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劝学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生活。 相传有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什么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
全文: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生活。 相传有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什么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自己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长高了?”少年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道:“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高的呢?” 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
试论陶渊明诗歌语言与魏晋诗风之关系
作者: 时红明  来源:社科纵横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骈俪  陶渊明  魏晋诗风  质朴  诗歌语言 
描述:关于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历来论者虽多,观点却大致统一,基本都认可其诗纯真自然、平淡清新、明白如话、质朴率真。在当时"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文坛上,陶诗确实别开生面,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要说陶诗的语言和当时诗歌崇尚骈俪和追求辞藻华美的风气相对立,倒也
全文:关于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历来论者虽多,观点却大致统一,基本都认可其诗纯真自然、平淡清新、明白如话、质朴率真。在当时"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文坛上,陶诗确实别开生面,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要说陶诗的语言和当时诗歌崇尚骈俪和追求辞藻华美的风气相对立,倒也言之偏颇。因为陶诗的语言风格是在当时玄言诗流行的环境中形成的,而玄言诗其实并不崇尚骈俪辞藻。而与陶渊明基本同时的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年等的确崇尚骈俪,喜欢堆砌辞藻,但他们俩毕竟是挺有名的晚辈,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刘宋初年的元嘉时期。而陶渊明的诗风在晋代已经形成,他在创作上是不可能有意识地和颜延年、谢灵运相对立的。
两种诗风、两种人生向往的并美交辉——曹操《短歌行·对酒》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两点比较
作者: 徐婷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短歌行·对酒》  曹操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描述:四言诗《短歌行·对酒》承袭《诗经》之形式与风格,两字一顿,古朴凝重。不仅是诗人曹操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为五言古诗,风格清新自然,属田园诗派,与《短歌行·对酒》无论在艺术手法还是在思想感情上都绝然不同。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却把《涉江采
全文:四言诗《短歌行·对酒》承袭《诗经》之形式与风格,两字一顿,古朴凝重。不仅是诗人曹操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为五言古诗,风格清新自然,属田园诗派,与《短歌行·对酒》无论在艺术手法还是在思想感情上都绝然不同。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却把《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对酒》《归园田居》(其一)三首诗歌编排在一起,组成题为《诗三首》的课文篇目。表面看似随意,其实绝非偶然。仔细比较三首诗歌,其在内在上具有一定联系,其中以《短歌行·对酒》与《归园田居》(其一)的对比最为典型。
两种诗风、两种人生向往的并美交辉:曹操《短歌行·对酒》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两点比较
作者: 徐婷  来源:名作欣赏(中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短歌行·对酒》  曹操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描述:四言诗《短歌行·对酒》承袭《诗经》之形式与风格,两字一顿,古朴凝重。不仅是诗人曹操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为五言古诗,风格清新自然,属田园诗派,与《短歌行·对酒》无论在艺术手法还是在思想感情上都绝然不同。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却把《涉江采
