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983)
报纸(164)
学位论文(125)
图书(51)
会议论文(23)
新闻(14)
诗文作品(10)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2182)
人物生平 (164)
作品著述 (20)
缅怀纪念 (4)
按年份分组
2017(42)
2016(141)
2015(152)
2014(168)
2013(163)
2012(153)
2011(199)
2010(178)
2009(164)
2008(128)
2007(117)
2006(80)
2005(65)
2004(70)
2003(40)
2002(54)
2001(41)
2000(41)
1999(30)
1998(35)
1997(26)
1995(23)
1993(23)
1992(18)
1991(24)
1987(12)
1986(8)
1985(19)
1982(3)
1960(2)
按来源分组
九江师专学报(28)
青年文学家(22)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1)
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3)
作家(12)
北方文学(8)
陕西师范大学(8)
宜春学院学报(7)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7)
固原师专学报(5)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5)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5)
文学界(理论版)(5)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4)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3)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鸭绿江(下半月版)(3)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3)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亚太经济时报(1)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1)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版)(1)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
清华中文学报(1)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相关搜索词
隐逸主题下陶渊明与艾米丽·狄金森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作者: 陈颂  来源:华东交通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  隐者  隐逸  比较研究  自然  意象 
描述:中西隐逸文化具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在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和独立存在价值,以及在与自然互动中寻求生命意义方面。陶渊明作为中国“隐逸诗人宗”,艾米丽·狄金森被称为“白衣修女”,两位诗人在隐居生活中,会面
全文:中西隐逸文化具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在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和独立存在价值,以及在与自然互动中寻求生命意义方面。陶渊明作为中国“隐逸诗人宗”,艾米丽·狄金森被称为“白衣修女”,两位诗人在隐居生活中,会面
自然之法:袁行霈《陶渊明研究》
作者: 孙楠  来源:中外企业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由  陶渊明  自然 
描述:自然在中国哲学里是出自老子《道德经》中,对世间万物规律的一个阐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自然的规律是永恒的,是可以作为其他事物准则。在袁行霈先生的研究中,陶渊明的个人哲学中也充分融入了自然的哲学理念,并且袁先生认为“陶渊明所谓的自然不是近代所谓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一个
全文:的对“自然”的哲学思考进行分析研究,显示陶渊明对其人生经历的实践体验以及从其仕宦和躬耕两个方面的经验中得出的人生理想
“师法自然”与“道法自然”:耶麦与陶渊明的自然观比较
作者: 钱威丞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自然观  道法自然  师法自然 
描述:法国著名的自然派诗人耶麦,作为西方文学史上自然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曾有人从田园诗人的角度将之称为"法国的陶渊明"。但两者的自然观既有所近似,然而同中又可取异。耶麦诗的自然观属于"师法自然",他自称"描绘真实,礼赞天主",可谓从自然中来到天主中去;而陶渊明在诗中所展现的思想内核,则更多为"道法自然",于
全文:"描绘真实,礼赞天主",可谓从自然中来到天主中去;而陶渊明在诗中所展现的思想内核,则更多为"道法自然",于世俗中遍尝辛酸,高远的社会、政治理想最终寓于自然之中,属从社会中来到自然中去。
一个真实的陶渊明
作者: 陈清华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出仕  归隐  陶渊明  矛盾 
描述:一千多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陶渊明始终是一个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的人。他的诗歌平淡而自然,不带丝毫的矫揉造作。陶渊明以这两个方面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文人学子,为后世的失意士大夫构筑了一个超然于世俗的精神家园。这是陶渊明显露给历史的一面。但是在对陶渊明的家庭、教育、仕途、生活以及其所处的
