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市图书馆陶渊明特色库!
全部 图书 期刊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诗文作品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863)
报纸(181)
学位论文(71)
图书(55)
新闻(15)
会议论文(13)
诗文作品(6)
按栏目分组
学术研究 (1002)
人物生平 (181)
作品著述 (15)
缅怀纪念 (6)
按年份分组
2017(35)
2016(58)
2015(72)
2014(76)
2013(82)
2012(87)
2011(82)
2010(88)
2009(72)
2008(52)
2007(67)
2006(37)
2005(42)
2004(37)
2003(28)
2002(31)
2001(15)
2000(23)
1999(9)
1998(15)
1997(10)
1996(17)
1993(17)
1992(18)
1989(5)
1987(13)
1983(8)
1982(4)
1981(6)
1957(3)
按来源分组
九江师专学报(20)
香港文汇报(14)
古典文学知识(13)
江西社会科学(11)
文学教育(6)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国中古(汉—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3)
九江学院报(3)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
中华文史论丛(2)
青海师专学报(2)
学术月刊(2)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
淮阴师专学报(2)
皖江晚报(2)
河西学院学报(2)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
零陵学院学报(1)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1)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
文学教育·中(1)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北京林业大学社会科学论文集(1)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江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文学教育·上(1)
相关搜索词
淵明政治品節的見證——顏延之《誄並序》箋證
作者: 鄧小軍  来源: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国中古(汉—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政治品節  顏延之  《陶徵士誄並序》  陶淵明 
描述:顏延之《誄並序》,是認識淵明的人描寫淵明的唯一今存文獻,具有珍貴 的歷史、思想和文學價值。顏延之是淵明的摯友,延之内心同情東晉、痛憤劉裕篡弑,因此能同情地瞭解淵明在晉宋之際的政治品節
全文:顏延之《誄並序》,是認識淵明的人描寫淵明的唯一今存文獻,具有珍貴 的歷史、思想和文學價值。顏延之是淵明的摯友,延之内心同情東晉、痛憤劉裕篡弑,因此能同情地瞭解淵明在晉宋之際的政治品節
论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两个“归去来兮”
作者: 彭泽陶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篇首  天色  语助词  陶渊明  昭明太子  彭泽县  官派  意思说  陶侃  《归去来辞》 
描述:陶渊明《归去来辞》,前后用两个“归去来兮”。读者皆解为由彭泽县归去来,来字下,无注,当是解作来往之来。窃以为不然。来字是语助词,无义,与《孟子·离娄篇》的“盍归乎来”的来字同。渊明《归去来》一文,篇首的“归去来兮”是在彭泽县准备回家时的口气;篇末的“归去来兮”是回家后在园中散步已晚,将回家休息时的口
全文:陶渊明《归去来辞》,前后用两个“归去来兮”。读者皆解为由彭泽县归去来,来字下,无注,当是解作来往之来。窃以为不然。来字是语助词,无义,与《孟子·离娄篇》的“盍归乎来”的来字同。渊明《归去来》一文,篇首的“归去来兮”是在彭泽县准备回家时的口气;篇末的“归去来兮”是回家后在园中散步已晚,将回家休息时的口气。读者如果还不相信,请另外细看渊明亲手作的《归去来辞》和梁昭明太子的《陶渊明传》,就可彻底知道。我为一般读者方便,暂将《归去来辞》和《陶渊明传》的内容讲个大概如下:
论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两个“归去来兮”
作者: 彭泽陶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篇首  天色  语助词  陶渊明  昭明太子  彭泽县  官派  意思说  陶侃  《归去来辞》 
描述:陶渊明《归去来辞》,前后用两个“归去来兮”。读者皆解为由彭泽县归去来,来字下,无注,当是解作来往之来。窃以为不然。来字是语助词,无义,与《孟子·离娄篇》的“盍归乎来”的来字同。渊明《归去来》一文,篇首的“归去来兮”是在彭泽县准备回家时的口气;篇末的“归去来兮”是回家后在园中散步已晚,将回家休息时的口
全文:陶渊明《归去来辞》,前后用两个“归去来兮”。读者皆解为由彭泽县归去来,来字下,无注,当是解作来往之来。窃以为不然。来字是语助词,无义,与《孟子·离娄篇》的“盍归乎来”的来字同。渊明《归去来》一文,篇首的“归去来兮”是在彭泽县准备回家时的口气;篇末的“归去来兮”是回家后在园中散步已晚,将回家休息时的口气。读者如果还不相信,请另外细看渊明亲手作的《归去来辞》和梁昭明太子的《陶渊明传》,就可彻底知道。我为一般读者方便,暂将《归去来辞》和《陶渊明传》的内容讲个大概如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解释问题的讨论 就两个“归去来”的解释问题再答叶晨晖同志