全文:四言诗《短歌行·对酒》承袭《诗经》之形式与风格,两字一顿,古朴凝重。不仅是诗人曹操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为五言古诗,风格清新自然,属田园诗派,与《短歌行·对酒》无论在艺术手法还是在思想感情上都绝然不同。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却把《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对酒》《归园田居》(其一)三首诗歌编排在一起,组成题为《诗三首》的课文篇目。表面看似随意,其实绝非偶然。仔细比较三首诗歌,其在内在上具有一定联系,其中以《短歌行·对酒》与《归园田居》(其一)的对比最为典型。
《贫穷问答歌》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比较研究
作者: 高香玲  来源:苏州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山上忆良  贫穷问答歌  陶渊明  咏贫士七首 
描述:《贫穷问答歌》是奈良歌人山上忆良的著名代表作。作品以贫穷为主题,生动描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在风月恋歌盛行的万叶时代,《贫穷问答歌》显示出了与其他和歌迥然不同的显著特征,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而《咏贫士》七首创作于陶渊明归隐晚期(426年)。诗中,作者描述了归隐后生活的窘困,并借此表达
全文:《贫穷问答歌》是奈良歌人山上忆良的著名代表作。作品以贫穷为主题,生动描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在风月恋歌盛行的万叶时代,《贫穷问答歌》显示出了与其他和歌迥然不同的显著特征,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而《咏贫士》七首创作于陶渊明归隐晚期(426年)。诗中,作者描述了归隐后生活的窘困,并借此表达了自己以贫傲世、固穷守志、坚决维护贫者尊严的人生态度。同时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固穷守志”这一新主题。在日本文学史上,以咏贫为主题的作品并不多见。而在我国,咏贫却是我国东汉以来诗文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因此,《万叶集》研究者认为《贫穷问答歌》的咏贫主题是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并就中国古典文学与《贫穷问答歌》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土屋文明指出《贫穷问答歌》和束皙《贫家赋》在语言表达上有多处的相似,认为《贫穷问答歌》是“对汉文学的直接模仿”。而小岛宪之和辰巳正明则认为《贫穷问答歌》在问答形式的选择上与杨雄《逐贫赋》颇为相似。此外,菊池英夫、山口博等研究者则将目光投向敦煌出土的《王梵志诗集》,认为《贫穷问答歌》与《王梵志诗集》中《贫穷田舍汉》一诗无论是在主题还是形式、表达上都极为相似,《贫穷田舍汉》才是《贫穷问答歌》的影响之源。而中西进、小岛宪之、西乡信纲、杉本行夫等通过二者在遣词用句、主题选择、人物设置等方面的相似研究认为,《贫穷问答歌》是在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影响下创作的。对此,大矢根次郎、吉川幸次郎、黑川洋一则从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差异等方面出发,认为《陶渊明集》在当时的日本并不存在,并且二者虽然都属于咏贫类型诗作,但表达思想差异很大,从而否定了前述观点。本文中,笔者从比较文学角度出发,整体上考察作家的人生时代背景,并从作品的选词用字、人物设置、主题、艺术手法及行文结构、表达思想等各方面入手,对《贫穷问答歌》和《咏贫士》七首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得出《贫穷问答歌》与《咏贫士》七首作为咏贫文学作品,确实在遣词用句、主题选择、人物设置上有其相似之处,但是这是两者在选择同一个咏贫主题的前提下的相似,是表面的相似。中国其他咏贫文学中也可以见到这些相似,因此并不能因此判断《咏贫士》七首是《贫穷问答歌》的影响来源。此外,《贫穷问答歌》采用独特的问答形式、表达直抒胸臆,临场感十足。这与《咏贫士》结构上采用组诗的巧妙衔接以及表达采用隐喻等手法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两作品的表达思想差距很大。一个是反应社会现实之作,一个更多的是自身情感的宣泄。因此,笔者认为,《贫穷问答歌》中虽然可以看出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痕迹,但是,其影响来源并不确定。可能是某一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也可能是若干文学作品整体影响的结果。此外,《贫穷问答歌》结构形式独特,表达思想深刻,艺术手法采用山上忆良惯有的写实风格。所以,笔者认为《贫穷问答歌》并不是《咏贫士》的模仿之作。相反,《贫穷问答歌》有着与《咏贫士》七首不同的独特的文学与艺术魅力,是山上忆良在自己的深厚汉文学造诣基础上的独立创作。其一,从作者的人生时代背景来看,作者的社会身份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咏贫的出发点并不相同。《贫穷问答歌》创作于山上忆良出任筑前守之时,国守之职在当时的日本主要是安抚百姓、劝课农桑,同时向上级提出建议。《贫穷问答歌》作于山上忆良离任返京之前,虽然是他对人民疾苦的亲身体验,却也是上达视听,巩固统治的改良建议。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作于其归隐后。