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陶渊明诗歌的社会审美思考
-
作者:
郑兴 来源:山海经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抱负 人情美 和平安宁 陶渊明诗歌 焚如 咸来 刘裕 社会审美 桃源行 历史事件
-
描述: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年代,他亲身经历了讹水之战、孙恩起义、桓玄篡晋、刘裕建宋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饱尝乱离之苦。因而他格外向往和平安宁的生活,然而纵使退居田园,躬耕自资,也依然不能满足基本的衣食之需,这必然引发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一、桃花源社会的特点(一)从社会交往上来看,桃花源
-
全文: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年代,他亲身经历了讹水之战、孙恩起义、桓玄篡晋、刘裕建宋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饱尝乱离之苦。因而他格外向往和平安宁的生活,然而纵使退居田园,躬耕自资,也依然不能
-
追寻陶渊明超然"事"外的自由
-
作者:
郝青春 来源:青海教育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归鸟 诗人陶渊明 《饮酒》 陶渊明诗歌 真性情 任真自得 学语文 文学成就 田居 明流
-
描述:在中学语文古诗歌教学中,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十分重要的篇章。从《归鸟》到《归园田居》,再到《饮酒》,诗里行间无不或隐或明流露着陶渊明厌恶名利场,不受拘束、向往自由,归隐自然田园的真性情。中国自古崇尚学而优则仕,而陶渊明独善其身,文学成就独树一帜。通读陶渊明的诗歌,仔细探究其不愿“入仕”的原因,对
-
全文:在中学语文古诗歌教学中,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十分重要的篇章。从《归鸟》到《归园田居》,再到《饮酒》,诗里行间无不或隐或明流露着陶渊明厌恶名利场,不受拘束、向往自由,归隐自然田园的真性情。中国自古
-
魏晋玄风与陶渊明哲理诗
-
作者:
郭建勋 夏瑞霞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自然适性 魏晋玄风 哲理诗
-
描述:陶渊明生活在玄风大畅的东晋时期,其家学颇具恬静之风,交往友朋亦多玄学之士,熏染所至,他本人性情与言行也烙下了玄学的印记。陶渊明创作了大量与玄学理论密切相关的哲理诗,表达对生活、人生的见解,以及对自然、适性境界的向往。陶渊明的哲理诗多用老庄典故,语淡而意浓,辞约而旨远,以平淡的田园之象来寄寓并表现自己
-
全文:、适性境界的向往。陶渊明的哲理诗多用老庄典故,语淡而意浓,辞约而旨远,以平淡的田园之象来寄寓并表现自己对玄理的体悟与认识。陶渊明哲理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独特风格,源于玄理而又超越玄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论陶渊明家园意识的内蕴
-
作者:
李永建 来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语言 田园 陶渊明 死亡 家园意识 真意
-
描述:陶渊明有着强烈的归家情结和浓厚的家园意识,他的诗文所构建、心灵向往归依的家,是一个多层、多面的立体存在:自然的田园、农耕的生产方式、适意的生存状态和背依其上的返自然的自由自在的生命形态构成了田园之家;由山气、归鸟这些平凡的自然现象悟到了欲辩忘言的宇宙人生的真意,并由此进入和建构了凡圣互渗相融的真意之
-
全文:陶渊明有着强烈的归家情结和浓厚的家园意识,他的诗文所构建、心灵向往归依的家,是一个多层、多面的立体存在:自然的田园、农耕的生产方式、适意的生存状态和背依其上的返自然的自由自在的生命形态构成了田园之家
-
从诠释学角度看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英译
-
作者:
施佳莉 来源: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诠释学 陶渊明 田园诗 前理解
-
描述:陶渊明的田园诗特点鲜明,诗歌中常常融入诗人"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以及渴望"归隐"和"躬耕田园"的感情。为了在翻译中保留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这些特色,译者应当对诗有深入的理解、正确的诠释。因而,有必要从诠释学角度探究译者的"前理解"和"前结构"。具体来说,译者应拥有关于"儒家"、"道家"和"佛
-
全文:,有必要从诠释学角度探究译者的"前理解"和"前结构"。具体来说,译者应拥有关于"儒家"、"道家"和"佛教"背景知识构成的"前结构",以及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生活的情感构成的"前理解",并且避免"前理解"、"前结构"造成主观的移情和预设。
-
论陶渊明《自祭文》生死观的崇高美
-
作者:
吴颖芳 来源: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自祭文》 陶渊明 崇高美
-
描述:生的偶然和死的必然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人们无从选择生,亦无处逃避死。茫然未知的生,令世人不知所措,却贪生;扑面而来的死令世人惶惶不安,却怕死。如何面生?如何向死?这是作为人必须面对的一个斗争。对这一斗争,陶渊明的《自祭文》则呈现出如此一副生死风貌,那就是:面生——不卑不亢;向死——不悲不哀;传达着这样
-
全文:斗争,陶渊明的《自祭文》则呈现出如此一副生死风貌,那就是:面生——不卑不亢;向死——不悲不哀;传达着这样一种生死观:生也不屈,死亦不屈。这种不屈的生死观折射出一道耀眼的光芒——崇高美,高得令人高山仰止、美得令人心向往之;从而浸染梦幻的精神,塑造不屈的生死。这就是《自祭文》思想的永恒之光——崇高美。
-
论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及辛化的陶渊明
-
作者:
王慧刚 来源: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辛弃疾 归隐 陶渊明 接受
-
描述:辛弃疾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用典,在这些典故的运用中,辛弃疾尤其欣赏陶渊明。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经历了一个过程,应该说三度罢官隐居的人生经历是其产生慕陶思想的重要现实基础。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与认同表现在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点:田园情趣、注重友情、喜爱饮酒。当然,辛弃疾毕竟不同于陶渊明,二人的身份、
-
全文:,陶渊明则更向往不受束缚的自由;在思想上,陶渊明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较深,辛弃疾则始终是个积极入世者。因此,陶的归隐多了些主动,而辛的归隐更多的是被迫。辛弃疾对陶的接受和抒写也体现出不同于常人的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