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的人生总结——读陶渊明《自祭文》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陶渊明独爱菊,其《饮酒》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资料图片)检书烧烛世人爱陶渊明者,无不爱他的《归园田》之美、逸,“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痛快,还有《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超然
全文:陶渊明独爱菊,其《饮酒》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资料图片)检书烧烛世人爱陶渊明者,无不爱他的《归园田》之美、逸,“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痛快,还有《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超然
论陶渊明田园世界的逻辑分层
作者: 李红岩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载欣载奔  《归去来兮辞》  咏贫士  刘子骥  读山海经  隐逸诗  朱光潜  田居  田园诗歌  羁鸟 
描述:陶渊明具有“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他在文学史上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第一个将田园题材引入诗歌的百花园~①。朱光潜认为陶渊明的诗歌特别是田园诗的特征是“静穆”~②,而鲁迅先生并不完全认同,认为在隐逸、静穆的背后是“金刚怒目”式的愤懑~③。有关诗人的高蹈隐逸和他田园诗歌特征的论述已是宏富巨丰,但陶渊明的真实
全文:的背后是“金刚怒目”式的愤懑~③。有关诗人的高蹈隐逸和他田园诗歌特征的论述已是宏富巨丰,但陶渊明的真实田园并非全是已成定论的静穆、妙曼之地,也并非全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是金刚怒目式的愤怒,陶渊明的田园世界的形成
在婺源当一日陶渊明
作者:暂无 来源:东阳日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吕映珍一个草长莺飞的春日,我与文友第一次走近江西婺源,亲眼目睹她的美。循着青石板路走进村去,古樟郁郁葱葱,座座徽派民居依山而坐,傍水而落。村落边一条清亮的小河,水静静地流淌,村妇浣衣,顽童嬉水,几只鸭子悠然自得地浮在水面上,一丛丛黄色的油菜花,在春天的微风中摇曳……房子屋顶精巧,窄窄的向外探出一线。
全文:吕映珍一个草长莺飞的春日,我与文友第一次走近江西婺源,亲眼目睹她的美。循着青石板路走进村去,古樟郁郁葱葱,座座徽派民居依山而坐,傍水而落。村落边一条清亮的小河,水静静地流淌,村妇浣衣,顽童嬉水,几只鸭子悠然自得地浮在水面上,一丛丛黄色的油菜花,在春天的微风中摇曳……房子屋顶精巧,窄窄的向外探出一线。
陶渊明:幸福生活就是一切简单
作者: 刘黎平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文/刘黎平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东晋陶潜《归园田》其二对于陶渊明的田园诗,不要想多了,其实就是追求简单省心。选个郊外住下来,少和人打交道,小巷子里,一天到晚没什么车辆来往,虽然
全文:文/刘黎平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东晋陶潜《归园田》其二对于陶渊明的田园诗,不要想多了,其实就是追求简单省心。选个郊外住下来,少和人打交道,小巷子里,一天到晚没什么车辆来往,虽然
作家与环境——从陶渊明搬家谈起
作者: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陶渊明前后有过好几处住房,给人印象最深的大约是他义熙元年(405年,乙巳年)归隐之初所住的一处,因为他曾兴高采烈地在《归园田》(其一)里描写过,说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庭户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应当是他为隐居新建(或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的一座别墅,其地点离
全文:陶渊明前后有过好几处住房,给人印象最深的大约是他义熙元年(405年,乙巳年)归隐之初所住的一处,因为他曾兴高采烈地在《归园田》(其一)里描写过,说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庭户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应当是他为隐居新建(或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的一座别墅,其地点离
酒、诗、思*——对陶渊明《饮酒》诗的哲学诠释
作者: 臧要科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描述:《饮酒》诗是陶渊明的一组五言诗,共20首。《饮酒》诗中,酒、诗与思共同支撑起陶渊明的思想世界,陶渊明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发生于酒、诗与思的相激相荡中。天人共同构成着世界,陶渊明把世界称为世间人境,物与人共在于世间人境。人生活于世间人境,或迷或悟,各成一精神境界,亦各一境域。在陶渊明看来,心能远物并
全文:与人共在于世间人境。人生活于世间人境,或迷或悟,各成一精神境界,亦各一境域。在陶渊明看来,心能远物并且带来寂静,在寂静中吾亲近于物,观物之为物,物我性分自足,我既不化物,亦不物化,物我各持其性,自在、适性、逍遥。
隐逸主题下陶渊明与艾米丽·狄金森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作者: 陈颂  来源:华东交通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  隐者  隐逸  比较研究  自然  意象 
描述:中西隐逸文化具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在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和独立存在价值,以及在与自然互动中寻求生命意义方面。陶渊明作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艾米丽·狄金森被称为“白衣修女”,两位诗人在隐居生活中,会面对相似的的境况与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诗人们会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哲学,反映在诗歌中便产生