作者: 彭泽陶  来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解释问题的讨论 就两个“归去来”的解释问题再答叶晨晖同志
饮酒、服药与“心好异书”:作为魏晋人的陶渊明
作者: 卞东波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海经  世说新语  陶诗  饮酒  魏晋风度  陶渊明  颜延之  魏晋名士  个性特征  服药 
描述:我们今天研究陶渊明,不应忘记陶渊明是生活在一千六百年前的魏晋人,说起"魏晋"总是与名士风流、饮酒、服药、玄学等社会风气联系在一起。颜延之《》对陶渊明的人生有一个精准的概括:"心好异书,性乐酒
全文:我们今天研究陶渊明,不应忘记陶渊明是生活在一千六百年前的魏晋人,说起"魏晋"总是与名士风流、饮酒、服药、玄学等社会风气联系在一起。颜延之《》对陶渊明的人生有一个精准的概括:"心好异书,性乐酒
寄酒为迹:读陶渊明的诗
作者: 吴开俊  来源:淮阴师专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人学士  田园生活  晋宋易代  古代文人  兰亭  饮酒  陶渊明  古诗十九首  颜延之  写作者 
描述:一饮酒的风气,汉、魏、晋相沿。生活于晋宋易代的陶渊明,“性乐酒德”(颜延之《》序),嗜酒成癖。而古代文人学士的饮酒与写诗,往往是紧紧相连的。所谓觞咏,就是饮酒作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写作者与谢安、孙绰等41位文人学士在兰亭集会,饮酒赋诗。渊明的20首《饮酒》组诗,则是同一年秋夜醉后所
全文:一饮酒的风气,汉、魏、晋相沿。生活于晋宋易代的陶渊明,“性乐酒德”(颜延之《》序),嗜酒成癖。而古代文人学士的饮酒与写诗,往往是紧紧相连的。所谓觞咏,就是饮酒作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
论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反映的社会理想
作者: 柏涛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社会科学论文集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政治抱负  理想社会  思想矛盾  小国寡民  陶渊明  乌托邦  生活理想  社会理想  《桃花源诗并记》 
描述:一 东晋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满怀政治抱负、富有生活理想、愿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人。他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是他政治理想的表白。那么,陶渊明的壮心何在呢?他在《感不遇赋》中直述己志:“大济于苍生”。颜延之在《》一文中就说
全文:。那么,陶渊明的壮心何在呢?他在《感不遇赋》中直述己志:“大济于苍生”。颜延之在《》一文中就说:“道必怀邦。”可见他的少壮之志在于“怀邦”和“济苍生。”这种治国济民的政治抱负,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下士大夫
陶渊明
作者: 周本淳  来源: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五柳先生”  征君  陶渊明诗  寻阳  五言诗  著作郎  大诗人  刘裕  陶渊明  彭泽 
描述:自况,所以又被称为“五柳先生”。东晋末年刘裕专政时曾经他为“著作郎”,他拒绝了,诗人颜延之作《
全文:自况,所以又被称为“五柳先生”。东晋末年刘裕专政时曾经他为“著作郎”,他拒绝了,诗人颜延之作《》说:“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后人又称他为“靖节”、“”“君”;还因为他最后做过八十几天的“彭泽令”然
歷史與空間:淵明歸隱與現代隱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淵明。網上圖片文:馬承鈞「歸隱」一詞,在中國古代屬於「流行語」,說起「歸隱」,自然會想起東晉末年南朝人淵明來。淵明(約365年-427年),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自號「五柳先生」,他還
全文:淵明。網上圖片文:馬承鈞「歸隱」一詞,在中國古代屬於「流行語」,說起「歸隱」,自然會想起東晉末年南朝人淵明來。淵明(約365年-427年),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自號「五柳先生」,他還
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考论
作者: 高智  来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隐逸诗人  陶渊明  隐逸诗  田园诗 
描述:钟嵘《诗品》品,谓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定位在六朝并未得到确认,对其评价,多为"隐士"与"田园诗人"。这和陶渊明的特殊隐逸形态有关。陶渊明辞官归耕,不入莲社,与佛道关系疏离,少在辟之列
全文:钟嵘《诗品》品,谓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定位在六朝并未得到确认,对其评价,多为"隐士"与"田园诗人"。这和陶渊明的特殊隐逸形态有关。陶渊明辞官归耕,不入莲社,与佛道关系疏离,少在辟之列
Rss订阅