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084)
学位论文(194)
报纸(150)
图书(98)
会议论文(37)
新闻(13)
诗文作品(2)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4413)
人物生平 (150)
作品著述 (11)
缅怀纪念 (4)
珍贵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7(61)
2016(240)
2015(306)
2014(288)
2013(328)
2012(306)
2011(327)
2010(364)
2009(304)
2008(250)
2007(197)
2006(163)
2005(119)
2004(121)
2003(104)
2001(75)
2000(73)
1999(60)
1998(53)
1997(50)
1996(54)
1995(45)
1994(42)
1993(42)
1991(37)
1990(28)
1986(32)
1985(55)
1984(30)
按来源分组
青年文学家(44)
文学界(理论版)(13)
宜春学院学报(9)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9)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
鸭绿江(下半月版)(8)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6)
中州学刊(6)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北方文学(下半月)(4)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4)
固原师专学报(4)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
科技信息(3)
湖北社会科学(3)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清华中文学报(2)
河北学刊(2)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
宁夏教育学院(银川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鹅湖月刊(1)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1)
语文世界(1)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1)
相关搜索词
唐人的陶渊明批评
作者: 高林广  来源: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唐人  批评  陶渊明 
描述:丽的时代风尚相关 ,唐人普遍视桃花源为仙境 ,这又直观地显现出了唐人独特的诗学个性。此外 ,陶的艺术
全文:丽的时代风尚相关 ,唐人普遍视桃花源为仙境 ,这又直观地显现出了唐人独特的诗学个性。此外 ,陶的艺术精神及其审美特征也引起了唐代不少人的关注
陶渊明美学思想之探索
作者: 林敬文  来源:运筹研究集刊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玄学  任真  心理气质 
描述:生活在距今约一千六百年前的伟大诗人一陶渊明,历经坎柯艰辛的人生体验後,凭着一己高洁的情操、质朴自然的语言,和辈子美的敏锐成触,写下许多识动人心的不朽诗篇,给人问:主入了一股生命的活泉,洗i11每抚慰着我们的心囊,让我们重拾生命的信念。 本文拟先从陶渊明生长的自然环境、家庭教养、心理气质,及当时流行的
全文:生活在距今约一千六百年前的伟大诗人一陶渊明,历经坎柯艰辛的人生体验後,凭着一己高洁的情操、质朴自然的语言,和辈子美的敏锐成触,写下许多识动人心的不朽诗篇,给人问:主入了一股生命的活泉,洗i11每抚慰着我们的心囊,让我们重拾生命的信念。 本文拟先从陶渊明生长的自然环境、家庭教养、心理气质,及当时流行的老庄美学等四项目素,归纳出他美学思想的渊源,为本文奠定基础。接着,进一步探索他美学思想的实际内容。最後,举例说明他美学思想对後世的影响。希望透过本研究,提供大家阅请陶渊明作品时,能获得更完整、更清晰的印象,进而得到心灵的喜悦。
论陶渊明的饮酒
作者: 鲁克兵 谭云华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  文化追加  饮酒  审美结构 
描述:本文从两个层次上透视陶渊明饮酒现象的本质。饮酒的生活化意义 ,显示了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 ,足以把他和其他隐士及放诞之徒区别开来 ;饮酒的美学意义 ,提示陶渊明的饮酒作出文化追加的贡献及由此形成的审美的结构层次在陶鉴赏中的价值
全文:本文从两个层次上透视陶渊明饮酒现象的本质。饮酒的生活化意义 ,显示了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 ,足以把他和其他隐士及放诞之徒区别开来 ;饮酒的美学意义 ,提示陶渊明的饮酒作出文化追加的贡献及由此形成的审美的结构层次在陶鉴赏中的价值
论陶渊明的超脱与执著
作者: 余伟  来源: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执著  超脱 
描述:在中国历代文人心目中,陶渊明是一个精神样板,代表着他们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精神境界。这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陶渊明诗文所体现出的超脱和执著。超脱与执著始终贯穿在陶渊明的做人为文中,成为不可忽略的两大互为里表的特质。
全文:在中国历代文人心目中,陶渊明是一个精神样板,代表着他们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精神境界。这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陶渊明诗文所体现出的超脱和执著。超脱与执著始终贯穿在陶渊明的做人为文中,成为不可忽略的两大互为里表的特质。