全文:了一个超然于世俗的精神家园。这是陶渊明显露给历史的一面。但是在对陶渊明的家庭、教育、仕途、生活以及其所处的社会政治方面进行完整而真实的深入探究之后,不难发现:在不慕名利、甘于淡泊的背后,我们分明看见了他的壮志难酬叹和贫困潦倒悲。
品陶渊明的“酒”“善”与“真”
作者: 杜智国  来源:牡丹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行不苟合  孟嘉  荣悴  壶觞  社会动乱  曾皙  任真自得  七贤  抱朴含真  鸡黍 
描述:陶渊明一生跌宕起伏,他慨叹人生,生活的经历让他明白,世间万物不能永恒存在,荣华富贵不过过眼云烟,生命不常有,富贵不由人;他知道人有智慧,但寿命终有完结,不如随"性"而安;面对人生的磨难,他提出多种对策,一种是"借酒消愁",正是由于这种方式,我们看到了酒中的陶渊明;还有一种是"立善",人在世时可能是有
全文:对策,一种是"借酒消愁",正是由于这种方式,我们看到了酒中的陶渊明;还有一种是"立善",人在世时可能是有万种磨难,一味借酒凡力来麻痹自身始终不是良策,故,只有"立善",以遗万世芳名,才不会徒劳受苦难刑,
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 隋雨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宁静  梭罗  自由  陶渊明  自然 
描述:梭罗和陶渊明是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们都用一生的时间去亲近自然,研究自然,享受自然中的乐趣。梭罗在瓦尔登湖观察自然、记录自然。他眼中的自然是自由的,轻灵的,心无杂念的他在自然中重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与自然相通,在自然中升华心灵。陶渊明摒弃仕途的污秽,在田园生活中领略自然的宁静,
全文:重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与自然相通,在自然中升华心灵。陶渊明摒弃仕途的污秽,在田园生活中领略自然的宁静,最终获得心灵的宁静,心灵的净化使他在粗茶淡饭中怡然自乐。本文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领域里,对二人的自然观进行异同对比,让人们对自然自由宁静美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同时给现代人以新启示。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作者: 李石  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死亡观  庄子  死亡哲学  陶渊明  屈原  死亡美学 
描述: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
全文:。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屈原则以自杀的决绝行为来祭奠个体的人格理想,在决绝中又有各种痛苦、焦灼、挣扎、孤独、恐惧、哀伤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作者: 李石  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死亡观  庄子  死亡哲学  陶渊明  屈原  死亡美学 
描述: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
全文:。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屈原则以自杀的决绝行为来祭奠个体的人格理想,在决绝中又有各种痛苦、焦灼、挣扎、孤独、恐惧、哀伤
论陶渊明家园意识的内蕴
作者: 李永建  来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语言  田园  陶渊明  死亡  家园意识  真意 
描述:陶渊明有着强烈的归家情结和浓厚的家园意识,他的诗文所构建、心灵向往归依的家,是一个多层、多面的立体存在:自然的田园、农耕的生产方式、适意的生存状态和背依其上的返自然的自由自在的生命形态构成了田园之家;由山气、归鸟这些平凡的自然现象悟到了欲辩忘言的宇宙人生的真意,并由此进入和建构了凡圣互渗相融的真意
全文:陶渊明有着强烈的归家情结和浓厚的家园意识,他的诗文所构建、心灵向往归依的家,是一个多层、多面的立体存在:自然的田园、农耕的生产方式、适意的生存状态和背依其上的返自然的自由自在的生命形态构成了田园之家;由山气、归鸟这些平凡的自然现象悟到了欲辩忘言的宇宙人生的真意,并由此进入和建构了凡圣互渗相融的真意之家;死前自挽自祭的先行到死的通透,纵浪大化的洒脱,托体同山阿的肃穆,永归本宅的坦然,一起组成了死亡之家;用语言符码构建作为心灵的依托的语言之家由两个层面构成:一个是在前人的诗文中寻找到的家,一个是自己在诗文中独创的家。这是陶渊明独立建构而又个性独具的家园,同时它又是属于今人、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的家园,有着极强的当代意义和普世价值。
自然语境下的陶渊明与当代人
作者: 常如瑜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的幽灵》用五个部分完成了精神的回归之旅:从探讨人与自然的元问题开始,历经哲学、文学的较量,穿过尘封的历史,最终再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亘古未变的问题,并对人类生存的现状以及未来提出了某种可能性。该书力图超越单纯的、对现状的批评,注目于未来,站在整个自然甚至宇宙的高度上来关照人类世界,为当
全文:可能性。该书力图超越单纯的、对现状的批评,注目于未来,站在整个自然甚至宇宙的高度上来关照人类世界,为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和生存困境寻求解决途。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