的物象表达"真意",或抒愁闷,或言高节,或悟哲理。并且,《饮酒诗二十首》中所选取的典型物象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具体地讲,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唐宋酒诗创作的重要载体。
-
回归自然:论陶渊明挽歌诗及其独特死亡观
-
作者:
方智颖 来源:青春岁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挽歌辞 死亡观 意境 自然 意象
-
描述:死亡母题永远是历代文学家珍爱的,而祖先们对死亡正视、回避或超越的思考是早期文学和哲学诞生的温床。作为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的死亡观亦在其诗歌的字里行间层层剥现出来。
-
全文:死亡母题永远是历代文学家珍爱的,而祖先们对死亡正视、回避或超越的思考是早期文学和哲学诞生的温床。作为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的死亡观亦在其诗歌的字里行间层层剥现出来。
-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及成因论略
-
作者:
王保国 来源:文史博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成因。 陶渊明 田园诗 艺术特色
-
描述:在东晋百年诗坛上,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显示出独具异彩的风格魅力。这种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平淡自然、旷达;纯真有味;富有意境三个方面,文章把这些诗歌特色归因于陶渊明的自身生活、诗歌创作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
-
全文:在东晋百年诗坛上,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显示出独具异彩的风格魅力。这种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平淡自然、旷达;纯真有味;富有意境三个方面,文章把这些诗歌特色归因于陶渊明的自身生活、诗歌创作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
-
论地理因素在陶渊明文学创作与传播中的作用
-
作者:
郭世轩 来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理因素 文学创作 陶渊明 文学传播
-
描述: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与其生活活动的柴桑密切关联.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其休养生息之处就是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生活中的山水风物、人情交流与生存体验就是他文学创作的诗意表达.陶渊明在后世的传播也与他的生活环境柴桑息息相关.
-
全文: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与其生活活动的柴桑密切关联.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其休养生息之处就是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生活中的山水风物、人情交流与生存体验就是他文学创作的诗意表达.陶渊明在后世的传播也与他的生活环境柴桑息息相关.
-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
作者:
李石 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死亡观 庄子 死亡哲学 陶渊明 屈原 死亡美学
-
描述: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
-
全文: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屈原则以自杀的决绝行为来祭奠个体的人格理想,在决绝中又有各种痛苦、焦灼、挣扎、孤独、恐惧、哀伤、留恋等个体情感上的挣扎;陶渊明处在庄子与屈原之间,他在诗文中对于生死的描述,蕴含了十分深远的哲学思辨,但是又保留了真实生命的个体情感,他的死亡美学体现了一种更加成熟的死亡态度。中国古典对于死亡的探讨、表现,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南北朝,从庄子、屈原到陶渊明,可说是从哲学到诗,再到哲学与诗结合的过渡,体现了“道——儒道——儒道佛”的渐变融合过程。
-
论陶渊明诗歌作品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
作者:
张洪艳 来源:现代交际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影响 陶渊明 艺术成就
-
描述:陶渊明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自然、清新,富有韵味,历来被人赞颂。本文先从意境、风格、语言三个方面分析了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陶渊明的诗歌富有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而不露,风格平淡自然,语言朴实、清丽,质朴而含有风韵;后阐述了陶渊明诗歌作品的影响——陶渊明是汉魏以至南北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文
-
全文:陶渊明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自然、清新,富有韵味,历来被人赞颂。本文先从意境、风格、语言三个方面分析了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陶渊明的诗歌富有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而不露,风格平淡自然,语言朴实、清丽,质朴而含有风韵;后阐述了陶渊明诗歌作品的影响——陶渊明是汉魏以至南北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文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
作者:
李石 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死亡观 庄子 死亡哲学 陶渊明 屈原 死亡美学
-
描述: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
-
全文: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屈原则以自杀的决绝行为来祭奠个体的人格理想,在决绝中又有各种痛苦、焦灼、挣扎、孤独、恐惧、哀伤、留恋等个体情感上的挣扎;陶渊明处在庄子与屈原之间,他在诗文中对于生死的描述,蕴含了十分深远的哲学思辨,但是又保留了真实生命的个体情感,他的死亡美学体现了一种更加成熟的死亡态度。中国古典对于死亡的探讨、表现,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南北朝,从庄子、屈原到陶渊明,可说是从哲学到诗,再到哲学与诗结合的过渡,体现了"道——儒道——儒道佛"的渐变融合过程。
-
精湛的陶诗研究: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的学术价值再论
-
作者:
魏耕原 来源:天中学刊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王叔岷 以陶证陶 文学比较 以魏晋证陶 难词释义 《陶渊明诗笺证稿》
-
描述:王叔岷的陶诗笺证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一是结合陶诗字句,以陶证陶;其二是重视以魏晋用语证陶诗,同时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注解陶诗,给人启迪且揭示了陶诗的影响;其三是在解释难词、多义词时,抉择精明,能达词义。
-
全文:王叔岷的陶诗笺证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一是结合陶诗字句,以陶证陶;其二是重视以魏晋用语证陶诗,同时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注解陶诗,给人启迪且揭示了陶诗的影响;其三是在解释难词、多义词时,抉择精明,能达词义。
-
品诗酒 论性情:陶渊明与李白饮酒诗横向阅读
-
作者:
张涛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酒诗 李白 诗歌解读 陶渊明 横向阅读
-
描述:饮酒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陶渊明和李白的作品无疑是其中最闪光最璀璨的部分。将二人的饮酒诗进行多层次多方面比较阅读,感悟到他们饮酒风格不同,诗歌风格不同,但他们都追求自由,追求人生"真"的境界。解读诗歌,启迪人生,找回我们业已丧失的精神家园。
-
全文:饮酒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陶渊明和李白的作品无疑是其中最闪光最璀璨的部分。将二人的饮酒诗进行多层次多方面比较阅读,感悟到他们饮酒风格不同,诗歌风格不同,但他们都追求自由,追求人生"真"的境界。解读诗歌,启迪人生,找回我们业已丧失的精神家园。
上页
1
2
3
...
9
10
11
...
14
15
16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