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
作者:
李石 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死亡观 庄子 死亡哲学 陶渊明 屈原 死亡美学
-
描述: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
-
全文: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屈原则以自杀的决绝行为来祭奠个体的人格理想,在决绝中又有各种痛苦、焦灼、挣扎、孤独、恐惧、哀伤、留恋等个体情感上的挣扎;陶渊明处在庄子与屈原之间,他在诗文中对于生死的描述,蕴含了十分深远的哲学思辨,但是又保留了真实生命的个体情感,他的死亡美学体现了一种更加成熟的死亡态度。中国古典对于死亡的探讨、表现,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南北朝,从庄子、屈原到陶渊明,可说是从哲学到诗,再到哲学与诗结合的过渡,体现了“道——儒道——儒道佛”的渐变融合过程。
-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
作者:
李石 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死亡观 庄子 死亡哲学 陶渊明 屈原 死亡美学
-
描述: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
-
全文: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屈原则以自杀的决绝行为来祭奠个体的人格理想,在决绝中又有各种痛苦、焦灼、挣扎、孤独、恐惧、哀伤、留恋等个体情感上的挣扎;陶渊明处在庄子与屈原之间,他在诗文中对于生死的描述,蕴含了十分深远的哲学思辨,但是又保留了真实生命的个体情感,他的死亡美学体现了一种更加成熟的死亡态度。中国古典对于死亡的探讨、表现,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南北朝,从庄子、屈原到陶渊明,可说是从哲学到诗,再到哲学与诗结合的过渡,体现了"道——儒道——儒道佛"的渐变融合过程。
-
关于刘勰《文心雕龙》不提陶渊明的再思考
-
作者:
李剑锋 来源:中国文论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陶渊明 文学观
-
描述:"《文心雕龙》为什么没有提及陶渊明"是一个从《隐秀》补文真伪争论中引申和独立出来,在陶渊明和刘勰接受史特定发展阶段上必然产生的问题。学术考察不能满足于从多角度来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应以此为契机从刘勰《文心雕龙》的局限,从它思考停止的地方起步,去思考和探索它没有来得及思考或者思考有待深入之处。陶渊明的
-
全文:《文心雕龙》的局限,从它思考停止的地方起步,去思考和探索它没有来得及思考或者思考有待深入之处。陶渊明的文学观与刘勰《文心雕龙》相比有异有同,刘勰与陶渊明关于文艺抒情言志本质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却忽视
-
隐逸主题下陶渊明与艾米丽·狄金森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
作者:
陈颂 来源:华东交通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 隐者 隐逸 比较研究 自然 意象
-
描述:中西隐逸文化具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在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和独立存在价值,以及在与自然互动中寻求生命意义方面。陶渊明作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艾米丽·狄金森被称为“白衣修女”,两位诗人在隐居生活中,会面对相似的的境况与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诗人们会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哲学,反映在诗歌中便产生
-
全文:中西隐逸文化、中西意象的同与异。在物质欲望泛滥,人类被外在资讯、科技所控制的时代,我们仍然需要隐逸精神,保持自我独立思考能力,关注心灵,贴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