全文:中西隐逸文化具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在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和独立存在价值,以及在与自然互动中寻求生命意义方面。陶渊明作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艾米丽·狄金森被称为“白衣修女”,两位诗人在隐居生活中,会面对相似的的境况与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诗人们会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哲学,反映在诗歌中便产生了相对应的诗歌意象。通过将这些意象分为隐士与自然,隐士与自我,隐士与社会三个方面,并对相关意象的平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诗人在隐居生活中感受、思想和艺术观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通过对两位诗人的意象的相同和不同点的分析,总结差异性产生的原因,从而深化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思想、哲学等方面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中西隐逸文化、中西意象的同与异。在物质欲望泛滥,人类被外在资讯、科技所控制的时代,我们仍然需要隐逸精神,保持自我独立思考能力,关注心灵,贴近自然。
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的田园环境——浅析陶渊明诗中的和谐思想
作者: 梁学翠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和谐思想  诗歌  田园环境  陶渊明 
描述:在晋宋之际的文人当中,陶渊明的诗歌题材是非常丰富的。他通过叙写自我、人事和自然景物,表现了他对和谐生活的追求。陶渊明注重在诗中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们之间的和谐,虽然与古代传统文化的浸润有关,同时也与他的性格平和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来自生活实践的陶冶。在陶诗中大量使用移情的思维方式来表达物我、人我之
全文:也与他的性格平和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来自生活实践的陶冶。在陶诗中大量使用移情的思维方式来表达物我、人我之间的互感互知互乐,构筑了一个理想化的和谐农生活世界。
[0图]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 全2册
作者: 苏轼  来源: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四卷,宋苏轼着。爲苏轼晚年谪居海南时所作追和陶渊明诗之诗集。其实,苏东坡爱好陶渊明诗,不仅因爲喜好陶诗闲散飘逸的韵味,则是由于仰慕他的爲人,更是因爲苏轼本人与陶渊明有极其相似的人生经历,有感而作。其云“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如其爲人,实有感焉。”陶渊明(三六五-四二七年),晋
全文:的和弦,自己也作诗以爲和。苏轼追和陶渊明诗,始于哲宗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年)扬州所作《和陶饮酒二十首》,但全面和陶始于绍圣二年(一〇九五年)三月,在惠州贬所作《和陶归园田六首》。其诗序云:“始,余在
清诗话中陶渊明诗歌的研究
作者: 吕苗苗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后世影响  艺术特质  诗歌源流  陶渊明 
描述:从颜延之作《陶征士诔》开始,对陶渊明的研究迄今已持续一千五百余年之久,中国文坛的陶渊明研究历经了逐渐丰富完善的过程,对其诗歌的研究资料也多如烟海,尤其是关于陶诗的源流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以及艺术特质等的研究更是不胜枚举。清代是诗话写作的鼎盛时期,陶渊明淡泊名利的人格、朴素真淳的诗格深受清代世人的推崇,
全文:从颜延之作《陶征士诔》开始,对陶渊明的研究迄今已持续一千五百余年之久,中国文坛的陶渊明研究历经了逐渐丰富完善的过程,对其诗歌的研究资料也多如烟海,尤其是关于陶诗的源流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以及艺术特质等的研究更是不胜枚举。清代是诗话写作的鼎盛时期,陶渊明淡泊名利的人格、朴素真淳的诗格深受清代世人的推崇,理所当然的常被诗论家提及。由于清代学风衰落,政治极度高压,考据之风盛行,在此背景下,清人对陶渊明的研究带有极强的考据色彩。他们不在执着于前人的见解和观点,大胆提出问题,细心进行论证,以考据的方法来具体欣赏陶渊明的诗歌。所以,尽管陶诗源流、影响、艺术特质等方面常被人谈及,但清代论诗者往往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这些为后人系统的研究提供了详实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陶渊明的真实景况,进而以新思路和新方法开拓了陶渊明诗文的文学内涵。第一部分论述陶渊明诗歌与应璩诗、《古诗十九首》、《诗经》、《论语》的源流关系。本论文不再将它们独立分析,试图以清代诗话中不同论诗者提出的不同论点为基础,以陶诗与他们在词句用法、诗文风格、思想源流等具体方面联系的远近为依据,将陶渊明四言古诗、五言古诗及陶渊明自身的源流分别论述,以求对陶渊明及其诗歌有更明确的源流认识。第二部分论述陶渊明诗歌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其中选取李白、韦应物、白居易等人,他们推崇陶诗,学习陶诗,但在后世论诗中又存在不小的争议性。本论文以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以及诗歌的具体特质为着眼点,对其与陶诗继承关系亦或学习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理清清代诗话中关于李诗、白诗、韦诗与陶诗渊源关系的争议性。最后一节针对“诗弱于陶”这一命题辨析陶诗对后世诗歌大方向的影响,以此对陶诗的价值进行更为合理的认识。第三部分则是对清代诗话中所涉及的陶诗艺术特质“枯”、“拙”、“不文”三个方面进行辨析。诗坛对于陶诗并不是全然肯定的,在诗歌的发展史中对陶诗质疑的声音时而有之,本论文试图梳理整个诗话脉络,对诗话中提出的具有争议性的特质加以界定,以期对陶诗的艺术特色达到更为全面的认识。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