此时,陶渊明已经认清了腐朽的政局,明白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因此他的诗作与社会现实无关。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目的是坚定自己在困窘生活状态下的归隐之心,表达固穷守志的人生态度。其二,在遣词用句上,《贫穷问答歌》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虽然有十几处相似,但是,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种相似并不偶然,在其他中国咏贫作品中,这种相似并不少见。既然两者选择同一主题,选用语言相似就在所难免,所以不能因此就判定山上忆良对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借鉴关系。其三,在人物设置上,《贫穷问答歌》的“问”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都设定了饥寒交迫的场景下的贫士形象。这点十分相似。然而,《贫穷问答歌》采用“问答”的形式,在“答”中,山上忆良塑造了生活更为凄惨的农夫形象,且其重点在后者,即农夫的描写上,贫士形象在此是为了更有层次的突出后者。因此,此处的贫士形象虽然相似,其设定目的却不相同。其四,在咏贫主题上,两者都一致的以贫苦生活为描述对象。咏贫主题在日本极为罕见。因此,山上忆良在咏贫主题的选择上,受中国文学影响的可能性确实很大。然而,陶渊明的贫穷生活描述只是涉及《咏贫士》组诗中的少部分诗作,组诗整体是言志而不是咏贫,因此,《贫穷问答歌》主题选择来源于《咏贫士》七首的说法缺少依据。其五,《贫穷问答歌》与《咏贫士》七首表达的思想完全不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的贫士虽然生活窘迫,却不是如魏晋诗人一样的哭穷,而是“安贫乐道”与“君子固穷”观念的形象化,为的是表现作者的个人人生观念。而《贫穷问答歌》对贫困生活的描述则是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统治阶级的控诉,代表的是对广大的贫苦百姓的同情。其六,在艺术手法上,山上忆良《贫穷问答歌》采用写实手法,通过对话的形式和直接的情景描绘文士与农民的生活状况。而《咏贫士》七首则多用隐喻,表达作者知音不存、壮志不展、隐居以守志的无奈。其次,在结构上,《贫穷问答歌》采用问答形式,一问一答附上反歌,层层递进。而《咏贫士》七首组诗形式,衔接灵巧,别具一格。综上所述,《贫穷问答歌》与陶渊明《咏贫士》七首虽然存在先行研究中学者指出的遣词用字、主题选择、人物设置上的相似,却不是对《咏贫士》七首简单的借鉴。这些相似只是表面的相似,是中国咏贫作品中常见的相似。不能由此片面的肯定《咏贫士》七首对《贫穷问答歌》的影响关系。在行文结构、艺术手法、表达思想上,《贫穷问答歌》有着与《咏贫士》七首迥然不同的鲜明特征。因此,笔者认为,《贫穷问答歌》是山上忆良基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之作,有着其独特的思想与艺术内涵,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之作。
试比较陶渊明和鸭长明的隐逸
作者: 孙立立  来源:吉林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陶渊明  鸭长明  隐逸 
描述:隐士文化是特殊时代精神所孕育的独特文化形式。隐逸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笔者选择了中日隐士中的代表人物进行探讨,以此来标本性地研究中日隐士在隐逸方面的异同。中国隐士的代表,选择了被称为“古今隐逸之宗”的陶渊明。日本隐士的代表选择了“日本中世隐士文学的开拓者”鸭长明。本论文试图
全文:隐士文化是特殊时代精神所孕育的独特文化形式。隐逸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笔者选择了中日隐士中的代表人物进行探讨,以此来标本性地研究中日隐士在隐逸方面的异同。中国隐士的代表,选择了被称为“古今隐逸之宗”的陶渊明。日本隐士的代表选择了“日本中世隐士文学的开拓者”鸭长明。本论文试图通过对陶渊明和鸭长明文学作品以及其所处时代和人生经历的分析,标本性地阐释中日隐士隐逸的异同。分析从三方面展开。第一部分分析二人隐逸社会原因的异同。陶渊明和鸭长明隐逸的共同点是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生活于乱世。此外,二人走向隐逸的道路,都与其所处时代思想意识的变化密切相关。东晋儒学衰退,玄学盛行;日本平安末期净土宗和无常观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深远。不同点在于陶渊明的隐逸是对政治的绝望,是消极遁世的老庄思想影响的产物。而鸭长明则主要受无常观的影响。第二部分对造成二人隐逸的个人原因进行分析。二人隐逸个人原因的不同之处在于,陶渊明隐逸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政治的不满,而鸭长明的隐逸则是由于自身人生经历的不幸而深感人世无常,最终走向归隐。与陶渊明政治色彩浓厚的隐逸相比,鸭长明的隐逸的宗教色彩更浓。第三部分对二人的隐逸生活和隐逸程度进行分析。隐逸原因的不同,造成了二人隐逸程度和隐逸生活的不同。虽然在隐逸后二人都对原来的生活抱有留恋,但由于陶渊明是隐于政治,所以他总是在“仕”与“隐”之间徘徊。归隐后的诗作多赞美田园生活。而鸭长明的隐逸受无常观影响深远,所以他总是彷徨于“现实社会”和“隐”之间,归隐后的作品多感叹人世无常。笔者认为造成二人隐逸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文化传统的不同。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与此相对,日本文化则具有脱政治性的特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