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也说《诗经》的“乐土”和桃花源:兼对“陶渊明对儒家思想的超越”的质疑
作者: 蓝家勇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刘敬叔  奴隶社会  边远地区  诸问题  桃花源记  儒家思想  陶渊明  诗经  春秋时期  魏晋南北朝史 
描述:杨作龙先生的“《诗经》‘乐土’和‘桃花源’的时代现实性”一文(《孔子研究》1990年第三期》),就“乐土”和“桃花源”的现实性和陶渊明儒家思想诸问题,不能不说作了较仔细的研究,但是,杨先生的立论实在不能让人苟同,今浅见于此,就教于杨先生和方家学者。
全文:杨作龙先生的“《诗经》‘乐土’和‘桃花源’的时代现实性”一文(《孔子研究》1990年第三期》),就“乐土”和“桃花源”的现实性和陶渊明儒家思想诸问题,不能不说作了较仔细的研究,但是,杨先生的立论实在不能让人苟同,今浅见于此,就教于杨先生和方家学者。
宋代陶渊明接受史上的别调
作者: 王建生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接受学  宋代文学  陶渊明研究 
描述:南宋初年,胡安国父子与渊就杨时墓志铭的写作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便涉及到双方对陶渊明的不同认识:胡氏父子主张以陶渊明的高洁比附杨时之贤,渊则认为渊明去就随意、不合于义,与任事行义的时代精神不相吻合。在宋代的陶渊明接受史上,胡氏父子的推崇、认同是常调,而渊的批评、否定当属别调。对这一别调的
全文:南宋初年,胡安国父子与渊就杨时墓志铭的写作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便涉及到双方对陶渊明的不同认识:胡氏父子主张以陶渊明的高洁比附杨时之贤,渊则认为渊明去就随意、不合于义,与任事行义的时代精神
“草露寄穷巷,甘以辞华轩”——陶渊明后期生活、事迹评论
作者: 高建新  来源:集宁师专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田园    躬耕  陶渊明 
描述:陶渊明从 42 -63岁时 ,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躬耕、隐居生活。越是到晚年 ,陶渊明的生活越是艰难 ,甚至连勉强糊口都难以为继了。陶渊明生命最后的日子 ,也是他一生遭遇最为艰难困苦的日子。带着遗憾、也带着无比的欣慰 ,饱经忧患的一代伟大诗人就这样在贫病交加永远离开了这个他深深热爱的世界
全文:陶渊明从 42 -63岁时 ,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躬耕、隐居生活。越是到晚年 ,陶渊明的生活越是艰难 ,甚至连勉强糊口都难以为继了。陶渊明生命最后的日子 ,也是他一生遭遇最为艰难困苦的日子。带着遗憾、也带着无比的欣慰 ,饱经忧患的一代伟大诗人就这样在贫病交加永远离开了这个他深深热爱的世界
一“不”显其志,把酒饮菊花——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赏析
作者: 马维兵 赵秀梅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语文教学  陶渊明  文学鉴赏  《五柳先生传》 
描述:《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短短不足二百字,逼真传神地把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展现了出来。语言朴素洗练,寓意深刻。
全文:《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短短不足二百字,逼真传神地把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展现了出来。语言朴素洗练,寓意深刻。
再论苏轼学陶“固穷节”的文化内涵──兼谈陶渊明与苏轼理想人格模式
作者: 梅大圣  来源:鄂州大学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固穷节  陶渊明  苏轼  理想人格模式  诗文乐志 
描述:本文认为,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接受陶渊明“国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
全文:本文认为,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接受陶渊明“国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
冈村繁的陶渊明新说
作者: 杨子彦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象征  生活态度  陶诗  国民精神  本位主义  生活方式  冈村繁  陶渊明  汉学家  季羡林 
描述:“纵浪大化,不喜亦不惧。”文化巨擘季羡林晚年常把这两句陶诗挂在嘴边。至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为淡泊意趣的象征,不仅为历代文人墨客赏识,也深入到国民精神的深处。陶渊明其人其文,就这样历经时间的淘洗,始终散发着素淡高洁的清香。然而,对于陶渊明,日本著名汉学家冈村繁却别为新说:“实际上他却是个任
全文:“纵浪大化,不喜亦不惧。”文化巨擘季羡林晚年常把这两句陶诗挂在嘴边。至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为淡泊意趣的象征,不仅为历代文人墨客赏识,也深入到国民精神的深处。陶渊明其人其文,就这样历经时间
[0图]陶渊明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陶渊明
《文选》陶渊明
作者: 顾农  来源:天中学刊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文选》陶渊明
靖节祠、明碑与德安的“陶渊明故里”
作者: 欧阳春 李宁宁  来源: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故里  明代碑刻  靖节祠 
描述:2004年,德安报道发现“陶渊明故里”。我们结合文献对这里的靖节祠、明代碑刻进行了探索,认为德安灵龟作为“陶渊明的柴桑故里”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说法。
全文:2004年,德安报道发现“陶渊明故里”。我们结合文献对这里的靖节祠、明代碑刻进行了探索,认为德安灵龟作为“陶渊明的柴桑故里”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说法。
陶渊明生命情调之现代通识意涵
作者: 夏健文  来源:光武国文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赤子之心  生命实践  艺术人生  陶渊明  生命情调  全人教育  通识教育 
描述:通識教育之目的即在喚起人的自我意識的覺、建立個體獨立思考、分析、判斷的能力,以及發展個體自我之價值觀體系,激發其對所處的人文及自然環境產生互爲主體的認識與關懷。作爲喚起人的自我主體意識之覺的通識教育,正是國傳統以來全人教育的理念。 歷來對陶淵明質樸自然的人格與詩風,雖常論及,但卻忽略或未正視陶
全文:通識教育之目的即在喚起人的自我意識的覺、建立個體獨立思考、分析、判斷的能力,以及發展個體自我之價值觀體系,激發其對所處的人文及自然環境產生互爲主體的認識與關懷。作爲喚起人的自我主體意識之覺的通識
上页 1 2 3 ... 16 17 18 ... 824 825 826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