孔子·隐逸·陶渊明
作者: 叶丹菲  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和乐安详  孔子  陶渊明  隐逸  恬然自乐 
描述: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的隐逸思想与其“仁”的思想同样浸润和影响着后世作家文人。本文从《论语》中所反映出的隐逸思想分析说明后世作家文人的隐逸情怀其源于此,以“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为例。
全文: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的隐逸思想与其“仁”的思想同样浸润和影响着后世作家文人。本文从《论语》中所反映出的隐逸思想分析说明后世作家文人的隐逸情怀其源于此,以“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为例。
陶渊明不为刘勰重视的原因
作者: 杨合林  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佛学  刘勰  陶渊明  玄学 
描述:陶渊明在生前与死后的一段时间里得名未盛 ,有诗学的原因 ,更有文化的原因。陶渊明以其独创之“新自然说”为基本立场 ,与流行之佛教及其学说发生抵触 ,学术上之未能“预流”,导致主流文化对他的漠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陶渊明不提只字 ,反映了他代表主流文化同时又身为佛门信徒的双重立场。
全文:陶渊明在生前与死后的一段时间里得名未盛 ,有诗学的原因 ,更有文化的原因。陶渊明以其独创之“新自然说”为基本立场 ,与流行之佛教及其学说发生抵触 ,学术上之未能“预流”,导致主流文化对他的漠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陶渊明不提只字 ,反映了他代表主流文化同时又身为佛门信徒的双重立场。
玄佛合流和陶渊明的空幻感
作者: 周期政  来源: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迁化  玄佛合流  空幻  虚静 
描述:东晋后期玄佛合流的趋势使社会思想变得平静,生活于其时的陶渊明在为人和诗文上都超出了当时士人,表现得更为平静,更为彻悟,极具佛教的意味。虽然他并未接受佛教的信仰,但使之致于虚静的迁化观正深契佛学的义理。他的虚静正是玄佛合流的思潮潜移默化的结果。
全文:东晋后期玄佛合流的趋势使社会思想变得平静,生活于其时的陶渊明在为人和诗文上都超出了当时士人,表现得更为平静,更为彻悟,极具佛教的意味。虽然他并未接受佛教的信仰,但使之致于虚静的迁化观正深契佛学的义理。他的虚静正是玄佛合流的思潮潜移默化的结果。
试论苏轼认同陶渊明却终未归隐之原因
作者: 朱秋德  来源: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隐  陶渊明  原因  苏轼  差异 
描述:苏轼一生无论居庙堂之高 ,或处江湖之远 ,皆追求心灵自由 ,达到了物我同一、高凡绝尘的理想境界。该文认为苏轼慕陶、学陶 ,作《和陶》12 0余首以明志 ,却始终未能像陶渊明那样挂冠而去 ,归隐田园。究其原因 ,不外乎生活时代、出身背景、思想体系、入仕经历等方面的差异
全文:苏轼一生无论居庙堂之高 ,或处江湖之远 ,皆追求心灵自由 ,达到了物我同一、高凡绝尘的理想境界。该文认为苏轼慕陶、学陶 ,作《和陶》12 0余首以明志 ,却始终未能像陶渊明那样挂冠而去 ,归隐田园。究其原因 ,不外乎生活时代、出身背景、思想体系、入仕经历等方面的差异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浅论陶渊明背离政治的人生取向
作者: 钱素芳  来源: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仕  田园  背离政治  人生取向 
描述: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一个独特存在。从他的志趣来看 ,陶渊明显性表现出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的酷爱 ;从他归隐的原因来看 ,更多的则是因为个人的兴趣和追求 ,而不是出于对当时政治的否定。这颗诗坛的璀璨明珠表现出了不同流俗的背离政治的人生价值取向。
全文: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一个独特存在。从他的志趣来看 ,陶渊明显性表现出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的酷爱 ;从他归隐的原因来看 ,更多的则是因为个人的兴趣和追求 ,而不是出于对当时政治的否定。这颗诗坛的璀璨明珠表现出了不同流俗的背离政治的人生价值取向。
陶渊明人格解读
作者: 高文  来源: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文创作  人格 
描述: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卓冠一代的大诗人。其人格中兼有儒家的济世与“固穷”、隐者的避世与“出世”、道家的超然与自然、文人的漠然与傲然等多重性。这种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骚人墨客尤其是唐宋以来的文人具有深远的影响。
全文: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卓冠一代的大诗人。其人格中兼有儒家的济世与“固穷”、隐者的避世与“出世”、道家的超然与自然、文人的漠然与傲然等多重性。这种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骚人墨客尤其是唐宋以来的文人具有深远的影响。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